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多伦路,浓缩上海滩百年历史

2014-11-01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及街头报童塑像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其全长550米,呈L字型,曲折幽静,周边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多伦路被称作文化名人街,一点也不夸张。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馆咖啡、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公馆、白公馆、汤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

郭沫若塑像

  秋日的多伦路,阳光明媚,微风宜人,游客也不算太多。文学巨匠郭沫若的坐姿雕像孤零零地立在一块草坪上,很落寞的样子,仿佛没有多少文学大家的轩昂之气。虽然著作等身,头衔无数,一生的追求,也曾有几度垢病,但人们都知道,中国所有的新诗由您而发端,“女神”的光芒,照耀着民族变革的百年。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您,如今却还在那里思考吗?

曾居住过无数文学大家的景云里  

  在多伦路中央的拐角处,有一條清幽的小路通向著名的“海上名里”景云里。鲁迅夫人许广平女士曾经深情地说过:“景云深处是吾家”。 1927年10月,鲁迅先生偕许广平从广州抵达上海,随即迁入景云里23号。对于这座石库门建筑,许广平非常喜爱。如今从多伦路放眼向小径深处望去,弄口的“景云里”隐约可见,你耳畔听着近旁老上海电影院留声机播放的老歌,以及山根会所飘出的淡淡的咖啡香,不由你不发思古之幽情,也不得不叹服许广平观察之细、体悟之深!

通往景云里的小径上模刻着20位文坛先驱的足印

  当年的景云里,除先期入住的鲁迅、茅盾、叶圣陶、陈望道之外,不久,郭沫若、柔石、冯雪峰等也先后迁入。真可谓群贤毕至,星光灿烂。就在景云里小小石库门内,鲁迅用一杆“金不换”的毛笔,一扫海上文坛的媚俗之风;茅盾写出了一时令洛阳纸贵、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则推出了他的代表作《倪焕之》;热血青年柔石,也拿出了被鲁迅先生所赞赏的,堪称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杰作的《二月》;而名震文坛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正是在这里酝酿而成的。一时间,景云里成了进步文学的发祥地。当年,这些文化巨人就是沿着这条小径,走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程。如今在通往景云里的小道上,模刻了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直至柔石等20位文坛先驱者的足印。现在每天有无数的中外游客,尤其是文学青年慕名而来,在此流连忘返,寻觅自己的文学梦。今天,我来到这里,既是寻觅,也是凭吊。我知道,自己笃笃前行的每一步,都有可能会踩在这些文化大师们的屐痕上。

 

鲁迅先生的足印

  这就是鲁迅先生留下的脚印。他的光辉的足迹,不仅留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里,也留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程中。凡是坚实的脚印,绝不缺乏绚丽的光泽啊!

多伦路的街头雕塑——鲁迅与文学青年的晤谈

谁曾想,这个左顾右盼的邻家女孩会成为文学大家(丁玲塑像)

  鲁迅的伟大之处,还表现在对文学青年的培养与提携上。当时在他的周围,有一大批进步的文学青年;他在百忙之中,乃至疾病缠身的时候,还仍然为这些青年们改稿子,搞校对,绘插图,题书名,以及联系出版和发行单位。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柔石、丁玲、萧军、萧红、殷夫、胡也频等得以迅速成长。

   

原中华艺术大学的校舍

    多伦路145号。原中华艺术大学校舍。1930年3月2日,就是在这栋楼的一楼的一间教室里,召开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盟主”就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鲁迅先生。此后,在鲁迅的引领下,数以百计的盟员和加盟文学青年以笔作枪,在文学艺术疆场上与敌搏击,战果累累,显示了这支文化新军的赫赫军威。诚如茅盾先生所言:“左联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光荣的地位,它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和播种者。”

“左联”成立大会就在这小小的教室里

  这就是左联成立时的会址。当时参加成立大会的有50多人,小小的教室里实在坐不下,就连走廊过道里都站满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人。在这张讲台前,鲁迅先生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著名演讲。

