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吞并克里米亚:女皇时代的两次俄土战争

2014-03-22

彼得一世

  沙皇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强大后的俄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然而,彼得一世毕生都没有实现夺取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秉承彼得一世的遗志,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两次战争。由于俄国国力的强盛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灵活的外交策略,两次俄土战争都是俄国取得最终胜利。本文将从俄土战争的战前形势入手,简述两次俄土战争的前因后果,着重探讨俄土战争对俄国、土耳其及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叶卡捷琳娜二世

  一、俄土战争的背景

  1、战前的俄国与土耳其

  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亲政后,对俄国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彼得一世认为,俄国要想争霸欧洲,必须要有自己的出海口,因此发动了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不过都没有夺得黑海出海口。但是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为俄国提供了20万陆军,2.8万海军和几百艘舰只的亚速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上台后,利用彼得一世改革积累的物质财富和军事力量,为发动土耳其战争做好了准备。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苏莱曼大帝(1520-1566在位)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入全盛时代。苏莱曼大帝去世后,土耳其逐渐走向衰落。“16世纪末以后,奥斯曼帝国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和民族独立斗争风起云涌,不断爆发,给予奥斯曼帝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冲击着帝国日益腐朽、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和反动统治,使得奥斯曼帝国从此陷入了社会危机的历史深渊。”土耳其帝国的统治阶层试图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但战争的失败又加剧了帝国的衰败。

  2、俄土战争的由来

  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接触由来已久。15世纪90年代,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就开始与土耳其来往。瓦西里三世时期,俄国与土耳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为了消除鞑靼军队的侵扰,对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及土耳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发动了进攻。但总的来说,整个16世纪俄国与土耳其的关系比较平缓。

  17世纪后半期俄国实力增强后,开始谋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霸权,而谋求霸权的关键在于争夺水域和出海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黑海及两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对俄国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彼得一世采取的行动首先是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1695年,彼得一世率军攻打土耳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控制的亚速夫,但由于没有海军,俄军的第一次进攻失败了。彼得一世利用冬天的时间征集工人建造舰队。1696年5月,终于占领了亚速夫,迈出了解决黑海问题的关键一步。但是随后土耳其又夺回了亚速夫。彼得一世始终没有打通黑海出海口,他临死前告诫子孙要消灭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实现俄国的南进政策。

  1736-1739年,安娜女皇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尽管俄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军事胜利,但是由于奥地利的失败和法国的调停,俄国收获甚少。根据1739年签订的《贝尔格莱德条约》,“俄国有条件地获得了顿涅茨河和布格河之间的草原地带和俄军在战争中重新占领的亚速夫,条件是必须夷平亚速夫所有军事要塞,并且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政变,废黜丈夫彼得三世,并取而代之,史称“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刚一上台,就着手完成彼得一世的未竟遗愿,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进入了新阶段。

  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两次俄土战争

  1、第一次俄土战争(1768-1774)

  叶卡捷琳娜二世刚上台,就制定了“在陆地上实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的外交策略,企图控制黑海出海口,蚕食土耳其。她首先利用外交手段,确立反土联盟以孤立土耳其。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普鲁士结盟;1766年,又与英国订立商约,拉拢英国;1768年,俄国与丹麦订约,孤立瑞典。一切准备就绪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入侵波兰,并在波土边境积极活动,挑起事端。1768年10月,感到极大不安的土耳其对俄国宣战。

  战争爆发后,俄国陆军向土耳其发起进攻,波罗的海舰队进入东地中海活动。俄国在多瑙河流域侵占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后,引起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不满,两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干涉。“为了取得对土战争的胜利和避免外交上的孤立,巩固反土联盟,沙俄采取由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手段。”1772年,三国第一次瓜分了波兰。期间,进攻克里米亚的俄军控制了亚速海,攻占了克里米亚。“在高加索战场,土军也遭受重创,俄军占领库塔伊西等要塞,将土军压迫到黑海沿岸。”俄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地中海的切斯马湾击毁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就在这时,俄国国内爆发了普加乔夫起义,叶卡捷琳娜二世希望结束战争。1776年7月16日,双方签订《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根据条约,俄国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特权:在领土方面,俄国鲸吞了黑海东岸原属土耳其的大片土地,版图延伸到高加索山脉的北麓;克里米亚脱离土耳其独立;多瑙河两公国归还土耳其,但土耳其要给予自治待遇。在商业方面,俄国商船可穿过黑海两海峡,在土耳其水域自由航行。在外交方面,俄罗斯可以在土耳其首都派设一名全权常驻公使。在宗教方面,俄国有权在伊斯坦布尔建立一座东正教堂,土耳其人承诺保护教堂并允许俄国派代表管辖。

  2、第二次俄土战争(1787-1792)

