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都市文学的经典大作何时出现

2014-04-10 来源:羊城晚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都市人口已经逐渐超过农村人口。乡村社会形态的逐渐瓦解,中国文学叙事的重心也开始从乡土走向都市,这种书写的转向,让“都市文学”这个概念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市文学与浪漫主义的兴起息息相关,而中国都市文学的书写也与现代文学进程相生相伴。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北平、张爱玲的上海……在20世纪开初就已经有相当多的作家在书写都市故事。然而,今天重新成为话题的都市文学中的都市,有别于过去城乡二元对立的静态都市,它虽然还带着乡村的影子,但更充满急剧全球化时代的各种矛盾与不确定。

  近日,《广州文艺》杂志社举办了“都市文学小说双年展”评选,记者采访了多位评委及专家学者,听听他们对都市文学的看法——

 

  孟繁华

  乡土文学正在被都市文学取代

  孟繁华【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那年我参加了很多文学评奖,评完后,我发现获奖名单中,一部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没有。恰恰在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统计局发布重要消息称,中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作家们早已经意识到,都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体了。过去我们以农村题材和乡土文学为主的文学潮流,正在被都市文学所取代。现代性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城市化,很多作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本身也生活在城市,而乡村本土的作家越来越少。从题材的意义来说,结构性的转变已经发生了。

  王干【评论家、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市文学早已存在,和现代性息息相关。比如庞德的诗《在地铁车站》:“地铁里,那些涌动的黑黢黢的人群,像湿漉漉的花瓣。”中国写城市的小说很早就有了,比如矛盾的《子夜》,为什么今天重新提出都市小说的概念?30年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家庭结构关系也改变了,这必然会出现新的文学形态。

  李建军【评论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我们的农业人口曾经占了绝大部分,一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都是乡土文学传统,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学有关系,比如田园诗,对田园宁静生活的抒情叙事传统。但是,随着乡村慢慢消失,乡村人口比例慢慢降低,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叙事将发生革命性的巨大转变。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绝大部分都将成为城市人,我们的生活方式、内心经验都会转化,都市生活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生活模式,这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样态,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在如此重视都市文学,其实是在研究我们已经变化或者即将变化的生活。

  江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如果把都市文学的概念和乡土文学相对,就非常好理解。中国到了21世纪,城市生活成为主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广东是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最近有资料公布,广州是外来人口入户最多的城市,所以《广州文艺》举办都市文学双年展的评选也是非常合适的。

 

  李建军

  一切都在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

  孟繁华:虽然整个文学创作的基本形态开始转型,但乡村文学的终结不意味着乡村文学创作的终结,就好比封建社会即将终结时,恰恰产生了伟大作品《红楼梦》。乡村文明是如何崩溃的,城市化的转型是怎么实现的,肯定需要伟大的作家来书写,但现在我们没有看到。题材不是用来确定一个时代是否是文学时代的尺度,作家要处理的不仅仅是文学题材,更重要的是世道人心,是人性,是思想,是精神。

  任何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出现,本身都在建构过程中,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经过经典化和历史化的。我不承认现在的都市文学作品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在近距离考察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时,我们也受所处时代所有局限的限制。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有些作品可能会浮出我们的视野,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成为伟大的作品。

  李建军:如今我们面临崭新的都市经验,过去也没有提供可借鉴的样本,一切都在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活本身又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要清晰地认识以及叙述这个人群,需要一个过程。早前一些作品也可算是都市文学,但比较静态、单一,容易被清晰地描写;现在的非常复杂,具有交叉性、含混性,是多样态的,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我们的乡土是安静的,都市也是安静的,现在这两个板块融为一个板块,两个色块形成一个新的色块。都市生活的崭新经验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叙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重视都市文学的重要原因。

  田瑛【《花城》杂志主编】:我是从湘西农村来的,虽然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但我对城市是陌生的,城市无法进入我的写作,我仍然在写农村。城市要成为写作者的故乡,从地理角度来说,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从精神层面来说,那是构成你写作题材的故乡,包括各种人和事。我个人认为,中国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个大农村,没有真正的城市化,不具有真正的城市色彩,大家身上还有农村的习性。

 

 

  王干

  中青年作家是写作的主力

  孟繁华:现在已经有不少好的都市文学作品,其中70后作家较多,这些作家大部分没有乡土生活经验,都生活在城市。比如魏微的《化妆》、《家暴》,比如盛可以的《道德颂》,比如娜语的《薄如蝉翼》,都是很好的作品。