原“左联”办公地址已成为“左联”纪念馆

  瞿秋白也是左联的领导人之一。在战斗的生活中,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逐渐得以发展与成熟。1933年春,鲁迅录清人何瓦琴名句赠瞿秋白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3年春天至秋季的一段时间里,瞿秋白或独立构思,或同鲁迅讨论,写下了《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大观园的人才》《关于女人》《中国文与中国人》等12篇杂文,均以鲁迅的笔名发表,后来为了留存流传,鲁迅把这些文章编入了自己的集子;与此同时,瞿秋白也亲自编辑了《鲁迅杂感选集》出版,并写出长篇序言;瞿秋白奉命到苏区工作,临行前将自己的译文手稿托付鲁迅;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抱病含悲为瞿秋白编辑了《海上述林》,亲自作序,校对,设计,题名,托人在日本印制,并转送毛泽东、周恩来各一部。其人格学养,道德文章,岂盗名剽窃、卖友求荣之宵小类可比耶? 

多伦路街头所耸立的瞿秋白塑像   

  左联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异峰突起,在翻译、戏剧、绘画、雕刻、电影等艺术领域均有建树。在多伦路上的这家电影院里,所放映的30年代拍摄的电影,仍然吸引着众多的影迷们前来观赏。

“老电影”咖啡馆内景

  说起鲁迅与中国30年代的文化建设,不能不说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当时,内山书店也开设在附近。鲁迅在上海期间,从内山书店里购置了1000多种进步的或急需的书籍,同时,鲁迅被禁止发行的以及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多由内山书店代为出售;在政治环境异常险恶的年代,内山完造还多次掩护鲁迅、郭沫若、瞿秋白等文化人士。内山完造与夫人内山美喜子逝后葬于上海万国公墓,“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吁嗟呼,如此夫妇!”著名作家夏丐尊先生题写的碑铭高度概括了内山夫妇以及内山书店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说内山完造是中日友好的先驱者当不为过。

多伦路街头的内山完造塑像   

  多伦路上,还有许许多多造型精美、风格独特的经典建筑;再加上它们与一些历史人物连结在一起,物以人贵,人以物显,现在大多也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罕见的中国宫殿风格的基督教堂鸿德堂

 

    多伦路59号,鸿德堂。美国长老会纪念为长老会布道印刷所服务26年的传教士黄启鸿兴建的教堂。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的基督教堂。教堂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享誉海内外,也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标志性建筑之一。

“汤公馆”已几易其主

    多伦路转角的这幢建筑,原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豪宅。这之前是国民党浙江省主席、台湾第一任行政长官陈仪的居所。汤恩伯是陈仪一手提携的,不但得到陈的资助和举荐,还娶了他的外甥女黄竞白为妻。然而政客的野心总是永不平息的。汤对陈表面上做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暗地里将他出卖。陈仪就是在这座房子里被捕,然后押至台湾被害的。

昔日“白公馆”已成了上海411体检中心

  多伦路210号住宅。这座欧式风格的建筑,由广东中山来沪商人唐林生于上世纪20年代所建造,当时建造了2座(白公馆是其中的一套),风格几乎一样,兄弟俩人各一座。抗战时被转卖给日本人,战后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后为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将军的在沪官邸,人称“白公馆”,至今仍风韵犹存。

孔祥熙在上海的三大豪宅之一的孔公馆

  多伦路的尽头,是门牌号250的“孔公馆”。这是一栋建于1924年二层西班牙花园住宅,伊斯兰风格的楼宇,镶嵌着阿拉伯式风格的白底暗色的拼花瓷砖,依然可以看出当时的华丽。至于孔公,那就是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财政部长孔祥熙了,这是当年他在上海的三大豪宅之一。如今,也已成为私家居室了。

反映多伦路史实的版画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世道回环,生生不已,也是属于极平常的事情,今天,我们来此参观可以,凭吊也可以,用不着伤感嗟悼,“揾英雄泪”。   

  偷得浮生半日闲。今天当我来到上海这条著名的文化名人街,推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门扉时,竟觉得有些吃力。一是自己身单力薄,二是这扇门扉也太厚重了。回到现实,马路上熙来攘往,热闹得很,用鲁迅的话说,“街市依旧太平”。前人走过的路,我们不能重复,也不必重复;但是,我们可以从前人艰难跋涉的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受到一些感染,汲取一些力量,借鉴一些智慧……以此强壮我们的筋骨与思想。这,也许就够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