  尽管第一次战争俄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平息普加乔夫起义后,开始继续推行“南进政策”。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克里米亚划为俄罗斯边区,正式置于俄国政府管制下。1785年,俄国在黑海拥有了舰队并设置军事要塞。对土耳其来说,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使帝国蒙受耻辱,俄国的行动又对土耳其造成了威胁,因此土耳其再次对俄国宣战。这一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拉拢奥地利签定了俄奥联盟;英国刚刚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战败;法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夕的动荡时期,因此国际形势有利于俄国。

  首战金布恩,俄军“打乱了土耳其的战略计划,为俄国集结主力发动战略进攻争取了时间。”

  1788年,奥地利对土耳其宣战。俄奥联军在巴尔干半岛分散了土耳其的兵力,使俄军顺利攻取了战略要地奥恰科夫。正当俄军节节胜利之际,土耳其盟国瑞典对俄宣战,俄国腹背受敌。叶卡捷琳娜二世拉拢丹麦参战,威胁瑞典。1789年,经过福克沙尼和雷姆尼克会战,俄军彻底打乱了土耳其的作战计划,攻克宾拉杰,夺取阿克尔曼,控制了整个摩尔多瓦。就在俄国面临瑞典和普鲁士的双重压力时,法国爆发大革命,转移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瑞典也退出战争。1790年,俄军攻克了伊兹梅尔要塞,黑海舰队也在黑海重创土耳其舰队,掌握了制海权。至此,第二次俄土战争全面结束。

  1792年1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雅西条约》。根据和约,俄国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克里米亚和黑海北岸广大地区的永久占有权,巩固了在黑海的势力范围,为深入巴尔干打下了基础。

  三、两次俄土战争的影响

  1、对俄国的影响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与土耳其进行的两次战争,都以俄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标志着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和《雅西条约》的签订是俄土关系的转折点。通过条约,黑海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彻底改变,俄国不仅鲸吞了土耳其东岸大片领土,还夺取了俄国统治者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过去的条约总是军事成分居多,而《库楚克-凯纳吉条约》不但涉及军事,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商业、宗教等各方面,为俄国以后干涉土耳其内政及进一步向巴尔干和近东地区扩张埋下了伏笔。

  两次俄土战争的胜利,显示了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俄国军事力量的上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战争的胜利使俄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俄国从一个欧洲二等国家一跃成为一等强国。从此,俄国成为欧洲的宪兵,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纵贯19世纪的东方问题中,俄国还成为“总导演”。

  两次俄土战争的胜利还提升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个人威望。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三分波兰和两次俄土战争使俄罗斯帝国的版图增加了63万平方公里,使俄国成为国力空前强大、影响举足轻重的大帝国,因此她又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时,俄国的领土已超过了甚至最肆无忌惮民族沙文主义所能需求的一切。俄国不仅夺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海湾。”

  2、对土耳其的影响

  对奥斯曼土耳其而言,两次战争的失败使帝国版图大为缩减,国力不断削弱,“到十八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被迫从进攻地位完全退入防守地位,似乎只有欧洲国家的相互对立才使它能够继续在欧洲存在。”《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和《雅西条约》所带来的耻辱和后果,使得奥斯曼境内独立和分裂的政治倾向越来越严重,加剧了帝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离心趋势,土耳其国势江河日下,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困境。

  两次俄土战争失败的沉痛教训使土耳其的统治者认识到,为了使帝国免于沦落为西方列强争夺瓜分的目标,必须实施社会改革。改革主要在军事领域展开。在第一次俄土战争期间,土耳其就建立了许多军事学校,帝国印刷所也承印了许多有关西方军事的译著。1789年,素丹塞利姆三世(1789-1807年在位)上台后着手改革早已没有战斗力的新军,组建新式兵团。“新式兵团完全按照欧洲的战术和科目进行严格的训练,全体官员一律实行薪级制,一律穿欧式的军服。”但是新式兵团还没有受到足够的训练,新军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近卫兵团就发动了兵变。1807年5月,他们把所有提倡改革的人赶到新军兵营中加以屠杀,然后迫使素丹逊位。此后,统治阶层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改革的不彻底,帝国国力恢复缓慢,土耳其仍是列强窥伺的目标。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俄国与土耳其的两次战争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东方问题”的最终形成。

  “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用来说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面临国际瓜分的危险而造成混乱状况的专门用语,马克思和恩格斯简练地把它概括为“对土耳其怎么办”问题。“东方问题”是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近代欧洲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进行的两次俄土战争则是“东方问题”最终形成的标志。此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后继者们常打着'解放者'的旗号与土耳其政府干戈相见,英、法、奥等列强也不断插手土耳其事务,使'东方问题'不断恶化。”关于“东方问题”的危机一直持续到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但它的后遗症却久久没有消除。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两次俄土战争,俄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俄国干涉奥斯曼土耳其内部事务,攫取特殊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土耳其在战争的打击下日薄西山,最终在“东方问题”的漩涡中心土崩瓦解。探讨两次俄土战争对研究俄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及国际政治关系史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今如何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