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栋
清末的东门城楼。袁庭栋供图
上世纪30年代成都西城门外的一条小路(姬勇先生供图)
千年来,它巍峨矗立,保卫一方百姓安宁;如今,它断壁残垣,难见昔日荣光。
先秦张仪“龟划芙蓉城”以来,岁月更迭,历经2300多年沧桑的它,如今是何模样?
本报上期的老城墙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著名民俗专家袁庭栋教授特意为我们解读成都老城墙的“今生”。
现在成都还存有9段残墙,其中位于五丁桥南边、北较场西北角的老城墙是目前仅存的可供参观的成都老城墙。
@华西都市报:在今天的成都,保存下来最长的一段清代老城墙在锦里西路的北面。这里是一排长长的民居,民居后面就是过去的西较场,今天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在民居与后勤部大院之间,还有断断续续的1000多米的老城墙残墙,有的残墙成为了民居的后墙,有的残墙上面已修了房屋。
它的今生
9段残墙映照落日余晖
城,无墙何以称“城”。成都修建城墙始于战国晚期,几经兴废,近代的城墙建于清初,拆毁于1958年,现存残墙9段。
五丁桥附近有两段。第1段是位于五丁桥南边、北校场西北角的老城墙,长约百米,是在原来的遗址上重建恢复的,所以很完整。城面砖多是收集到的老城墙砖,是目前仅有的可供参观的成都老城墙。第2段从五丁桥的转角往东走,北较场的北边,有一段很完整的清代城墙,还有一个城门洞,城门洞是抗战时跑警报建的。
第3段是东安北路后面娇子苑楼盘内的一处景观。迎曦上街的一段残墙,原来隐没在民居的后面,因为街道改建,就暴露在人们的面前。40多米长、结构比较完整的城墙,还有上下城墙的石梯台阶。第4段残墙也在一个楼盘内,通惠门的锦都,当初修建时特意立了一个小碑,是西城墙。
保存下来最长的一段清代老城墙在锦里西路的北面。这里是一排长长的民居,民居后面就是过去的西较场,今天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在民居与后勤部大院之间,还有断断续续的1000多米的老城墙残墙,有的残墙成为了民居的后墙,有的残墙上面已经修了房屋,由于这段残墙正好夹在民居和后勤部大院之间,所以得以原样保存下来。
第6段在新南门的下莲池街,今天的下莲池街4号院内,还有几十米明显的残墙,几幢住宅楼就建在残墙之上。新南门附近的王家坝后街,也有一段老城墙遗迹。这街就修在原来城墙的残墙上,因此比旁边要高3米左右。
第8段在同仁路与实业街交口处原成都水表厂厂区内。这是一段长约30米、高约9米的老城墙。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防空指挥部在这段城墙内挖了一个防空洞,面积有170平方米,可容纳100人左右。
最后一段残墙在青莲上街,有可能是明代城墙。
它的忧伤
历史舞台的消逝之路
时代变迁,老城墙已面孔模糊,难辨真容。
它晨启暮闭,用于阻隔内外的功能消失于抗日战争时期。清代的成都城墙只有4道城门,民国有了8道城门,抗战时期,为了城内居民在有空袭警报时方便向城外疏散,市政当局在城墙上打开了几处不设城门的缺口,它的防御功能基本消失了。
1958年,成都市成立了拆除旧城墙总指挥部,原来的清代大城基本上被拆除,城墙砖或用于市政工程建设,或用于大炼钢铁时期各个单位修建“小高炉”,城墙土则用来填平了365处池塘与洼地,或用于烧制砖瓦,也有一些居民自行挖取城
墙砖私用。
至此,它已踏上历史舞台的消逝之路。
曾经,它守着一方百姓,天黑要关门防贼。将近十多米的城墙上,风筝飞舞。城墙脚下,多少小商小贩卖糖葫芦。季节更迭,开春以后,尤其是正月十六这天,老成都们围城墙上走一圈,传说一年不害病,这被称为“游百壁”。
如今,仅存9段残墙空悲切。最初的功能已失,但并不意味着它就要被遗弃。“我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中华门看城墙。”袁庭栋说,任何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需要有多方面的传承,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而老城墙,就是凝固的历史记忆。城市千年的历史记忆当然需要流传下来。
“我曾经建议在成都东南西北四个角,各恢复一段几十米的城墙,修一个角楼。这是我们成都的过去。”袁庭栋说,他现在仍然在为此事呼吁。很多年轻人不知何为城墙,又怎么会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老城墙,无可避免在历史中消逝的命运,但历史记忆应永存。
华西都市报记者 谢燃岸见习记者 殷航 摄影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