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书画宗师赵孟頫因“变节”纠结一生

2014-11-28

  对于练书法或者懂书法的人来说,“楷书四大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提起楷书大家,自然会让人想到素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以及欧阳询,往往忽略了被称为“元人冠冕”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作为唐后唯一的楷书大家,赵孟頫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绘画及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凡的成绩,为何后世没有极力推崇,只因自己人生中的那次“变节”。  

   赵孟頫的出身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他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裔,贵为皇室成员,他的背景不可谓不好,在讲求门第观念的封建社会,按理说他会有一个非常不错的锦绣前程,即使不能封侯拜将,至少也应该是锦衣玉食,显达富贵,有着无数人羡慕不已的家族背景。但是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太宗皇帝当年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所以到了赵孟頫这一辈,太宗一脉早已衰落凋零,使得赵孟頫的人生前景看起来不是那么光明。  

  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赵孟頫,从小感受到的不是身为皇室成员的骄傲,也不是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的贵族生活,相反的,随着父亲的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母亲辛苦的供他读书,希望让他将来凭着自己的努力有所作为。再加上当时南宋国运式微,与蒙古合作击败金国之后,蒙古调转矛头,准备消灭南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赵孟頫,对于生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多得是对生命的敬畏与依恋,缺少的是一种誓与国家共存亡的大气概,这种心理,与他后来屈尊变节侍奉元朝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灭亡之后,和所有的南宋移民一样,赵孟頫经受着身体的劳顿和精神压迫的双重摧残,国家的灭亡,对他的打击很大,元代将人分为四等,很不幸,赵孟頫属于第四等南人,而且还是皇室成员,内心煎熬可想而知。他的文学作品风格多了一些亡国之痛,心灰意冷的赵孟頫在家里过着隐居式的生活,随着南宋灭亡的还有他经纶世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是不久之后,忽必烈派人南下搜罗人才,其实搜罗人才是个借口,他只是一方面想博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另一方面想收买江南文人士子的人心。  

  赵孟頫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也许是因为生计的考虑、也许是想施展才华的考虑,他做出了人生最艰难的决定:做官元朝。“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的赵孟頫受到忽必烈的热情接见,且不论忽必烈是否真的赏识他的才华,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天下文人士子看好了,在我的感化下,连皇室成员都归附我朝,你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宋朝已经过去,就不要再惦念了。  

  赵孟頫的“变节”对当时的南宋移民尤其是文化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宋朝是他们家的,他都想通了,我们还有什么再坚持的理由,直接影响了一带人依然再苦苦坚守的对于前朝的执着信念。尽管赵孟頫后来官做得也不小,也干了一些勤政爱民的实事,但是终其一生,并没有完全取得蒙元政府的完全信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王朝,他的变节对其一生的清誉是一次致命性的摧毁。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在书画上的巨大成就并没有让大家推崇备至,也使得他的一生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至死也不能原谅自己的变节,这是一个性格悲剧,也是一个时代悲剧。从他的七言律诗《岳鄂王墓》里面我们体会一下他内心的无奈和伤痛。  

  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声明:本文系凯风网原创(综合)内容。转载或引用本内容请保留本网来源、作者及网址。纠错电话:0991—2398315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