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白兰花……”、“棕绷修哇,啊有哇额(坏的)藤绷棕绷修哇……”曾几何时,这些叫卖声构成了老上海市井弄堂间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
随时代变迁,老行当和老手艺正面临失传甚至绝迹的尴尬处境,但属于老上海的这份记忆却会被铭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顾在渐渐消失的上海市井手艺和行当。
卖凉(浪)衣裳竹竿
虽然家家户户衣服还是要晾,但现在的竹竿大多都被不锈钢杆所代替。所以叫卖竹竿的营生也难在上海滩继续维持下去。
修伞(鞋)摊
物质生活的丰富,勤俭节约的传统也似乎正被悄然遗忘,鞋子坏掉再买一双,伞破了再买一把,以前弄堂口的修阳伞摊也渐渐绝迹。
铲刀、磨剪子
奇怪的是,现在的刀还是会钝,可以前担磨剪刀师傅,确已不太常见。怀念被他们打磨过的菜刀、剪子,总能焕发“新生”。
爆米花
“爆米花咯……”小贩一喊,无论大人小孩都得乖乖地捂上耳朵,以免被“惊”到,那就是“爆米花”的魅力所在。和现在超市影院动辄50块的“哈力克”相比,我还是会不舍和怀念被“爆”出来的美好滋味。
老虎灶
老虎灶虽已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但那接了地气又汇聚人气的老上海市井“浮世绘”,却不会从上海人的记忆里抹去。
煤饼炉子
没有液化气、天燃气的日子里,上海人家谁不靠生煤炉烧饭做菜呀。用剩下的煤球煤饼,还可以捣捣碎,给家里养的猫咪做厕所呢。
接绒线(打毛线)
你会打毛线么?不会?没关系,你可以活下去。不过放在以前,不会打毛线的姑娘是找不到婆家的。小辰光谁没穿过唔妈结的“爱心牌”绒线衫呀。
修棕棚
“棕绷修哇,啊有哇额(坏的)藤绷棕绷修哇……”席梦思取代了硬板床,修棕绷的手艺也随之失传。
钟表匠
钟表匠在时间的包围中,修理时间。寂寞地坐在流逝的时光中,除了精湛的手艺,没有一份对钟表修理的热情,是根本不能维持下去的。
剃头匠
现在的理发店都以连锁经营模式生存,本着将卡进行到底的“理念”喜迎各路“剃头客”。但小时候弄堂口一个脸盆、一块毛巾、一个热水瓶、一把剃刀的“剃头摊”还是让人充满了回忆。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价廉物美吧。
小时候一到夏天,妈妈总会给我别一朵白兰花,那雪白芬香的花朵往往寿命只有一天,但短暂美好的香气却总能萦绕良久。小时候一定要穿领口有纽扣的衣服,因为那样才能别白兰花。
捏面人
捏面人手中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但最畅销的还是一只花架上吊个鸟。捏面的手艺人,曾经是不少上海小把戏最想成为的职业之一啊。
大饼油条摊
在豆浆到底吃甜还是吃咸之争尘埃落定前,以往走几步在弄堂口就能吃到的大饼油条豆腐浆就已难觅踪影了。大上海“四大金刚”的美名变得越发名不副实,而我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儿时,因为伸手贴大饼,手臂上汗毛永远被烫光光的苏北小哥身上。
裹脚布(摊煎饼)
现在要吃到正宗的上海风味煎饼已经很难得了,满街全都是山东杂粮口味的。不得不怀念起被叫做“裹脚布”的美味。一定要多放葱,甜面酱也是自制的,另外,我喜欢老油条。
自制冰棍儿
儿时的上海似乎没有这么热,那些用棉被包裹着的冰棒儿可以整天整天不融化。吃完的冰棍儿棒可以回收,节能低碳但似乎不太卫生,自制的盐水或赤豆口味最畅销。在家家户户都有电冰箱的今天,吃根被包裹在棉被里要融未融的棒冰,也变成一件奢侈的事。
擦皮鞋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张乐平《三毛流浪记》里的桥段,也曾真实发生在上海擦皮鞋的“小把戏”中。而今天,早已不见了任何痕迹。
棉花糖
小时候,几块硬糖就能让孩子们感到满足,棉花糖的吸引力更大。所以,走街串巷的棉花糖推车常常会被大大小小的孩子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