首页  >  头条汇总
静若处子 胶东半岛民间的精雕细琢

2013-10-30 来源:旅游攻略

   浮躁的社会,人们或追名或逐利,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摸爬滚打,也曾有人向往山清水秀净化心灵,也曾有人向往世外桃源悠游自在。而坐下来,精雕细琢一副惊世艳俗的剪纸,拿捏一尊活泼可爱的面人这样的活动却游离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如今规矩再约束不住人们躁动的那颗心。但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什么艺术家,更不懂得艰深的道理,他们会在一个金黄色的秋日穿梭在田间的麦子地里挥汗如雨,他们会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坐在暖烘烘的炕上仔细琢磨一副红艳艳的窗花。静如处子,纵然年过半百,早已经知天命懂是非,却永远无法懂得城市里那些勾心斗角,因为生活本就是最真实最淳朴的。  

   胶东人用灵巧的双手向世界展示他们工艺的美妙,而称其为工艺并不恰当,剪纸、面塑……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是他们快乐的源泉。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淳朴的快乐,然后轻轻地感叹,高手在民间。

  剪纸

  剪纸是胶东最常见、最普及的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系列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形式丰富,形象灵活生动而广受欢迎;更因适合农村妇女农闲时制作,既可娱乐放松,又可美化生活。胶东剪纸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视觉冲击力大,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特色的风格流派。民间剪纸作为中国独特艺术形式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造型灵活多样、寓意吉祥如意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另一类的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简单明朗的外型更加丰富饱满。

   

 

 

  胶东手巧、会剪纸的女子无论在哪儿都很受欢迎,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早期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古时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木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窗花,妇女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单个小图案剪出,再贴到窗上相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胶东地区的剪纸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和动物花草为主。胶东人头脑灵活,善于多方位思考,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个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剪纸艺术亦是如此,所有的题材均来源于生活中真实场景的描述,但经剪纸艺人的提炼加工和细心打麿,变的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灵活,富有极强美感。

 

  劳动人民劳动场景作为胶东早期剪纸的主要创作题材,形式多变,通俗易懂,老少皆喜。

 

  山东剪纸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的审美功能特点,因此,民间的剪纸艺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熟练应用。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若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面塑

  胶东面塑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据有关资料记载,可能自北方有小麦的种植生产开始,面塑也相应地产生。胶东做花饽饽的习俗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与日常生活紧紧相连。它是老百姓托物寄情、庆收祈福的生活艺术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花饽饽的品种十分丰富,有象征爱情的鸳鸯;象征富裕的鲤鱼、象征五谷丰登的小猪,还有代表长寿延年的寿桃,造型生动有趣,色彩鲜艳明快。其运用线与块、点与面、画与塑、粗与细的结合与对比,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喜庆效果。它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习俗与精神寄托,千百年来扎根于文化、生活的土壤中,经久不衰。

 

面塑艺人刘志香现场制做花饽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花饽饽与面塑的传承艺人曾一度减少,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大花饽饽如今已难看到。“以前人们将以花饽饽为代表的面塑制作看做是女工手艺水平的一部分,是女孩子必会的技术,也是一个择偶的必要标准,现在随着大量家庭妇女从家务中解放与投身职场,传统面塑制作者越来越少。”当地一位面塑艺人刘志香对记者说。随着胶东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现代社会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学习面塑制作的人又多了起来。刘志香说,她的花饽饽在当地远近闻名,许多人慕名前来定做,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兴趣爱好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甚至很多姑娘上门找她学习面塑制作技术。不过做面塑是劳心劳力的活儿,蒸煮、发面、上色、描画、刷油,零件组合……每一道制作工艺都很辛苦,还需要特别细心,可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据了解,如今坚持制作面塑的手工艺者多在农村,将面塑制作当做职业经营。面塑人一身手艺,如今刘志香的侄女已经得到了她的真传,她的心愿是希望有更多人学习到这门技术,让这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结婚用于压箱的花饽饽

  在胶东地区,姑娘出嫁都要做各式花饽饽,这是代表“梅、兰、竹、菊花饽饽,就是结婚时,女方带的箱子横的四个角都要放上一个大花饽饽,这叫压箱饽饽。寓意为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几个大花饽饽放在一起,真像一个百花园,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结婚时女方家负责做“铜盆饽饽”

  在胶东地区,结婚时女方家会负责做“铜盆饽饽”。铜盆饽饽那可是相当难做,非常精致,是展示女方娘家人手艺的好机会。结婚那天,到男方家看热闹的婆娘们,第一眼先看铜盆饽饽,评论手艺如何如何。做铜盆饽饽要先做莲花底座,然后安上大花饽饽,有的安一个,也有的安四个,空间放上龙、凤、鲤鱼、鱼、佛手、小葫芦等。彩龙摆着尾巴,张着大嘴,用毛笔描上黑黑的眼睛,十分逼真,与艳丽、高贵的凤凰首尾相应,寓意“龙凤呈祥,幸福美满”!

 

(ps:眼神很犀利有木有)

  如今生活富裕了,今天以花饽饽为代表的面塑制品不仅是‘吃的’,还是‘看的’、‘玩的’,面对不同人的需要,‘面塑人’需要勇于接受新的要求,学习新的经验、技术。”

 

  如今以花饽饽为代表的面塑制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由昔日的“供品兼食品”向工艺品、商品转变。这也为当下的面塑制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做好面塑,还要有所创新,适应新的定位,多同国内外的同行、消费者沟通交流,让更多人认识面塑。

 

  随着胶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让人们感到胶东花饽饽蕴含着的淳朴胶东文化应被更多人所关注。传统面塑艺术想要发展前进,需要走出传统的活动领域,走到更多观众面前,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面塑形式多样,品种丰富,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更是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流连忘返,拍手叫好。

  作为工艺品,面塑有不好保存,易变质、易碎、易褪色等特点,难以保存作品向学生教学展示,这就对工艺者有了更高要求。曲丽荣表示,如今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常相互交流做法,相互传授技艺和经验心得,希望可以让花饽饽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面塑技艺创新,发扬光大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