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轻”电影如何对抗好莱坞“怪兽”

2013-10-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夜惊喜》、《非常完美》导演、编剧金依萌

  《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这些年轻电影人的作品不仅取得了高额票房,而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到底有什么特质吸引观众的目光?高票房究竟是什么在背后做推手?这些被称为“轻电影”的国产影片,是否能够与好莱坞抗衡,站稳中国的市场?10月26日、27日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的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以“新生代:‘ 轻’电影与思想能量”为主题,针对当前“轻”电影的现状和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最高端”的专家视角和“最上档次”的业界声音。

  “轻”电影埋藏“重”思想

  何为“轻电影”?嘉宾们在讨论中勾勒出它的轮廓。所谓轻,首先指的是导演年轻。继第六代导演之后,中国导演就出现了空档,人们对新的一代充满期待。而70后和80后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站了出来。他们大部分是第一次做导演、编剧,有的是演员跨行。而且,这些电影内容轻松,所选择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年轻人所经历的事,比如失恋,创业等等。题材的选择既避免了宏大叙事,又没有历史的沉重感,所以采取了具有喜剧效果的表现形式。此外,他们的投资小,市场定位是年轻人。正是导演、电影、观众以及资方这几个关键性角度,决定了“轻”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轻”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称得上是“举重若轻”。《泰囧》12个亿的票房,让中国第一次打败好莱坞大片,《小时代》在骂声一片的情况下创造了8个亿的票房。不管是夸也好,骂也好,这些电影都让主办方赚的盆满钵满,让小伙伴儿们目瞪口呆。让专家和业界放下自己“轻视”的目光,重新审视“轻”电影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

  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汪天云看来,这些“轻”电影有几大特点:一是视觉愉悦,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 二是想象力, 三是价值观。“轻”电影的表现形式是轻松快乐的,但是喜剧背后蕴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沉重”的思考。它们讲的是年轻人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些思考虽然并没有直接地表现出来,但是却隐藏在电影中,通过导演埋藏的线索来引导观众的心理,得到大家的共鸣。“轻”电影其实承载了人们的诉求,正是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让观众们愿意投出一张“支持”票。

  国产电影如何破解好莱坞魔咒

  国产电影今年创造了人们想象不到的的票房,有嘉宾放下狂言:我们已经战胜了好莱坞。但是这一言论立马招来其他嘉宾的无数“板砖”。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提醒,好莱坞进入中国市场的手段可谓“步步为营”:从运用盗版DVD、VCD培养中国人看大片的口味,到《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尤其是《泰坦尼克号》把中国电影盖过去了,再到加入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以及《阿凡达》对电影本体的挑战。好莱坞一次次引发中国的观影热潮,有步骤地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而国产片在各种好莱坞“怪兽”包围的时候,经常被打的找不着北。惨淡的票房给了主办方非常深刻的教训,正如《非常完美》的导演金依萌所说:怪兽来了,一定要躲。

  另外,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副主席,著名导演尹力还谈到,好莱坞不仅有《蜘蛛侠》,《钢铁侠》《变形金刚》等视觉奇观的大片,也有《林肯》《刺杀本拉登》和《拆弹部队》之类小成本制作却反映了美国人现实生活的影片。中国则缺乏类型片。

  相比之下,中国的类型电影——“轻”电影才刚刚起步,虽然赢得了一时的好成绩,但是把所有的票房加起来与“大片”相比,成绩恐怕也只能被称作“轻如鸿毛”了。如何破解“好莱坞”魔咒?观众和业界要给年轻的“轻”电影一份理解和宽容。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说:把一类电影作为主流去吹捧很可能是“捧杀”,而过度针对其缺点的责骂无异于“棒杀”。既能清醒的认识到与好莱坞大片相比,我们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也不能绝望,从政策和法律上创造好的创作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国产电影能够迅速成长。

  中国的商业片亟待增强艺术性

  中国电影现状是:有的电影口碑好,票房也很好,比如《泰囧》,有的电影口碑特别差,但是票房却依然很好,比如《小时代》。对于这个问题,“元芳”们怎么看?

  诚然,《小时代》的大卖与郭敬明铁杆粉丝的坚挺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从娱乐需求的角度提供了一个解释:“当老百姓满足了生活基本需求之后,他们的娱乐需求就被激活了。如何支配这些休闲的时间与娱乐业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电影消费,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尽管有的电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被激活的需求让观众处于一种饥不择食,拼命想吃饱的状态。于是越是大家觉得‘很烂’的片子,越有人拼命想知道是如何‘烂’的,票房就这样被推动了。”

  中国观众的心中普遍有这样的观念:商业片赚钱但是口碑差,而文艺片有内涵但是却不赚钱。著名导演侯孝贤曾说:商业片就像一个工厂里的生产线,艺术片就是这个工程的研发部门。一个健康的工厂一定要有生产线,也要有研发部门。两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生产线肯定是主流,因为生产的大量商品要卖出去。但是如果不搞研发,电影工业将来肯定要出问题。所以文艺片和商业片应该是互补,而非对立。

  在导演张弛看来,文艺片的缺点在于不怎么考虑观众,只在意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想法拍电影。而中国的商业片心里装着观众,但是影片的质量较差,艺术性不高。艺术和商业是否真的无法融合?国外大片如《少年派》、《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影片,看来中国的商业片亟待提高质量、增强艺术性。

  中国电影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中国的“轻电影”在成功之后必定会引来一阵跟风。但是中国观众会不会继续买账却是个问题。国产电影经常被好莱坞“怪兽”打的落花流水,我们该如何守护中国的这片“沃土”?笔者总结:关键在发展中国的类型片。类型意味着多元,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市场进行的细分,只有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审美口味打造丰富多样的“盛宴”,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次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打造既能赢得好口碑,又具有商业价值的电影。与好莱坞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相比,“轻”电影只能称得上是“初生牛犊”。凭着这份锐气究竟能走多远,虽然是个未知数,但是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冷静的思考理清中国电影人对未来的思路,也许能找到“制胜法宝”。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