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大清相国陈廷敬的“恪慎清勤”

2014-04-03 来源:宣武报 校对:周原

 

陈廷敬

  “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

                           ——陈廷敬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又号半日村,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山西省泽州府阳城县黄村(今皇村)人,清代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在京任职期间,最初住在宣武门东街。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陈廷敬移居珠市口西。

  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余年,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以及宰辅之职的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他以清勤廉慎的态度,推动着清朝政权的儒学化,为健全官僚制度、改善百姓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逐渐恢复。这样,政治腐败就显得相当突出,其直接表现就是贪风日炽,惩贪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陈廷敬对于这些政治弊端深恶痛绝,并为铲除这些弊端做了不懈的努力。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强调:“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他特别重视推行教化,以正人心风俗,即所谓“国家久安长治之基,关乎风俗;风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之机存乎教化”。他提出清廉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或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他批评一些官员的奢侈作风:“外官之任者,从数十百人,衣轻策肥,车马阗咽,震惊道路,泥沙之用不惜,贪饕之行易成。”并严肃指出,这些官员“其始由于不俭,其继至于不廉,其卒至于天下饥寒”。于是他请求“敕下廷臣,博考旧章,详议定制”。他说:“制度既定,罔敢陵越,则节俭之风庶可渐致。”康熙接到陈廷敬的奏折,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节俭至意”。

  同时,陈廷敬在《请严考试亲民之官以收吏治实效疏》中针对当时大量捐纳入官的情况,提出要严格对亲民之官(知府、知州、知县)的选用,这一主张对于清朝地方吏治之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年九月初六,陈廷敬又上《请严督抚之责成疏》,指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强调高级官员一定要洁身自好,做好下级官吏的榜样。

  陈廷敬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廉政的观点和主张,并且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惩治也是不遗余力的。在建立清廉吏治上,也特别注意以身作则,他的清廉作风,在康熙时期是有口皆碑的。虽然官至宰辅,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自己也写了《半饱居士诗》,说“我自长贫甘半饱”。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他的弟弟陈廷弼出任临湘知县,他写诗嘱咐曰:“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要其保持俭朴的作风。他还常教导儿子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也是要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曾写诗告诫子孙: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可见其高风亮节。“清贫耐得始求官”,便是他一生始终奉行的为官之道。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当年四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康熙不仅在陈廷敬病重期间派太医前往诊视,而且在他去世后,赐之以“文贞”的谥号,并亲率大臣侍卫奠酒,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祭葬典礼。康熙还发布上谕,称其“学问淹洽,文采优长,恪慎清勤,始终一节”。由此不难看出,对陈廷敬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和文化上的非凡贡献,康熙是十分敬重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