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界首扁担戏: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图)

2014-05-08

 界首扁担戏  

  界首扁担戏,是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又叫五指木偶戏,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时为解病中的母后心烦之乱,把大量歌女招进宫中,都没有奏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十个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简短的故事情节,终于博得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认为“扁担戏”是从唐朝的宫廷里兴盛起来的,称之为“宫廷戏”,后来传入民间。

  它之所以称之为扁担戏,是因为它集戏曲、坠子书、鼓词、口技、民间工艺泥塑、彩绘为一体,在一个由扁担撑起的方框结构、神龛状的微型舞台四周围以布幔,道具人物一箱载入,一人藏于幔中,口噙蔑子说唱,五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道具动作,脚踏锣鼓,手脚并用。一副扁担一台戏,一人演戏百人看,小小舞台可拆可合,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扁担挑挑起围帐便是舞台,抽去扁担便是挑子。常常是一个人挑着戏担子穿乡走村、出没于街头巷尾,村旁店边,随时可以表演。界首“扁担戏”题材较广,曲调多以戏曲、说唱艺术为主,唱腔圆润、自然、优美、质朴、而且随着人物角色变化而变,“说、唱、做”浑为一体。

  界首扁担戏的道具看起来简单,一付小挑子,重不过几十斤,一根扁担一挑就走。其实,挑子里颇为复杂,小小戏箱中,三个小抽屉,内装30多套角色各异的小布人,高约6公分,生旦净末丑,可谓行当俱全。至于小布人制作,或以柳木或用桐木为材料,木头内部挖空,外部按照人物要求雕刻出头像,先用桐油漆上,再用多种颜料进行彩绘,最后剪出一些布料套在小人身上,作为戏服。其布帏制作,系以农村常用深色粗布为料,布帏前上方开一舞台口,舞台边用细方木料固定成形,演出时用两根细木棍支起,小小的舞台即时就展现出来。演出结束后,只须把两根细木棍收起,就可折叠整理收入戏箱中。演出用的口篾制作,以薄铜片为材料,有大口篾和小口篾之分,大口篾约3公分见方,小口篾约2公分见方,制作看似简单,只须将两片铜片面对面,用丝线扎在一起,中间稍鼓,露出微小的细缝,但要是利用口篾发出理想的声音,却很不简单,需要艺人含于口中,利用嘴唇和鼻腔发音,进行无数次的调试和练习。扁担戏的其他道具也五花八门,有铜锣、钹、碗碟、竹纤、木刀、木棍、酒壶等等。

  界首扁担戏的表演,以小见大,幽默诙谐。表演者在扁担撑起的布幔中表演各种角色。舞台口有一小块后幕,左右各开一个小口,挂上布帘,作为上场门和下场门,人物从中进进出出。小布人套于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或中指,人物多时,可满指全套。右手小指勾一锣锤、锣、钹均挂在扁担上,剧情需要时击打。口中含一铜篾哨,用于摸拟剧中人物的唱腔说白,大口篾以模拟包公戏为主,小口篾以模拟花旦青衣为主,演出之间,先把全场人物按出场顺序,将小布人分别放置排列好,便于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演。欣赏精彩的扁担戏,关键是艺人的口技,因为戏的每一种声音都得由这个表演者做出来,以铜篾哨为主要发音法,用以模仿各类动物鸣叫和各类人物的唱腔,且口齿逼真,吐字清晰,音色圆美,铜篾哨含于口中舌部中位处末,铜蔑哨大者则音色浑厚,铜篾哨小者则音色细腻,模拟人物的声音。模仿的唱腔均以当地的豫东调为主,因豫东调高亢激情,所以界首扁担戏所表演的戏剧唱段多为武演,其对白以当地中州音为主。最多的时候需要同时出场多个木偶人物,而且这些人物不但要动要静,要大打出手,要翻筋斗、打旋子,还得有兵器的碰击声、雷声、雨声、风声和说唱对话声、锣鼓铿锵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得凭借表演者的十个手指,一张嘴和两只脚来完成。

  解放前,界首扁担戏每次开演前,首先要燃三柱香,已慰老天保佑演出成功并多赚些钱财,有的扁担戏表演者,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已示祭台,燃香与祭台后,往往要来上一段开场白,开场白也是多以戏白为主,如: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我们开演了,再者就是唱念,用篾哨吹出唱腔,甚是好听。

  现存于世的界首扁担戏,究其渊源,大约在清末同治年间,由利辛县阚疃艺人葛三传入界首,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葛三路过此地演出,染上风寒,住在了界首市北部芦村镇小徐村朱惠贤家,由于朱惠贤的精心照料,葛三得以康复,为表答谢之恩特收徒赐艺。

  朱惠贤即是界首扁担戏的第一代传人,他是一个聪明之人,通过对扁担戏不断地摸索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界首扁担戏独特魅力。不久,再由界首分支流向山东省崇明岛和河南省新蔡县。驻马店新蔡县的扁担戏如今由孙彩兰、孙清香父子二人继续演唱,而崇明岛的扁担戏由朱克成、朱学文、朱雪山祖孙三代传承,这个朱氏家族极有可能是由界首小徐村人在外出卖艺时,因某种原因落户哪里的。他们所使用的道具、表现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与界首扁担戏如出一辙,演出剧目都有《王小二卖豆腐》、《王二打虎》、《西游记》、《王小二上山打柴》等。尽管扁担戏分布区域相距较远,其产生时间、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等却大体一致。而各自的演唱风格、特色又有所不同。

