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揭秘APEC菜单上的十大北京小吃

2014-11-13 来源:十大排行网

  APEC会议作为2014年最为隆重的一场多边外交活动即将在北京郊区的雁栖湖拉开帷幕。这次会议无疑给北京小吃提供了一个机会绝佳的“秀场”。从日前透露的一份国家会议中心的菜单上可以看到,五大洲的代表菜品都进入了代表们的“食谱”。不过,最为令人期待的还是以美食之国闻名全球的中国特色美食。在这份菜单上,中国美食可谓一应俱全,不仅包含东西南北各大菜系的特色菜,还有宫廷小窝头、糖葫芦、芸豆卷儿、豌豆黄、驴打滚等,北京传统小吃也将给各成员的代表们带来浓浓的“京味儿”风情。今天就为大家揭秘下菜单上的十大北京小吃,吃货们,快来看看吧你们吃过几种?

  10、宫廷小窝头

 

  由来:慈禧与小窝窝头

  栗面小窝头最初是清宫御膳小食品,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及一些野史中记载:相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等一行逃跑至西安郊外时,途中饥饿难忍,一个名叫贯世李的人给她送来个窝窝头,吃时慈禧觉得这窝窝头比那山珍海味都好吃,甚觉甜香味美。后来回到北京想起逃难时吃的窝窝头,她命御膳房也给她蒸窝窝头吃。御膳房哪敢怠慢,于是用新细的玉米面和黄豆面经过箩后,再加入已磨成粉的栗面,并佐以桂花白糖,蒸成小窝窝头,慈禧每餐必食。慈禧虽届耄耋之年,但皮肤仍细嫩光滑润泽,可以说与她爱吃栗子及小窝窝头有很大关系。后来北海的仿膳饭庄聘来御膳房里专制作糕点小吃的著名御厨,使清宫的栗面小窝头等名食传入民间,遂即成为百姓爱食的小吃。如今栗面窝头已成为京城餐桌上一道名点,并早已名扬海内外。

  9、糖葫芦

 

  由来:南宋光宗帝为爱妃治病所用 后流入民间

  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8、北京烤鸭

 

  由来:始于明朝南京

  烤鸭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当时《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北京烤鸭则始于明朝南京。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万岁爷,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叉烧烤鸭以“全聚德”为代表,而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鸭是选用肥大的草鸭为原料,净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据说,随着明成祖(即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也顺便带走了不少南京里烤鸭的高手。在嘉靖年间,烤鸭就从宫廷传到了民间,老“便宜坊”烤鸭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开业,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而当时的名称则叫“金陵片皮鸭”,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还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鸭。

  在1864年,京城名气最大的“全聚德”烤鸭店也挂牌开业,烤鸭技术又发展到了“挂炉”时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仅使烤鸭香飘万里而且还使得“北京烤鸭”取代了“南京烤鸭”,而“金陵片皮鸭”只能在港澳、深圳、广州等南方几个大城市的菜单上才能见到。

  7、驴打滚

 

  由来:源于满洲 盛行于北京

  豆面卷子,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粘豆包、年糕和“驴打滚”。喜吃粘食本来是满族人的传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粘食耐饿。“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6、芸豆卷儿

 

  由来:受慈禧喜爱而一步登天

  民间小贩街头巷尾沿街叫卖的小吃,因有幸被慈禧发现并引入清宫,而成为御膳。普通的民间小点心因受到了老佛爷的喜爱而一步登天了。虽然做法并不复杂,这道御膳却不像其他清宫点心,现在随处可以买得到,要想找到它,还真得费点功夫。

  5、豌豆黄

 

  由来: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据说,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传来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心里纳闷,忙问是干什么的,当值太监回禀是卖豌豆黄的。慈禧一时高兴,传令将此人叫进园来。来人见了老佛爷急忙跪下,并双手捧着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慈禧尝罢,赞不绝口,并把此人留在宫中。

  4、春饼

 

  由来:习俗起源于晋朝 兴于唐朝

  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兴于唐朝。《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

  3、饺子

 

  由来:起源于东汉中原宛城

  饺子,又名水饺,起源于东汉中原宛城,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深受中国广大人民喜爱的食品,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作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

  2、春卷

 

  由来:由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春盘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 现在春卷皮已改用面粉,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外酥内嫩,又称为"炸春"。

  1、庆丰包子

 

  由来:专一经营包子的普通小馆

  “庆丰包子铺”创建于1948年,原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单东南角,坐南朝北。起初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只因所营包子口味地道,1956年公私合营后,专一经营包子。1976年正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以经营包子、炒肝为主。由于质量上乘,又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自然成为了北京城百姓认可的著名快餐品牌。1999年由著名书法家徐柏涛为“庆丰包子铺”题写了牌匾。1999年因西单大街市政建设,庆丰包子铺拆迁,同年在西安门易地重新开张。2014年因习大大去庆丰包子就餐,从而名扬大江南北。

分享到:
责任编辑:葛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