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七夕:不只是中国的“情人节”(图)

作者:圣幽蓝 · 2014-07-31 来源:凯风网

  七夕节并非只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属于中国传统浪漫节日,起于汉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每逢此节,人们都必要为此热闹一番,特别是少女,因为七夕又名少女节,小儿节等。当然,节日演化至今,一方面已经是更为多姿多彩,但在另外一方面,却反而变得更加简单了,甚至直接变成了一些人心目中单纯的“中国情人节”。

  可是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七夕节可不是情人节那么简单滴。就光说它的名字,就有八九个之多,可想而知其内涵丰富,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国情人节所能比拟的。

  七夕节五花八门的名字由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在这一天,大家会以各种活动来乞求“巧”,“巧”在古代的意思代表吉祥如意,是为好兆头,也代表出色的手工艺。七夕节又名七姐诞,魁星节,晒书节,双七节,香日节,星期节,巧夕节,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

  各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如七夕节,来源于牛郎和织女浪漫的传说故事;魁星节来源于读书人的称呼,因为北斗七星之首名为魁星,考状元就叫“大魁天下士”;称为晒书节,是由于古代人们都喜欢把书籍衣服等在七夕这天拿出来晒,无论穷富,都要晒之,又有称呼为“晒衣节”;七月七日,日月都为数字七,故又曰双七节;七夕这天,织女会和牛郎在天空的鹊桥约会,因此她会梳妆打扮的很漂亮,涂脂抹粉自然是免不了的,自然也是免不了散发出漫天的飘香,故又称“香日”;苦命的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上一次面,这都要怪于他们所处的方位实在太遥远,隔着遥遥的天河,而他们之间的见面,就是两颗星星的见面,故又称星期;七夕都是要乞巧的,因此七夕又叫巧夕;古时候农历七月是被称为“兰月”的,而乞巧的活动大多数是在夜晚,七夕自然也被叫做了“兰夜”;因为乞巧、乞文等风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又称小儿节;乞求的活动,很多都会用到针,自然七夕也被叫做了穿针节。

  七夕的名字如此之多,相信大家一时半会也是记不住的,但无论它叫什么,其实都是由七夕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而来的,因此,我们只要熟悉了七夕的节日内容,名字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吧,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七夕源于现实生活和无穷尽的想象

  不少中国人很当然地觉得,七夕节就是纯粹的中国情人节。对于它的理解,就像对外国2.14的情人节一样。觉得这一天是情侣们快乐的一天,他们以鲜花、巧克力、贺卡等等礼物来男女互送,以表达爱意。而对于七夕节的真正好玩的,好吃的,他们知之甚少。

  对于七夕节,我们应该知道,它有情侣浪漫约会的一部分,但绝非是全部的。

  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出于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便对大自然的天文和纺织就有了相当研究和了解。如为天空的两颗星星命名,一为牵牛星,一为织女星;“牵牛”释义为,牵着牛的人,是比喻朴素的人们自己。而织女,则释义为会织衣的朴素女子。把牵牛和织女,和天空的星星联系到一起,表现了人们跨时空,超自然的想象力,牛郎织女的故事也随着诞生,这也更突出人们对自然敬仰,对生命珍惜的情感。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想象力丰富的人们又将人文和想象再次进行衔接,便有了七夕节。

  随着时间流逝,七夕节之双七,被人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的经历再次拉开,故又把七夕成为,双七,七又与吉同音,“七七”便被视为双吉。再进一步,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想象是无穷无尽的,美好的生活也是无穷无尽的,一如人们对七夕的执着一般。这一天,乞巧也是为这无穷无尽之美好的,最触手可及的快乐,幸福。

  七夕节,乞巧的各种趣味

  七月七日,这一天,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摆上瓜果等等美食,用以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摆上各色乞巧的道具,用以和姐妹们进行物品赛巧。各个地方不一样,乞求的方式也有迥异,趣味自然也是不同的。延续至今,乞巧的方式更为精彩多样,如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

  按照风俗不同,乞巧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穿针乞巧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然后对着月亮,手连续快速穿针引线,全部穿过且最快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投针验巧

  跟漂针差不多,但是这个水是有讲究的。是有面粉碎屑在里面,让水的表层有了载体,足矣承载针的重力。古时候是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具体的更复杂),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引线(即“缝衣针”),有时候也会用巧芽(豆芽)轻轻平放在水面上(浮在水面),水底下会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种生求子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抛在水面乞巧。或用各种形象的蜡塑,如牛郎织女故事里的人物蜡塑,动物的形体蜡塑等,浮于水面,是为“水上浮”,若蜡塑为婴儿玩偶,则又称之为“化生”,是为孩子乞得吉祥安康。

  为牛庆生

  传说中,西王母曾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老牛为让牛郎织女能够见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皮奉献给牛郎作为飞天的道具。人们为了纪念老牛,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这一天,小孩会采择野花挂在牛角上,当然延伸至今,挂在老牛角上的还有各种代表赞美的其它喜庆道具。

  晒衣晒书

  顾名思义,七月七日拿自己的衣服和书去太阳下晒。这里,古时候有司马懿为逃避黑暗政治,而装疯晒书;也有愤世嫉俗的郝隆 跑到太阳底下晒自己,自称晒书,他如此做,一方面是为藐视习俗,一方面是称自己满腹经纶;再有“竹林七贤”的阮咸 ,晒自己的破旧衣服,用以讽刺那些晒绫罗绸缎的有钱人。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意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经汉化后,由原来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并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逢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拜织女

  一群少女、少妇相约好,斋戒一天后,沐浴停当,准时于七月七日,相聚于月光下的桌子旁(桌子上摆放茶、酒、水果、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以及插有鲜花,束红纸的瓶子,小香炉)。一起焚香礼拜后,围着桌子吃东西,并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拜魁星

  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便相约一起祭拜主张考运的魁星爷。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爷生日,而魁星爷乃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魁首。读书人若中状元,则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除此之外还有广州的七姐诞;湖南江浙一带的“妇女洗发”;黄土高原区的“结扎巧姑”;闽南和太晚的拜七娘妈。都是乞巧的习俗。

  七夕节,国际化节日

  以上所述七夕节如此丰富多彩,好吃好玩的应有尽有,不愧是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浪漫的节日。反看西方情人节,倒显得颇为干瘪了。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少其他国家也引进了七夕节,他们过着的七夕节,与中国的传统还是有些许差异的,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