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冯小刚翻脸:中国影评界该反思了

2014-01-07 来源:新浪微博 校对:周原

  

  作者:回龙观

  报载:由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喜剧片《私人订制》上映10天以来,票房成绩突破5亿元,但是影片在博得高票房的同时,也遭到众多观众和影评人的批评,口碑可谓惨淡。12月29日一大早,原本曾谦虚表示“感谢吐槽”的冯小刚突然翻脸,连发7条微博痛骂影评人,其中还夹杂着大量不雅词汇,一时之间令广大观众无语,纷纷对其言行表示失望。

  一个巴掌拍不响,冯小刚在微博上翻脸,反倒为媒体八卦新闻来源,所谓自媒体的“新闻”居然能反馈到传统媒体上继续“发酵”,冯小刚“恶人”形象和影评人的“无辜”都在观众的集体无意识中混杂一起,分不清孰是孰非了。

  冯小刚骂人,已然不是第一次了,以往冯小刚骂人是在公开场合下的媒体提问环节上放言;现在,微博是私器,骂人的行为也本属于私德的范畴,愿意对号入座的影评人可以对骂,不愿意和冯小刚一般见识的亦可选择沉默,或是继续用影评的方式对冯小刚的作品指摘一番,无论哪个选择都属于公平的“较量”,传统媒体介入后,打破了原有的游戏边界,冯小刚被放到太阳底下的放大镜下面审视时,语言上和观点上的瑕疵都被无限放大了。影评人出于何种原因和何种目的写下影评的前提都已消解殆尽,传播学意义上的“渠道”平台上,弱者和强者之间的转换就在一瞬间完成。

  影评的公众话语权的另类表达方式,中国影评与西方影评的最大差异之处是,西方影评会有较为清晰的分野,专业影评会在传统媒体板块上,而非专业影评会更多的出现在互联网上,受众群的不同和观点上的不同视角决定了两种影评对市场票房以及专业意义上的影响。从文化意义上评判两种影评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就像中国网民熟知的《青年文摘》和《故事会》,在“凤姐”的眼中都是一样有品位的杂志,只不过是口味不同罢了。

  中国影评并没有西方影评一样,有太清楚的界限,冯小刚怒骂的理由也是觉得“影评人”对其作品的解读完全曲解了自己的本意,“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别再腆着脸引领观众了,丢人。”在冯小刚的视野里,观众是被一群“浅薄”的影评人“带进沟里了”。

  冯小刚的愤怒或许有足够的理由,但对观众来说,影评人的观点虽然有参考的价值,但不构成观众自己的价值判断,冯小刚的担心多余了。观众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唯一需要弄清楚的是,理解导演意图的电影观众永远是小众、是少数派,影评人的言论左右不了少数派的思维,同样也不会因为导演的随和或者愤怒否定一部电影作品,在情绪上,真正的少数派观众会比影评人和导演更清醒和更有克制力——源于他们与电影作品不会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纠结。

  “不专业”是此次冯小刚炮轰中国影评界最有效的武器,混杂于各种利益背后的中国影评的确很难脱卸掉“屁股决定脑袋”的状态,冯小刚急于为自己的作品正名,却犯了危机公关中的大忌,实属得不偿失,既然相信自己的作品有足够的深度,不妨再淡定一些。

  冯小刚需要淡定,用修养弥补私德;中国影评界无法用专业观点证明影评人的价值,如此真的该反思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