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人冬天怎么防寒

2013-12-01 来源:拇指医药网

  古代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旧历八月塞外已经是满天飞雪了。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这样的地方也禁不住大雪的肆虐。这样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古人是怎样防寒呢?

  官宦人家在冬天多是烧柴炭取暖。柴炭这东西放在现在属于不清洁能源,但在古代可是金贵东西,来之不易。

  古人在冬天御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类似路易威登的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的,穿得起的至少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此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晏子春秋》中记录了“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

  古代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观,恐怕连现在的麻袋片都赶不上。陶渊明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真难以想象此种衣服怎样御寒?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其实是一幅梅花图,梅花上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瓣全染过了,春天也就到了。原来古代老百姓的冬天不好过,只能从冬至那天开始,画着“九九消寒图”,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熬过去。

  (原题:《古人防寒术》)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