  另外,网络文学里的都市小说主要以情感故事为主题,属于大众文学的基本路数,两个最主要路数是,色情和暴力,拳头和枕头,网络文学里基本是琼瑶式的所谓都市文学,而我们今天谈论的都市文学,是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处理和书写都市人的心灵、情感、精神,等等,对都市人当下生活的精神困境、生存困境做出描述的文学作品。

  谢欣【《中华文学选刊》主编】:一方面,从乡村到城市的群体中,以中青年为主,自然就会产生特别多表现这个群体的作品。另一方面,本来都市里的年轻作家也比较多,他们没有农村生活经验。都市文学作品和作家自己的经历、心态和情感投入息息相关。乡村生活的书写已经有很多作品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而都市文学还在刚刚开始,处于上升时期。

  江冰:从弗洛伊德的意义上说,童年记忆对作家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真正了解城市的是80后,现在大量的都市文学作者是70后,而70后其实还是从过渡时期来的,身上还是携带着乡土记忆,而80后直接出生在大都市,他们才是真正认识城市、了解城市性格的一代。某种意义上说,50后作家是没有真正了解城市的。当然,都市文学要与城市的根连在一起,都市文学寄望于80后、90后,期待他们能够真正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具有城市底蕴的都市文学作品。

  李建军:现代生活的变动、复杂的社会样态,面对这样的生活对象,都市文学被重新提出来,现在的作者也大多是中青年作家。

 

  江冰

  今天的都市文学和过去完全不同

  孟繁华:程乃珊、王安忆写上海,但这些作品实际上是按照张爱玲的路数,写的是旧上海、旧都市。老舍写旧北平,王朔也基本写北京的城市生活,但他是以城市生活解构过去一体化的意识形态为主要精神旨归的,跟今天大面积地反映都市生活的都市文学并不是一回事。所以说,过去我们也有都市文学,但是和我们今天所强调的都市生活,以及当下的时代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都市文学是表达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焦虑、精神困境的。

  王干:我倒是认为王朔写得好,我甚至认为真正的都市文学是从王朔开始的,他写北京没有乡土气息,从语言、生活习性,从根上都是城市来的,他是没有乡土记忆的。王安忆写上海,更多的是不在场的感觉,是缅怀和回望,而王朔是在场的,池莉写武汉写得挺好,但她还是“深陷其中”,总能在作品里看到她自己的影子。

  李建军:某种程度上说,老舍写的京味小说也是写都市,祥子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参与都市生活,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一旦进入都市,一定会介入到都市生活的某个层面或者领域。都市是生活的场景,是复杂的关系。在通讯、交通都如此便捷的时代,过去城乡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已经打破了,大量的乡村人进入城市,包括他们的孩子来到都市,已经早和过去不一样了。

  如果考察源流,都市文学是和现代文学同步的,张恨水、张爱玲、茅盾、老舍,写的都是都市题材的作品。海派写上海,比如张爱玲笔下的城市,那是非常封闭的都市生活,现在的都市文学不一样,书写对象呈现出新的面貌,具备新的气质。都市化进程中,大量农业人口向都市人口转换,出现新的生活样态和都市人群。比如陈仓写的《女儿进城》,由于父亲进了城里,后代跟着进城,他们进城后面对的尴尬,内心的紧张和撕裂疼痛,这是在书写新晋城市人的生活经验,和过去静态的城市生活是不一样的。

 

  谢欣

  张欣、张梅是都市文学代表作家

  王干:广州其实早有作家写都市小说,张欣、张梅是国内最早写都市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她们写城市的变化,写老城新城的关系,写人与人关系微妙的变化。如今正在写得好的都市小说,很多是拿乡村参照城市。比如陈仓的《女儿进城》,还是以乡村作为大背景,如果没有乡村,这个城市的故事就显得很苍白,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包含乡土气息。这是当下都市小说的一大脉络,其实可以说是外来者小说,外来者到都市,涉及的问题还是传统社会的矛盾,城乡差别、文化冲突,等等,归根结底还是身份问题。与之相反,张欣、张梅写的都市小说是没有乡土气味的,这是另外一种都市小说形态。

  李建军:张欣、张梅从女性的角度写她们熟悉的人群,从题材到风格,的确能够代表都市文学写作的一个方面。但将来如果出现某种史诗性呈现都市的文学作品,可能更具有覆盖面。作者通过观察和了解都市发生的转换和新的变化,写出规模宏大的作品,将来这会成为都市文学叙述的焦点。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以往就生活在都市的人,和重新进入都市生活的人,他们的适应和不适应,他们的焦虑和复杂经验,这是关注的焦点。

