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几近失传的太史菜 立冬养生从睡懒觉开始

2013-09-02 来源:凯风网

  核心提示:上世纪20-30年代,粤港澳风靡“太史菜”,什么“太史蛇羹”、“太史鸡”、“太史豆腐”等等,成为“食在广州”的重要菜式,这中间有许多传奇故事。太史蛇羹:南海县人江孔殷,出生于1864年。39岁中进士,入翰林。翰林古称太史,从此人们便称他为江太史。民国成立之后,他潜心钻研美食,推出“太史菜谱”,即名声大振,被誉为百粤美食第一人。 说起这位江太史,自幼便有“美食家”潜质。年轻时,每逢路过农家,闻香止步,即去探查。有次见一佃户正用瓦锅煮东西,竟是秘制蛇肉,即以免田租为条件,换取制法。回去如法炮制,试加菊花、香茅,制成蛇羹,味道极美!大喜过望,即把此烹调之法牢记心中。

 

  《粤菜传奇》 广东科技出版社 粒粒香 著 扬眉 绘

  广东人把食材之鲜看得比天还大,由此催生了从1994年以来没有停过一秒钟的海鲜市场。《粤菜传奇》诠释了粤菜之鲜与南中国生活方式,并展示了清代“十三行”黄金时代的饮宴,陈塘风月里的“打茶围”与“执寨厅”,小说里的“陶陶居相亲”……还挖出了广东两大美食世家:一个是坚守广东、缔造“太史菜”、开创几十年繁华食事的江家,代表人物是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孔殷(太史公);一个是创自广东然后北上、成为顶级官府菜、名满京师的谭家菜,代表人物是谭宗浚父子。

  历尽劫数流传下来的太史菜,只剩这么几款:太史蛇羹、太史豆腐、太史田鸡、虾子焖柚皮、玻璃大虾球、冬瓜蟹钳、炒肚尖及生炒牛肉饭。

  正版的“太史田鸡”,有冬瓜、田鸡腿、干毛尾笋、干蘑菇、金华火腿、姜汁酒、上汤、姜、葱等。冬瓜切块非常讲究,去皮后要裁成一只只直径3厘米、厚2厘米的小圆块,像一只只象棋的模样,很考刀功。蘑菇水发洗净,与冬瓜分别用沸水烫过,为了去除冬瓜的青味,烫的时候放一小块陈皮,烫完过一下冷河。笋尖要用冷水泡浸30分钟,用清水灼过。田鸡只取大腿部分,用姜汁捞过,入油镬稍爆。然后各料汇入炖盅,上笼炖40分钟便成了。

  这道菜里最关键的是干毛尾笋尖。干毛尾笋尖在江家叫扁尖,一种腌过的咸笔笋,又幼又长,绕成一团团,是淮扬名品。当年有位身材高大的山东小贩,头顶一只竹箩穿街过巷沿途叫卖。那竹箩里头全是外省咸杂,有山东大花生、有榨菜、有松花皮蛋、有炒豆子……还有扁尖。江太史的管家专门挑这种扁尖买。用扁尖最嫩的部分做太史田鸡。做出来的太史田鸡鲜甜稔滑,爽嫩可口,清香馥郁。

  粗料细做正是粤菜的本质。一直以来,外地人对粤菜只知道两点:一是贵,全是海鲜,包括鲍参燕翅;二是蛮,蛇虫鼠蚁都上桌。这是莫大的误解!

  如何粗料细做?比如早餐吃的大豆芽菜猪红粥。煮起来就要分几个步骤:厨子首先是下米入锅煮着粥,然后趁天未亮便跑到屠场去买最新鲜的猪红,接下来是爆香大豆芽菜,放入粥里煮透,再把刚买回来的猪红拖一下水、切成方块再放粥里,最后加入调味料、葱花、油条片。

  做萝卜糕先用瑶柱熬汁,熬好弃瑶柱留汁煮萝卜,煎两条鲮鱼,拣出鱼骨留下鱼茸,起锅爆冬菇腊肠,拌入已经煮好的萝卜再煮一下,掺入粘米粉拌匀再蒸,蒸好再煎。江太史吃的萝卜糕要求特殊,料多粉少,非常稀软,要有足够的耐性才煎得好,吃时“软糯清鲜”,“味道精美而不见料”。

  太史菜里的虾子焖柚皮。挑食材时就要讲究,不能等柚子完全熟了,要在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前后,柚子还未长足肉,皮青而厚时采摘。幸好自家有农场,可控制采摘时间。采来的柚皮要用姜磨掉又苦又涩的表层,出水后浸在大木盆内,不时更换清水,挤干再浸,直至把苦味全挤出去才能烹制。烹时要用瑶柱和鸡熬好汤,再用鸡油虾籽一起焖,上桌时只看到柚皮,滋味无穷,看似简单其实绝不简单。

  元宵节前后,江家会聚一起包一次腊味生菜包。生菜包是用生菜做包皮。

  它的馅料以蚬肉为主。新鲜蚬肉都是疍家妇挑来沿街叫卖的。蚬肉要先拖水沥干,腊肠、腊肉、咸酸菜、韭菜全部切粒粒。要想馅料香,关键是开锅时先下腊味,爆香了腊味再放其他馅料同炒。像往时一样,大厨负责馅料,太太们负责生菜叶片的清洁消毒。一定要用窝状的唐生菜,一瓣瓣摘好洗好后,还要冷水兑开的灰锰氧水里浸一下,再清洗一次然后用毛巾吸去叶片上的水珠。此时众人依次坐好,即包即吃。包的时候也是每人面前放一只碟,先把叶子放在碟上,抹上一层海鲜酱,然后铺上热腾腾的白饭,再加入蚬肉馅料,还可以加入萝卜丝煮鲮鱼松,再把叶边围拢起来,双手抓着吃。

分享到:
责任编辑:曾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