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盘点那些改变历史的握手和拥抱

2013-12-19 来源:凯风网综合

 

 

  12月10日,奥巴马与劳尔寒暄。

  12月1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曼德拉追悼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罕见地握手寒暄,迅即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猜测这次握手是否意味着美古关系未来将会解冻。

  握手能否带来两国关系的实际改善?这仍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回顾历史,有不少握手确实克服了政治文化隔阂、为世界带来和平,成为历史上的闪光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曾经改变历史的握手。

  2013年12月10日

  当奥巴马遇见劳尔:

  握手难融美古坚冰

  12月1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曼德拉追悼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握手和简短寒暄,劳尔则回报以微笑。

  这个场面很快传遍了全世界,引发了外界对于美国与古巴半世纪的冷冻关系是否将破冰的猜想。

  美、古官方对此次握手的反应不一。

  美国官方对这次会面低调回应,坚称两人的会面“预先没有准备”。有白宫官员表示,这并非预先安排的会晤,不要赋予这次握手太多意义,奥巴马此行主要的目的是向曼德拉致敬,奥巴马只是在讲话前经过各国领导人时,一一握手寒暄。至于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白宫官员罗兹表示,在奥巴马上任后,其实已经放宽了不少侨汇与旅游等限制,而美国也正持续探索其他解禁的可能性。

  劳尔则认为,10日与奥巴马在南非共同出席曼德拉追悼会时的握手是“文明人”的“正常”礼仪。

  古巴政府则相当看重美国的这一姿态,称这也许显示了“美国结束敌对的开始”。

  众多古巴人从媒体上看到这一画面后,也出现两种解读意见。一些民众盼望两位领导人握手能使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但也有人发出谨慎、怀疑和批评的声音。

  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从长达半个世纪的断交到实现真正和解,美古关系的“解冻”也许远非一次简单的领导人握手所能解决。

 

  埃及总统穆尔西与伊朗总统内贾德拥抱。

  2012年8月3日

  内贾德拥抱穆尔西:

  埃伊关系开始“融冰”

  2012年8月30日,埃及总统穆尔西成为33年来首位到访伊朗的埃及总统,参加当天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幕的第16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

  首脑会议开始前,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会场外铺着红地毯的通道上迎接与会的各国嘉宾。当穆尔西和内贾德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会场上响起了热烈掌声。来自不结盟运动100多个成员国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共同见证了两国领导人这次历史性的握手。

  穆尔西在会议开幕式上宣布向伊朗移交不结盟运动轮值主席国一职。移交仪式过后,穆尔西起身向内贾德祝贺,两国元首再次紧紧握手拥抱,并微笑着互相交谈。

  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向被伊斯兰革命推翻的流亡伊朗国王巴列维提供政治庇护,伊朗随即宣布与埃及断交。两国关系自此进入“冰冻期”。穆尔西到访伊朗和两国领导人的握手,标志着伊埃两国关系开始“融冰”。

  不过,今年7月4日,埃及军方解除了穆尔西的所有职务,并转移到国防部软禁。9月,他在一家刑事法庭受审,罪名是煽动和使用暴力,非法拘禁和拷问反对者。内贾德也于今年8月总统任期届满,回到校园重拾教鞭。埃伊关系还需要继任者继续推动。

 

  1993年9月13日,阿拉法特在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签署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他们中间是美国总统克林顿。

  1993年9月13日

  拉宾、阿拉法特之痛:

  握手20年和平仍远

  巴以冲突可谓是二战之后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烈度最强的热点问题。

  1991年10月的巴以和谈,虽然是在利库德领导人沙米尔任以色列总理时开启的,但由于以方态度强硬,并未取得任何进展。1992年,作为工党领袖的拉宾再次出任以总理。以色列与巴方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拓展了马德里和会关于“以土地换和平”的和谈原则内涵,进一步构建了有关中东和谈的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基本框架。

  1993年伊始,拉宾解除禁止与巴解组织接触的命令,以巴双方开始进行单独和直接的秘密谈判。经挪威政府居中斡旋,巴以双方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谈判,终于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同年9月9日和10日,拉宾和阿拉法特互致函件,宣布双方相互承认。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奥斯陆协议》。1993年9月13日,阿拉法特在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签署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他们中间是美国总统克林顿。

  《奥斯陆协议》及其成果,为解决因领土纠葛、宗教纷争和政治冲突而导致的巴以矛盾创造了良好开端,使巴以冲突开始呈降温之势。

  然而,中东的局势变幻无常。《奥斯陆协议》对一些问题先易后难的处置顺序,日渐显现出它的先天不足,以方的安全要求和巴方关于改善生活的要求,一时都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失望情绪遂在双方渐渐蔓延。巴以双方对协议都有不同的解读,谈判立场渐行渐远。同时,两边的反和解阵营和极端势力开始“发作”,拉宾也倒在自己同胞的枪弹之下。

  在这次著名握手的20年之后,巴以局势混乱依旧,握手的两名主人翁也已经相继离世。1995年11月14日,拉宾在参加特拉维夫一个10万人参加的和平集会后遭一名以色列极端右翼分子的枪杀,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73岁。2004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逝世,身后一直被遭放射性物质毒杀的疑云围绕。

 

  苏联“联盟”19号飞船的宇航员列昂诺夫和美国“阿波罗”18号的宇航员斯坦福德热烈握手。

  1975年7月17日

  美苏宇航员太空握手:

  东西方空间合作开始

  1975年7月17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成功对接,在太空轨道实现了被喻为“太空握手”的对接。当对接舱的舱门打开之后,苏联“联盟”19号飞船的宇航员列昂诺夫和美国“阿波罗”18号的宇航员斯坦福德热烈握手。

  两国宇航员打开舱门握手的画面传向全球,标志东西方空间合作开始。在后来的两天里,6名宇航员共同进餐。他们从一个太空船走进另一个太空船,共同合作进行科学试验。然后他们形成编队分别在两个轨道上观察太阳和地球。19日,“阿波罗”号和“联盟”号开始分离,按各自轨道运行,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先后返回地面。

  这项被称作“阿波罗-联盟”对接试验计划是3年前在莫斯科的一次会议上商定的。列昂诺夫说,“太空握手”的构想始于美苏冷战正酣的20世纪70年代初。

  美苏当时都深感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难题:当宇宙飞船在太空发生事故时,如何向其提供救援?于是,科学家们开始酝酿美苏两国的宇宙飞船在太空进行对接的“联盟-阿波罗”计划,而时任苏联总理柯西金、苏联科学院院长克尔德什、美国总统尼克松和美国宇航局局长弗莱彻这4个人,成了这个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美苏两国于1972年正式批准了该项国际空间合作计划。

 

  丘吉尔(左)、杜鲁门(中)、斯大林(右)非常友好地把手握在了一起。

  1945年7月17日

  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

  三巨头“紧握”战后蓝图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为了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

  不过,为了显示三个大国的领导人将联合起来重建后纳粹时代的欧洲,三人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还是非常友好地把手握在了一起。

  波茨坦会议期间通过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共13条。苏联当时尚未对日本作战,没有签字。中国政府虽未参加讨论,但事前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公告上签字,成为四国对日共同宣言。公告敦促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