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笔记本》剧照
文学作品常可以看到一些“心碎”的描写,用来彰显故事中的人物在经历大悲伤时的铭心之痛,就连莎士比亚也写到过“致死之悲”。当挚爱之人逝去,那种感情创伤会令人感觉心如刀绞,甚至短暂昏厥,我们通常会说心像“碎”了似的。那么,心碎真的会导致身体死亡吗?
事实证明该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精神之痛可能会令你患上“心碎综合症”,又称“应激性心肌病”。世界上很多有名的医学机构对丧亲之痛的研究也确切指出,强力的刺激对人类健康有负面影响。科学家还认为,致死之悲并不只与刺激有关,它还让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爱”这个有时很悬乎的情感,到了深处,会是何种表现。
前面讲的理论令人沉重,不如我们来聊聊一部名为《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的电影吧。影片改编自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同名小说,这部作品曾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逗留一年之久,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开篇的情节有些老套,屌丝男爱上白富美,当男主顺利逆袭,两人爱的如胶似漆时,根据情节的跌宕起伏需要,男主角诺亚不得不因为二战而参军离去,美丽大方善解人意的白富美不离不弃等待7年,换来的却是男主角的毫无音讯,最终在家人的撮合(隐瞒了男主写给女主的365封信)下,与另一名富有的退伍军官结合,然而却在婚礼当天的报纸上看到了初恋为她修建的房子(ps:在各个年代,房子都是那么重要!),于是得知男主还活着……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以为白富美会为了男主逃婚然后在一起吧?嗯,没错,女主真的这样干了,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前面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们的爱情有多么的坎坷和纠结,后面才是重点,年老的女主得了老年痴呆,忘记了与爱人的点点滴滴,住在一所养老院中,而男主则把他们年轻时的激情岁月写成了一本书(日记),每天当作故事讲给爱人听,希望能够让她恢复记忆,这一讲就是n多年,整个过程中,女主只是把男主当做朋友,直到有一天男主来了一场情景再现,短暂地唤醒了女主的记忆,接踵而来的便是女主病倒了……一天夜晚,身体状态尚好的男主偷偷跑去陪伴精神再次变得浑噩的女主,第二天清晨,护士发现二人在一张床上依偎去世。
故事讲完了,回归正题,心碎真的会导致死亡吗?影片中男主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女主的去世,让他生无可恋,导致身体也同步做出了反馈,也就是死亡。
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在配偶去世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当中,人的死亡可能性更大。2011年,哈佛大学和东京山梨大学的研究者们汇总了十五项不同研究的结果,其数据覆盖了220多万人。他们估测,在配偶去世后的六个月里,另一半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41%,这一现象并不只存在于老年人中,65岁以上和以下的人死亡几率相同。而且“丧偶效应”对男性的影响远大于对女性的影响。
悲伤还会通过一些不这么直接的方式影响心脏。最近,英国研究者们分析了来自初级医疗数据库的超过三万名在配偶死后仍然健在的英国人的数据。这项调查的结果发表在了今年二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研究表明,在配偶死后的三十天里,人们的心脏病发作概率和中风概率会翻一番,随后便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严重的情感刺激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脏问题,就像身体过劳一样,心脏在情绪起伏时也需要更多的氧气。然而,在情绪激动时,血管并不会膨胀,反而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结果就导致冠状血流量的减少,你的心脏反而得不到什么氧气,这便会引发危险性心律异常,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
一名生物人类学家还对大脑产生浪漫爱情的区域进行了研究,她发现这部分区域位于大脑底侧,与产生饥渴感的区域毗邻,是一个存活系统。这个系统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个有关依恋感,一个有关热恋感,第三个有关性冲动。
依恋主要来自于催产素,这种荷尔蒙在配对结合中起着关键作用。当你婚姻幸福时,你会和爱人拥抱、亲吻、抚摩、倾听彼此。当你坠入爱河时通常会分泌多巴胺,它为你提供能量、目标、动力,让你积极向上充满创造力——这类特征是充满活力的生活必备的。同样,性也会激活多巴胺系统,性高潮会向血液里输送大量的催产素。规律的性也会激发男性体内的睾丸素系统,使人有一种幸福感。
所以,在爱人去世后,大脑和身体都会遭遇浩劫,对丧偶之人而言,上面说到的能带来幸福感的大脑系统区域都会停工,感受不到任何幸福感,这时还要经历习惯的改变、社会关系的改变、面对毫无光亮的孤独未来,如此多的因素混合在一起,最终便令失去生存希望的人的大脑与身体共同崩溃,最终导致为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