  一部好的都市文学作品,从文学性来说,写人物情感、心理、性格,要有比较高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从技巧上说,细节、故事性、语言、叙事能力,都要很高。好的都市文学要突破视野的狭隘性,要有广阔度,开掘要深,要触及到生活中的本质,为读者了解这个世界提供丰富的思想。这种作品一旦写出来,意味着都市文学成熟了。

  谢欣:广东作家中,张欣的作品不错,《广州文艺》这次都市文学评奖的作品中也有不错的。不过,普遍来说,都市文学领域虽然有好作品,但没有大的好作品。一方面是作家生活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是,写都市题材的作家,生活节奏比较快,现代社会的信息多元,这让作家很难就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深入地沉下来挖掘特别有内涵的东西,城市生活的浮躁使得作家不太能坐得下来。很多都市文学作品有对亲情的描写,对温情的渴望,可能都市作家更有一种孤独感,这些作家在回望乡村生活时,会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江冰:都市文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城市记忆,北京、上海的城市书写已经非常成熟,但广州的本土城市文学还是比较弱。广州是非常早就开放的城市,千年古城,但广州至今没有地标性的作家作品,极端地说,现在还没有一部超过《三家巷》的大作品。当下的广东作家,包括张欣、张梅、梁凤莲、黄爱东西,她们都在书写广州,也写得不错,但应该还可以往下挖掘得更深更好,去寻找城市的根和记忆。

 

  田瑛

  当下都市文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孟繁华:我写过一篇文章《建构时期的中国都市文学》,谈到当下都市文学的三个问题。第一,城市文学没有人物,你读了很多作品记不住一个人物;第二,城市文学没有青春,《小时代》、《致青春》这样的作品,和我们说的文学里的“青春”,和《青春之歌》里的“青春”,不是一回事儿。《小时代》和《致青春》里的青春,是消费主义的青春,是金钱奴隶制的青春;第三,都市文学面临着纪实性的困境,而且非常严重,文本对都市的反映太过现实了,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太过于写实。

  王干:当下的都市题材写作者,大部分是都市的外来者,深陷其中,所以不好写,往往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小说中,最多是个人感情的表达,很少大手笔作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需要虚构、提炼,这种综合需要作者本人能够从现实中跳脱出来。《红楼梦》是超出大观园来写大观园,而我们的都市文学还是过于“深陷其中”。

  李建军:现在写都市文学的作家偏年轻,这些作家的自身经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都市文学的叙述,他们的经验可能本来也比较单一贫乏,需要慢慢积累自身经验以及对时代经验整体的了解,这样才能形成成熟的都市文学叙述。

  现在明显且严重的问题是:作品零散、表面化、没有深入的生活历练,叙述更多局限在私人生活领域,甚至是封闭的家庭生活矛盾冲突,尤其过多关注和放大两性情感,生活中更多值得叙述的方面被忽略了,这种叙述的趋同化非常明显。社会性的,包括政治性的一些问题,以及重大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比如拆迁,这是都市生活非常大的方面,但小说反映这方面的不多,或者说有的处理得比较简单。

  田瑛:现在存在的问题很多,都市文学领域有这么庞大的写作群体,每年公开发表这么多作品,为什么没有特别出名的作家?为什么也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呢?改革开放是很大的一个主题,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作品,但现在看来,没有哪部作品是被大家记住并反复阅读的。没有经典作品,没有经典作家,更没有经典人物。现在很多进入市场备受追捧的小说,其实文学性非常差。纯粹写市民生活的不是很多,写最基层生活的也不是太多,很少有人深刻地表现城市人的人性。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制度下,城市人的个性在哪里?

  将有越来越多作家书写都市题材

  孟繁华:越来越多作家书写都市题材是无可置疑的,都市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体。说到底,文学最后还是在处理人的问题,如何书写世道人心,如何书写都市生存中的人,书写人的心理结构、精神结构、情感结构的变化。

  李建军:中国的城市很有意思,有老街区、新街区,天河可以说是另一个广州,萝岗又是另一个,里头还有城中村。城市生活像是部落式的,比如广州的出租车司机主要是湖南人和河南人,主要住在新塘、棠下。以城市为描写对象,表达人们的城市生活,其中包括城一代、城二代、农一代、农二代,等等,在转型过程中,社会有不同的形态,这也为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文学作为艺术之一,肯定会有更多的作家用艺术的手法来叙述当下城市生活。

  谢欣:城镇化人口越来越多,读者和作者也越来越多,今后肯定会出现能够出现被载入文学史的经典大作,但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