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南京中山门 六百年的风雨磨难

2013-11-22 来源:新京报

  南京中山门的前身是建于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是一座古老的城门,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南京朝阳门

  元末农民大起义时,群雄并起,1356年4月,朱元璋攻下集庆路(即南京)后,改名应天府。他与文臣武将盘算着未来的雄图大略。有个名叫朱升的儒生,给朱元璋献了一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蓄积实力,积粮筑墙,各个击破割据势力,成效显著。朱元璋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96里长的南京城墙。

  1366年朱元璋向东北两面拓展南京城时修建了这座城门,因其位于南京城东,最先迎接太阳,故而命名为朝阳门。当时城门为单孔券门,门外还有一道。此门是瓮城,连接着城内的宫城和城外明孝陵的通道。遥想当年:城门内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殿字,城门外是戒备森严的明孝陵陵区,这是多么显赫的一座城门!平常百姓不能由此门出人,故被《南都察院志》称之为“僻静”之门。

朝阳门城楼及外瓮城

  这张清朝风景片中的影像拍摄时间应该在1910年前,片中可见城楼和垛口还十分完整,其中城楼是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的,尺寸比原来略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

  在朝阳门(已有内瓮)外再建瓮城是因为清末的几次战事,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南京,同治三年(1864)湘军收复南京,皆在朝阳门外发生多次激战。同治四年,清政府为了增强朝阳门的防御遂在门外增建外瓮城,但因城门距离护城河较近,若建成传统的凸型瓮城恐进深不够,所以这才筑成了南京所有城门瓮城中外型唯一呈半椭圆形的瓮城,外瓮城城门与朝阳门城门也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而是在外瓮城垣偏北的方向斜设,这由片中两门洞的方位可一目了然。

民国时期的朝阳门

  这是另一张民国时期朝阳门外瓮城的照片,其具体拍摄时间不详,与上一枚风景片相比较,从中可见此时朝阳门城楼全无,垛口好多也不完整。

  据查资料,造成朝阳门及外瓮城损毁的主要战事有三次:一次是宣统三年(1911年),应武昌起义,徐绍桢帅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第二次是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复夺南京城,以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最后一次是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光复南京。

  民国还都南京后,因迎奉中山先生灵柩归葬中山陵,1927年在兴建中山陵园大道时,国民政府将门洞狭小的朝阳门拆除,挖低门基,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在中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可通汽车,为通向中山陵的大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将七处城门改名,并加以整修,其中朝阳门即改名为中山门,一直沿用至今。

  1937年的中山门

  上图是1938年发行的日本军邮明信片“大南京”中的一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2月初,日军开始从上海向南京进攻,首都保卫战开始。中国军队在城墙上筑垒,城门上书写着“誓复国仇”字样。到了12月13日,伤痕累累的中山门被日军攻占。图为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于1937年12月17日下午,从中山门入城,举行隆重的“入城式”,宣布对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占领。悲壮的中山门记录下了这一屈辱的历史时刻。

中山门广场上的青铜辟邪

  1998年2月16日下午,由南京晨光集团公司制造的一尊青铜辟邪雕塑落座于中山门广场上。辟邪铜雕高64米,长74米,宽3米,腰围7米,总重量1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最重最高的青铜辟邪雕塑。它扬颈昂首,张口垂舌,目光犀利,威猛庄严,体现出一往无前之势。该辟邪是仿造南朝陵墓前的石辟邪制作而成,原意是辟除邪恶。辟邪是南京城市标志之一,取其气旺神完的雄姿籍示振兴南京的宏猷壮志,用其腾奔欲跃的气势代表振兴南京扶摇而上的气概。辟邪雕像与中山门相映成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今的中山门,沪宁高速的入口

中山门外,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沪宁高速公路于1996年建成通车,是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山门也就成为了沪宁高速的出入口。历史悠久的城门如今守望着这座城市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日复一日地迎来送往着进出的车辆,注视着古都南京迈向快速发展的通道,伴随着律动的节奏焕发出新的光彩。(资料来源于网络 整理人:颖然)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