  在界首民间流传这样一段关于扁担戏的顺口溜,“一条扁担细又长,小徐艺人唱戏忙,南演孙猴摘鲜桃,北演八戒迷女郎,东村锣鼓雨点急,黑脸包拯坐大堂,西村锣鼓响连天,特务黑夜进了庄,武松打虎山林中、猛虎死在景阳岗……”这段顺口溜概括了界首扁担戏的产生、发展及精彩内容。

  小徐村位于界首市芦村镇东北部,东与太和县接壤,北依河南郸城县,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以前,许多村民为了生计,不仅学会了扁担戏说唱艺术,而且还学会了耍猴技艺。界首扁担戏在传承上,传男不传女,传小不传老,女孩是外嫁人,老人则学戏慢,一般传戏者均为家族式子承父业,父教儿学。生于1925年、界首扁担戏第二代传人朱学伦把扁担戏演唱到一个最高水平,其声名远播,第三代有朱允德、朱守连、朱守涛等人,第四代有朱子华、朱学功、朱允田、朱允平、朱新中等二十余人。该村扁担艺人演唱、流传区域分别为河南省的周口市、开封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河北省邯郸、石家庄,山东省的枣庄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安徽省的亳州市、涡阳县、太和县等地。文革期间,界首扁担戏不再有人上演,所有道具全部焚烧一空。

  七岁随叔父学习扁担戏的朱允德,在传承父辈演技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熟知的历史故事,大胆融入自己的创作,博采众长,自制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并彩绘着装等。他用红薯、萝卜刻人物头像,用毛笔、颜料彩绘面部,用毛巾、布头当作服装。

  为了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练习表演动作,他自制口哨,能吹出多种戏曲曲调,尤其长于豫剧唱腔。后来,他受前辈艺人的启发,不断探索,使扁担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他演唱的扁担戏内容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历史故事。多是流传较广,群众比较熟悉的曲目,小段、大戏都有。其创作的代表剧目有《武松打虎》、《大闹天宫》、《香莲告状》、《马囫囵换亲》、《猪八戒背媳妇》、《捉特务》等。扁担戏表演道具人物多少不限,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物”多达5至6个,朱允德则双手套满木偶道具,刀、枪、剑、挥耍的得心应手。由于“界首扁担戏”的剧目多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戏曲,这些故事都是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为内容,又很好地融入“扁担戏”轻便、灵活的表演形式之中,百姓喜闻乐见,深受教育。朱允德以其多变的声腔,协调的动作,高超的技艺,深受专家和群众的喜爱,所以他在河南省、山东省等地享誉一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界首扁担戏演出盛况空前,村里有二十多位青壮年男子农闲季节,重新挑起扁担奔走四方。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铜锣一敲,吆喝几声,人们就会纷纷跑出来观看。大家你出1角、我出5分,集体凑钱看他们表演扁担戏。朱云德说,当时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只有1.2至1.5元,而他每次演一场就有两三元,一天能演五、六场,就有十几元的进项。扁担戏一年春、秋、冬三季都能演,每人每年都能赚上千把块,这在当时的农村收入是非常高的。在各种庙会、民俗节日表演,自然是不在话下。他还挑着扁担“登堂入室”,1989年,参加了界首市为庆祝建国4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荣获优秀奖;

  尽管如此,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电影等各类传媒文化的渗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日益发生变化,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大餐。艺人们靠扁担戏赚来的钱大不如前,演出收入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村里人纷纷转行或走进城市求学求职,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不再愿意走街串巷地“讨生活”。传统的界首“扁担戏”与其他一些剧种一样没有逃过走向没落的命运,已不那么受到人们的热捧,已失去往日光彩。老的艺人老了演不动了,因为唱扁担戏太辛苦了,他们的子孙都去做别的工作也没有再学,一条条扁担都被束之高阁。朱允德为照顾老母留在家中继续务农,戏台上的小木头人“哑”了,他的扁担上积起了厚厚的灰尘。

  2000年,为挖掘和挽救扁担戏艺术,界首市政府投入1万余元,用于资料的整理,影像的制作和艺人的生活补贴,经多次动员,朱允德重新走上了扁担戏演出舞台。目前,整个小徐村就只剩下他一副扁担在演出。近几年来,朱允德唱着扁担戏先后在铜陵市和合肥市参加了安徽省首届和第四届民族文化艺术节。2011年,界首扁担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允德被评上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的“传承人”。

  “我几次参加市里安排的演出,前几年演出的机会很少。好在今年以来有两家唢呐班邀我参加,每次给100元的表演费。”现69岁的年朱允德无奈地说,如今他的主业还是务农,农闲时参与民房建筑,一天能挣五十元,扁担戏似乎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现在,唯一让朱允德感到欣慰的是,孙子愿意跟随他学习扁担戏。朱允德说,“孙子今年16岁,正读初三,真要学习会耽搁他不少时间。但不管怎么样,我都想传授给他,我不想让扁担戏在我们这辈人手里失传。”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