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韩国媒体称“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帮助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和肺部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网络上也流传常吃某些蔬菜和菌类可以对抗雾霾。真的是这样吗?听听范志红怎么说。
不饱和脂肪酸能排重金属?
答:胃肠里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可能进到肺泡里
养生周刊:近日有网友称,韩国当地媒体有报道说:“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帮助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和肺部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韩国的矿泉水销量大增,也是因为有喝矿泉水能抗雾霾的传说。抗雾霾食品真的靠谱吗?
范志红:有些可笑。不知道是不是只要和“抗雾霾”挂起钩来,都会特别吸引眼球,就会赚到消费者的钱?看来,跟风不是中国人的喜好,亚洲友邦们也都差不多。
首先,我们要科普一下,说说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被称为“抗雾霾成分”的东西。不饱和脂肪酸并不是中国人膳食中所缺乏的成分,因为无论是炒菜油还是坚果油籽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五花肉肯定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更不是推荐来源。
肉类的脂肪酸到底是什么状态?真相是,肉类中含有不少单不饱和脂肪酸。比如说,五花肉中含饱和脂肪酸40%-50%,不饱和脂肪酸还是占一半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45%。不过,这个数字并不算高,因为国人常用的烹调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达70-90%。中国人天天煎炒、红烧、油炸,只恨烹调油吃得太多,哪有缺油的道理。要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绝对无需求助于五花肉。大概也只有在日韩这种烹调油用量很少的地方,才需要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养生周刊:那所谓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排出肺部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的说法,这有科学依据吗?
范志红:并没有看到可信的科学依据。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是怎么从胃肠里跑到肺泡里的?呼吸道能够分泌不饱和脂肪酸吗?不饱和脂肪酸又是怎么和肺里可吸入颗粒物上附着的重金属发生结合的?
就我所了解的化学知识,退一万步说,如果肺泡里真有不饱和脂肪酸,它遇到重金属会发生什么?恐怕是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当中,铅、镉等重金属能有效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脂肪氧化对人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谈霾色变”该怎么办?
答:抛开雾霾,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自己选择
养生周刊:近来,人们似乎有点“谈霾色变”,请您从营养膳食的角度给大家支支招吧!
范志红: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别听到什么食物对抗雾霾好的传说就拼命吃,用它来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说,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把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大把百合当饭吃。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把这些食材少量加入到饭菜当中,以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其实,雾霾只是我们身体所面临的多重健康危害因素之一。除了雾霾,还有精神压力、坏情绪、晚睡熬夜、缺乏运动、食物营养不合理、烟酒过度、滥用处方药等等很多因素影响着现代人的健康。虽然雾霾这个问题我们没法短期内解决,但是其他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个人可以自己控制的。遗憾的是,很多人会这样强词夺理:“雾霾都没有解决,我戒烟有什么用?”“雾霾还没有解决,我健康生活有什么用?”“食品都污染了,我注意营养有什么用?”……这种逻辑实在有害。
健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其他方面都做得不错,只有雾霾这一个危险令人担心,总比好几个危险同时威胁健康强一些吧?
多吃青菜可对抗雾霾?
答:可预防肺癌,但绝不是抗霾特效食品
养生周刊:有些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据说可以抗雾霾,你觉得靠谱吗?
范志红:我本人不是中医专业的,所以没法对此给出有效评价。我们可以理解的是,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因此,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的研究,也没什么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我个人意见是,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的,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多少有点好处,对健康整体有益无害。
养生周刊:不久前,一位读者打电话问我们,听说菌类食品污染也大,能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木耳、银耳之类也属于菌类,还能吃么?
范志红:按目前各地测定的结果,菌类的确有重金属超标的报道,但比例还是很小,大部分产品是合格的。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的大小,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再说,菌类中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吃的前提下,各种菌类是无须担心其安全性的。
养生周刊: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您对此有何解读?
范志红:这个说法倒是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有利于减少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加强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粘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
维生素A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肾脏、奶油、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但人们同时又顾虑这些食物中的胆固醇。而深绿色、橙黄色蔬菜水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这些食物同时又有利于预防各种慢性病。按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每天应当吃半斤左右深绿色的叶菜。
同时,橙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可以预防肺癌等多种癌症,也是流行病学研究所认可的。既然对于雾霾的主要担心是造成肺癌,那么所有预防肺癌的有益因素都可以说成是“对抗雾霾”。除了蔬菜水果之外,还有报道提示豆类和豆制品也可以降低肺癌风险。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或豆制品能被称为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你被这些食品概念忽悠了吗?
