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重塑电影人文精神:冯小刚向谁喊话

2014-04-11 来源:千龙文化

  作为华语电影领域权威表彰大会和年度盛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2013年度表彰大会9日在京举行。冯小刚、田壮壮、何平等9人组成的终评委团认为,空缺是因为导演协会的表彰不以自娱自乐、皆大欢喜为目标,真正值得表彰的应该是电影人踮起脚才能达到的标准。对于这届出现大奖空缺的情况,冯小刚解释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这句话可以表达中国电影的现状。”他认为,“十多年前,很多导演为了挽救中国电影濒临破产的状况,毅然放弃自己的电影理想投入商业洪流,十多年后,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此刻该是我们重拾电影理想,重塑电影人文精神,重新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时候了。这是中国电影不能缺失的追求,否则将愧对这个时代和电影导演的称号。”

  中国人的文化其实就是“善于妥协的文化”,冯小刚导演给了中国本土导演一个结结实实的大台阶——商业电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所以是时候,可以“重拾电影理想,重塑电影人文精神,重新回归电影艺术本体”。与国学理念中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差别不大。

  “回归”的另一层意思是,曾经的国产片电影导演们都是被逼到“商业电影”死胡同里的,自然也包括冯小刚导演自己,现在既然有了票房成绩和足够的票房号召力,转身回到人文精神层面就是导演们必须做的事情了。这话初听起来入情入理,细细琢磨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谁来承担之前把人文精神挤出国产电影的责任?

  现实的答案一定是,没有具体的人来负责。当年演了十年之久的十大样板戏,人人觉得戏曲舞台万马齐喑,时过境迁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一个人,于是全民都卸下了文化的责任和道德感的负疚——有人“负责”尚且如此,所谓的“回归”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冯导究竟是在向谁喊话,如果是向所有国产电影导演,那冯导的言论充其量是个“评委”的态度,说了就完事儿了,没有人会认真地思考、执行、贯彻冯导的想法。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们都在玩“人文精神”,观众已经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情趣,“人文精神”最有标签效应,冯导的《一九四二》、张艺谋的《归来》、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无一不走“回归人文精神”的路子,观众评判不一,但是有争议性恰好是导演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如果冯导是向后辈们喊话,估计后辈们也无暇听从冯老前辈的规劝。电影导演圈子没有多大,票房份额和江湖地位都是新人后学们头破血流想要得到的,人文精神的电影十有八九都是以地下电影形式存在,没有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前,让导演新人们放下身段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饿上几天吃不上饭时,任何人文精神都会被打败。

  如果冯导是向自己喊话,《一九四二》已经证明冯导的人文精神足够厚重,即便是笑料十足的《私人定制》,也处处注入了冯导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向大自然道歉的部分。但也有人骂冯导最近两部的人文精神部分是败笔,冯导是不是能够将回归人文精神坚持下去,也是个未知数。

  最希望的结果是,冯导是向所有中国人喊话。每一次民族的历史责任都没有具体的人来承担时,谁会相信这还是个有希望的民族;每一次电影成为时代的文化符号,导演们在生存和尊严的选择上无力反抗时,次次回归都是一种莫名的耻辱。

  忽略“回归”,也不必非要定义什么是“人文精神”,认真地拍好自己想要的电影是国产片导演最该做好的事情,冯导的责任感是值得被赞赏的,但没有必要说得太多,一部有独立思想的电影作品才是最有力的发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