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需要”古典音乐的不仅仅是北京地铁

2014-01-16

  报载:从1月7日开始在北京160个地铁站进行的“乐行北京”项目受到了广泛欢迎。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乐行北京”项目正式启动,广受欢迎。现在,只要在每天播放音乐的八个半小时中,乘客走进地铁月台,悦耳的古典音乐就会回荡在耳边。著名乐评人王纪宴1月12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这绝对是一个开拓性的创举,是一次覆盖面极广的精神惠民工程。”

  曾经有人诟病北京地铁缺少文化色彩,特别是在乘客读书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铁乘客相比,北京地铁乘客里鲜有看书的人——批评者看不到在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铁里,能够挤上车厢准时到达目的地都是一种幸运。对于个人而言,文化有时是需要让位于基本生存的需求,但不代表公共领域可以不作为。

  中国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创举”作为评价,记忆中,1990年代末期,很多电视新闻里还披露在偏远山村里,村民的家里通上电灯时的喜悦心情,“为偏远山区通上电,一直也被列为创举”。以此类推,古典音乐进地铁当然也算得上创举,特别是冠上“精神惠民工程”的名头时,会让地铁广播演化成更有人气的“刘老根大舞台”。

  一个在国际上有“通行做法”的举动能够成为轰动北京的文化新闻,在啼笑皆非的背后是公共事业领域中对民众的“欠账”太多。稍有作为便能够得到赞誉,既是民众缺乏对文化认知的表现,亦是暴露了在公共事业领域中管理部门对文化缺位的概念模糊不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应该为公众做点什么。除了在公园的广播里播放一些民乐之外,恐怕就是用公交车站的排队日来表现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至于什么是北京的文化,也许是德云社的相声、嘻哈包袱铺的段子才有代表意义。

  其实,想要听听德云社的相声和嘻哈包袱铺的段子,票价也不会比国家大剧院的门票便宜多少。设想一下,要是北京地铁里播放的不是古典音乐,而是相声会不会有另一番文化的色彩。西方古典音乐和北京传统相声同样都有愉悦心情的作用,只是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公众场合,古典音乐才是更佳的选择。最佳的选择总是来得太晚,还有一点,在人潮拥挤到极点的时刻,恐怕没人有心情听古典音乐,也无暇听到古典音乐——心无旁骛地挤上地铁才是最想做的事情。

  很显然,北京地铁仅仅需要古典音乐是不够的,地铁文化里也不能只含有古典音乐;在北京,“需要”古典音乐的不仅仅是地铁,凡是人潮涌动的公共场合,都是文化“欠缺”的地方,高雅文化如果都只在北京的高校中、剧场里才能感受得到时,真的就需要出现更多的“创举”才能让北京真正变得有“文化”,时不我待,就别指望什么“惠民工程”的到来了——“马上有文化”行不行?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