采访中,记者还与范志红一起探讨了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新概念食品。这些新概念食品,是营销噱头,还是真的有其营养价值?范志红博士抽丝剥茧举例解读,引导《养生周刊》读者健康消费。
范志红说,很多消费者对某些概念有所误解,被各种食品的营销“概念”所忽悠。这里就简单说几个最近消费者提问较多的问题加以解读。
NO1:“无反式脂肪酸”的饼干点心
现在很多人去货架上购买甜味零食点心,都会注意看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如果是零,就放心地买回家去,以为它会比较健康。其实,即便反式脂肪酸真的是零,那些高脂肪、高糖、高热量的零食也是不能经常吃的,比如蛋黄派、蛋挞、饼干、曲奇、桃酥、酥皮点心、起酥面包之类。
虽然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强力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但所有脂肪都有令人长胖的能力,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果多吃同样会升高血脂,增大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目前油脂工业技术完全可以做出来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起酥油、蛋糕油、人造奶油,然而,这些专门用来做点心饼干,使其产生香酥口感的,都是半固态的油脂,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绝不逊色于猪油。
NO2:“无添加蔗糖”的香甜麦片
范志红告诉记者,她曾被邀请去做一档电视节目。去之前,她请编导准备燕麦片。结果,节目开始了端上来的却是那种粉末加片片的“营养麦片”。
这类产品和燕麦完全没什么关系,其中大量的成分是糖和糊精,香味则来自于香精。有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号称“无添加蔗糖”甚至“无糖”的麦片,但很遗憾,很多时候他们买到的只是“麦芽糖浆”替代蔗糖做成的产品,或者是糊精+甜味剂的组合。麦芽糖浆也好,糊精也好,在升高血糖方面只会比蔗糖更猛,而营养素含量方面也完全没有任何健康优势。
范志红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弄清楚,麦片不等于燕麦片,无糖也不等于低血糖上升速度。与其吃这样的伪健康产品,不如直接吃纯粹的燕麦片,自己加上核桃碎杏仁碎来增香,加上葡萄干和大枣肉来增甜,营养价值会高得多。
NO3:“天然健康”的果蔬干
综合果蔬干实际上是低温油炸产品,也就是说,它的香脆口感,是来自于油炸的。虽然真空油炸不像普通油炸容易产生有害物质,但在吸油这方面都差不太多。所谓油炸脱水,就是在油炸的过程中,让水分沸腾而除去,同时油脂渗入食品当中,所以在降低含水量而使食品干燥的同时,也会大幅度提高脂肪含量。果蔬本是脂肪含量低于1%的产品,但是油炸脱水之后,它就可以高达10%以上,甚至15%以上。除了干燥后浓缩的大量糖分,再加上很多脂肪,想想就知道,需要控制体重的人是不能多吃这些零食的。
而很多所谓的“水果干”,其实也是水果加油加糖制成的产品,糖分都提高了很多。如果不加糖,蓝莓、蔓越莓、猕猴桃之类水果干燥之后味道太酸,是不会很好吃的。想要知道果蔬干里面有没有加糖加油很简单,只需要看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就知道了。
NO4:“儿童专用”食品
范志红说,很多食品上标明“儿童”二字,诸如儿童酱油、儿童醋、儿童挂面、儿童牛奶之类。其实国家并没有相关的儿童型食品的标准要求,这两个字几乎是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她曾经买了一瓶所谓“儿童酱油”,无非是瓶子小了点。仔细看看营养标签,钠含量一点儿都不低,没发现任何优势。再看看“儿童挂面”,有些还好,强化了一些微量营养素,而另一些产品则只是做得细一点短一点,盐没有少放,营养价值也没有多高。甚至有些产品,只是用多加点糖、多加点香精、包装上画点卡通人物,再放点小卡片小玩具之类手法来吸引孩子,对健康完全没什么额外益处。
【责任编辑:刘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