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有图有真相:荧屏“书法”错错错

2013-12-30 来源:《大众日报》 校对:周原

 

  《封神榜》这一题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的背景、时间在商周两朝,所用文字应为甲骨文和金文。2000年版的此剧,不少文字用了小篆,如“陈塘关”三字,且“塘”字篆法有误。

  《墨缘》点评:法力无边的神仙也无能为力?

 

  韩剧《渊盖苏文》,隋炀帝身后屏风背景上的内容,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墨缘》点评:是无知还是存心“恶搞”?

 

  在电视剧《长征》中,唐国强铺开一张四尺整宣,挥毫写下《长征》诗,与事实不符。毛泽东的书法都写在A4纸大小的信笺上。

  《墨缘》点评:貌似逼真,露了马脚。

 

  《神探狄仁杰3》中,生活在公元7世纪末武周时期的狄仁杰,居然看到公元15世纪印刷术出现之后,欧洲传来的外文书?制作一个毛笔书写的札本不过举手之劳。

  《墨缘》点评:狄仁杰这个偶像因此成了“呕像”。

 

  《精忠岳飞》中出现了四野作战地图;宗帅的大帐内悬挂着“厚德载物”的牌匾,“载”用的是简化字。真是错上加错。

  《墨缘》点评:一部严肃的正剧,因为错字而变得极不严肃。

 

  电视剧《黎明之前》,谭忠恕约见刘新杰的报纸广告,所用字体是当代刘炳森隶书体所做字库输出的隶体字。

  《墨缘》点评:活生生地穿越了一把。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片名借鉴印章设计,别出心裁。可美中不足的是“雍”字之错,该字左下侧应为“乡”部,剧中片名却写成“绞丝旁”。

  《墨缘》点评:可谓佛头着粪,目不忍视。

 

  电视连续剧《谍战古山塘》中,日本特高课太阳旗周围挂着这样几句话:“武运长久,东亚解放,日中亲善”,竟然是当代书法家舒同的“舒体”。

  《墨缘》点评:先生的灵魂如果地下有知,恐怕不会安宁?

 

  央视播出的《中华勤学故事》中,有一集是晋代王羲之教王献之练字。王羲之提供给献之参照的内容竟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墨缘》点评:一部介绍书法史中“书圣”父子的励志片,竟如此不严肃。希望制作方解释一下,“跪求真相”!

 

  央视国际频道播放的古装剧《大清御史》,背景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民居书房。

  为官清廉的钱沣正在作画,墙上挂着的竟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而钱沣是清代书法名家。

  《墨缘》点评:侮辱自己,也侮辱古人,更侮辱观众的智商。

 

  战争剧《掩护》中,国民党情报部门办公室悬挂的竟是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可以看到“观鱼胜过富春江”字样。不仅时间不对,更不符合常情。

  《墨缘》点评:难道真的是以此来“掩护”?

 

  《王的女人》中,匾额上的三个大字“东长廊”,是电脑输出的隶书简体字。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末,那时,一般匾额书写应为小篆。

  《墨缘》点评:真可谓“吐血推荐”!

 

  浙版《西游记》中,托塔李天王的塔上写的“文昌塔”三字,竟是电脑输出的方正舒体;孙悟空在如来佛手心云游时,在如来手指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也是电脑字。

  《墨缘》点评:不用电脑字,到底有多难?

 

  电视人毕福剑赠送潘晓婷的“九球天后”条幅,四个字错了两个。“后”非“後”;“九”写成“玖”也值得商榷,“玖”是“九”的大写,但主要用在票证、账目方面。此处通常仍写作“九”。

  时下的荧屏常常“火爆”和“被火爆”,因为神剧不断。就说战争题材吧,不管什么军队,差不多清一色崭新的衣帽,时髦的发型,粉嫩的脸蛋,排比句式的华丽台词,让人感觉别扭,不真实!

  换句话来说,很多地方不到位,太过分了就会穿帮。即以作为布景和道具的书法而言,可能因为少有人在意,常常出现时空错位、离奇穿越、粗制滥造等情况,或者作品本身出现形式错位,如古装戏中匾额自左向右书写,这可是白话文兴起之后才有的格式。管中窥豹,所以有人说,时下很多时候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

  过去的电影制作中,书法应用极广,就连片名和人名单都是毛笔书写。现在的各类标牌提示,多是电脑字、印刷体代劳。虽省力却未必省心。书法作为影视剧中的场景布置和道具,必不可少,尤其是历史题材和商业场景,匾额、中堂、对联等皆不可缺,甚至客栈茶楼、土匪山寨、民居陋室,都可能有“民间书法”,书法是国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视剧中出现书法作品,就是影视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契合影视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环境。然而,现实中却错讹百出、漏洞不断,让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有时却又无可奈何、哭笑不得。

  这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在剧组人员眼中,可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小节而已,可有可无的点缀。有谁在意这个?所以才会屡错屡犯。

  其实这并非不重要,大错误往往从小错误开始。书法布景的错误也可以说是影视剧本身的错误。书法作为布景或道具,已经不是单纯的书法作品,而是影视剧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被书法专业人士指出来,好像只是书法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和“非书法”方面的错误,比如衣服帽饰不合某个朝代的规范,性质是一样的,都会降低剧作本身的艺术品位。

  书法作为道具和布景,穿帮成风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各类错误率上升与制作过程过于求快的整体环境有关。有些原本只是举手之劳,能够避免的,却屡屡出现,主观上没有严谨的态度,有时偷工减料,习惯用电脑字“代劳”。同时缺少问责机制,即使有纰漏,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至多成为谈资的八卦笑料而已。

  相关人员文史、汉字知识缺乏,演员素养不够。很多电视剧中的书写镜头,都需要替身来“代笔”。过去专门有美工,现在多半依赖电脑设计,很多时候是借助电脑来还原繁体字,但电脑有时不如人脑。殊不知,汉字简化时很多不同字合二为一,甚至合多为一了。比如:

  发展之“发”写作“發”,头发之“发”写作“髮”;

  丁丑之“丑”写作“丑”,丑陋之“丑”写作“醜”;

  面子之“面”写作“面”,面粉之“面”写作“麵”;

  公里之“里”写作“里”,里外之“里”写作“裡”;

  制度之“制”写作“制”,制造之“制”写作“製”;

  钟表之“钟”写作“鐘”,钟爱之“钟”写作“鍾”;

  历史之“历”写作“歷”,日历之“历”写作“曆”;

  兄台之“台”写作“台”,舞台之“台”写作“臺”,梳妆台之“台”写作“檯”,台风之“台”写作“颱”……

  诸如此类,还原时千万要注意,否则容易闹出笑话。

  “戏说”也是一个原因,历史都可以戏说,何况作为小小点缀的不起眼的书法呢?只要演员表演到位就行。说穿了,只有票房意识,缺乏经典意识。但正因为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而出不了经典。做不成经典,不可能有高票房。要想打动观众,必须真实入微,注重无数个细节,服饰、发型、台词、场景,任何一点都不能放过。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引起共鸣。其实,这又是最起码的要求。

  对于书法布景和道具的错误,一定要有“零容忍”的态度。说到本质,实际上是对文化的态度,敬畏之心不必奢谈,粗心若此,少了敬业精神,可能连最起码的职业良心都让人怀疑。

  其实,请一个专业的“书法顾问”,也花不了多少钱。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