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
下班回家途中,在一个寂静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个小伙子支起一个很小的桌,上面摆着几样皮影,猛然间眼前的一切将我带回那童年的皮影时代,记得小时候,皮影火热一时,皮影迷们绝不亚于现在追星的粉丝们。可如今,它仿佛是夕阳中一抹即将淡去的余晖,令人心悸而伤感。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有些传统的老工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今,人们已经看不到那种锣鼓喧天,挤在一起看皮影戏的热闹场面了,而是这种只能静静的摆在家中,用做欣赏和回忆的工艺品罢了。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过一则新闻报道,皮影后代都不愿继承这种老传统技艺,因为学起来很复杂且有一定难度,现在也不见得会有人看,都情愿出去打工。也许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在想看到真正的皮影戏,那是难上加难了。
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煤城---鹤岗,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稚年华,皮影戏独有的唱腔和急促的鼓点,已经在我泛黄的心底渐渐远去。爸爸妈妈都在煤矿工作,放假时就会和爸爸一起到煤矿玩,那个年代的业余生活远不及现在丰富,煤矿为了丰富工人们枯燥的生活,经常会请一些皮影队来矿区表演,每场演出我都会跟着爸爸来看,开始觉得很新鲜,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只觉得他们唱出来的声音很怪,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扭来扭去的影子,出于好奇我会跑到后台来看他们表演,看着他们的手里拿着小木棍,来回摆动,轻巧灵活。到前面来看就是生动的人影故事了,很好玩、很新奇。时间久了,在我懵懂之中看完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有《鹬蚌相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家将》、《三侠五义》……让我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这些历史故事,也让我从小积攒下了点点的墨香。
那个时侯皮影戏的舞台是在矿上一个废弃工棚里临时搭建起来的,平时不演出的时候,我就会去那里面玩,自己还用卡片剪几个小人,拴上细绳和吃过的冰棍杆,学着自己表演,乐此不疲!现在回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时间的情愫,泛黄的记忆,眼底溢出的光花,叫我慢慢摩挲留恋。很多次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的家,爸爸说我睡着以后把我背回来的,醒来后便迫不及待的问爸爸,最后结局谁死了呀?那里面皮影人头发怎么是绿色的,人的头发不是黑色的吗?每次爸爸都会说,谁让你睡着的。听到这话,我都会很扫兴,心里想下次肯定不要睡着。
说起皮影戏,大概是人们在学会使用火的时候产生了光,而有光就有了影。聪明的人们不仅发现光可用,而影也可用。在光与影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影子艺术,发展为现在的皮影,皮影不但为生活增添了丰富色彩,也是中华先民利用光和影表现手段的一大创造。回忆看皮影戏时,表演者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然后在白色幕布后面,边操纵皮影,边以说唱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同时配上音乐,一般都是老打击乐器演奏出来的,看上去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
然而每一项历史工艺都有它特定的渊源,而皮影也不例外,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病去世了,汉武帝极为思念与悲痛,惶惶不可终日,也无心治理朝政。其大臣李少翁偶然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发现孩子手里拿着的布娃娃倒映在地上的影子栩栩如生。便灵机一动,与之效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手脚处装上木杆。于夜里,用火烛和帷帐,为汉武帝表演,就此汉武帝爱不释手。这个爱情故事被载入《汉书》的同时,也被人们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制作出来的皮影虽然很好看,但是他的制作工艺却相当的复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千百年来,皮影戏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一直到今天,共同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2006年国务院已经将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这门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少看到将皮影用来表演,而是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精湛、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让皮影发挥其更大的艺术价值,也让皮影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更不会让它消失在到处都充斥着电子设备的现代都市中。
声明:本文系凯风网原创(综合)内容。转载或引用本内容请保留本网来源、作者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