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身在新疆念怀:林则徐遣戍岁月的为民情怀

2014-07-05

  林则徐身体力行地爱国勘测开发和为民情怀,在离开新疆最后的一段岁月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他“国以民为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具体实践。

  奔赴南疆七城履勘结束,已经使年过六旬的林则徐精疲力竭。接到道光皇帝重新启用他的旨令后,又使他满怀欢喜,精神百倍。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向东行,赶到吐鲁番,继而前往哈密候旨,并给夫人写信说:“在哈密等候,倘早晚得有释回之信,则必兼程进关。”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期望的那么顺利。

  林则徐在哈密接到布彦泰传旨,继续勘测伊拉力克(今托克逊县伊拉湖乡)垦地。于是便由哈密折回吐鲁番,抵达伊拉力克。这里地平土阔,有可垦地大约十万亩。当地人称之为“板土戈壁”,其西又是“砂石戈壁”,要从二百里外阿拉沟自西而东引水灌溉。林则徐采取建议,用旧毡铺垫沙石渠底,防止水渗漏,胜利完成了这项引水工程。

  继勘伊拉力克垦地及完成水利工程后,林则徐又赶往哈密候旨。这时因哈密以东“塔尔纳地方有官荒地八千余亩,堪可开垦。”于是道光皇帝又传谕林则徐,命他详细履勘,“是否可以开垦,并能否招来民户承种纳粮。”

  林则徐立即从哈密赶往塔尔纳心(即今沁城),勘明了荒地情况,取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他之所以能很快查明情况,得益于他对哈密早有了解。他西戍伊犁时曾经过哈密,在哈密候旨是二进哈密,此次履勘沁城垦地已是三到哈密了。他早已研读过《三州纪略》,在伊犁又抄录过《哈密厅卷宗》、《哈密回部总传》等资料。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对哈密的最初印象:“今其地土润泉甘,田多树密,可谓乐土。惟田归回民耕种,人其粮于回王,满汉官民皆无与焉。”“过回城,入城一观,其王府高出城巅。闻回王名白善(伯锡尔),封此四十余年矣。”其实封爵只有三十年,林则徐匆匆而过,未加深究。万万没想到,三年后他在沁城勘田后,会与这位回王有一番无法回避的较量。

  就在林则徐履勘沁城垦地返回哈密途中,突然遇到军民绅商百余人环跪道旁,拦车递呈,控告哈密七世回王伯锡尔的不法行为。哈密回王垦种的土地,全归他私有。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垦地耕种。不仅全部田租要交给王府,“无论市肆、关乡、瓜园、菜圃,凡有民人住处,伊皆索取地租,并将煤厂、木山据为利薮。”甚至驻军修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更有甚者,伯锡尔将城郊坟地筑墙围占,必须交纳银两方可埋尸。

  伯锡尔强取豪夺,肆无忌惮,不仅当地民人无处申诉,就连驻军、官员也只有忍气吞声。人们久闻林则徐声威,所以借此机会一伸冤情。然而,这时的林则徐还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谪臣,所告之事又不在他勘田任务范围之内: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不仅入关无望,而且还要罪加一等?但林则徐毕竟不是只顾苟安的利己之辈,他必须伸张正义。他仔细批阅状纸,查看档案卷宗,会同已任命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准备回京的全庆,哈密帮办大臣恒毓,共同传讯伯锡尔。伯锡尔早已听到风声,对林则徐心生惧怕,又见民怨沸腾,使主动前来解释,说“郡王不知详情,各种违法之事都是下属所为。”但仍表示愿将东新庄熟地一万亩呈献充公,以便招民耕种。随即,伯锡尔亲自跟随林则徐和哈密官员,到东新庄勘田丈地,熟田和未垦之地一万多亩,全部招民户耕种。

  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接到道光皇帝诏书,“加恩四五品候补京堂”,进京听用:林则徐在喜悦感慨之中,请求“容将哈密地亩勘查事竣,遵旨起身回京。”

  林则徐和全庆向布彦泰报告了塔尔纳沁勘地情况,布彦泰据实上奏,说塔尔纳沁“本有官田一万四千余亩,因土性瘠薄,轮流耕歇,每年实种七千三十亩”,因水源不足,若分水招民,官屯转致荒歉。鉴于此,清廷下令:“所有请垦官荒之处,应毋庸议。”

  林则徐认真完成了哈密地亩勘查收尾工作,并继续处理哈密军民控案:他和全庆联名发布告示照会伯锡尔禁止“勒租索费”等一切不法行径:此后,林则徐才步履匆匆地离开哈密入关东去:入关后先任代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后派往广西任钦差大臣。1850年10月抱病前去镇压天地会起义:启程不几日,林则徐病逝于广东普宁行馆,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终年66岁。

  道光年间的新疆屯田,因林则徐的遣戍新疆而推向高潮。他以花甲之年,多病之躯,不怕山高路远,道路艰险,开发伊犁农田水利,遍历南疆八城踏勘垦亩,大兴水利,又在东天山吐鲁番、托克逊、哈密一带履勘垦田,推动水利建设,不遗余力,忘我奉献。在鸦片战争之后,西域出现“地理探险”活动的背景下,林则徐在南疆、北疆和东疆的勘察中,注重地理、地形和边防考察。并较好地处理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促使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大大有利于新疆边防的巩固。林则徐的《荷戈纪程》、《乙已日记》及《回疆竹枝词》等大量诗篇,是对西域当时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的忠实记录,他的这些著作和他在西域南、北、东疆的实践活动,为新疆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他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的贡献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永远不会忘怀!

  声明:本文系凯风网原创(综合)内容。转载或引用本内容请保留本网来源、作者及网址。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