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视野:漫画家为何而死?

2015-01-21 来源:凤凰网

 01 漫画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漫画家却被杀死了

 

公开资料显示,《查理周刊》创刊于1969年,是一家政治倾向偏左的政治讽刺杂志,以漫画见长,发行量在4.5万份左右。该杂志以言论大胆著称,曾多次发表讽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言论,并将伊斯兰教先知形象作为漫画人物进行讽刺。2011年《查理周刊》在刊载一幅被指嘲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后,其在巴黎的办公室遭到燃烧弹的袭击。2014年11月2日,《查理周刊》总部遭到汽油弹攻击。但杂志没有退却也没有停刊,11月9号的新版《查理周刊》封面是该刊一名记者和一位穆斯林亲吻的漫画。封面通栏标题写道“爱战胜恨。”

 

而在此次恐怖事件发生前两小时,该周刊在社交网站推特上用漫画形式揶揄了“伊斯兰国(ISIS)”领袖Abu Bakr al-Baghdadi。据信,这很可能是引发这一暴恐事件的导火索。

那么,《查理周刊》是一家一贯排外反穆斯林反伊斯兰文明的杂志吗?并不是,杂志惯用激进的语气调侃政客、名流,乃至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宗教,对它们进行无差别的讽刺,足见个性和勇气。

 

杂志讽刺政客,对自家总统毫不手软。曾批评萨科齐生活不检点的奥朗德在爆出和女演员的绯闻之后被《查理周刊》放上了封面,封面上的奥朗德裤裆大开,露出了私处。在奥朗德的支持率低迷之时,《查理周刊》用漫画讽刺他不得人心,以至于只能从爱丽舍宫的拉布拉多犬中寻求支持;杂志同情弱者,讽刺法国外交部门因受到以色列的压力而迟迟不敢承认巴勒斯坦政府;2014年圣诞节期间,基督教也成为杂志的讽刺对象,一幅名为“小耶稣的真实故事——圣母玛利亚生产瞬间”登上了《查理周刊》的封面,封面中的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看起来十分滑稽。

就是这么一群“我手画我心”,用画笔调戏权威,为大家带来欢笑的漫画家,却付出了血的代价。遇袭的47岁查理周刊编辑、法国著名漫画家Stephane Charbonnier不止一次收到死亡威胁信,他公开宣称:“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Charbonnie曾说:“漫画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但漫画家却被杀死了。

 

 02  “拉什迪规则”开启的威胁

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先后有过不少使用恐吓手段压制言论自由的尝试。伊朗发出针对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追杀令,确立了先例。

1989年2月16日,伊朗精神领袖和实际统治者霍梅尼悬赏150万美元,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对《撒旦诗篇》的作者拉什迪进行追杀。“我在此告诉全世界有尊严的伊斯兰教徒,《撒旦诗篇》一书反伊斯兰教,反先知,反古兰经,其作者及所有知道其内容并参与出版的人都被判死刑。”

霍梅尼借此建立了“拉什迪规则”,至今犹存。“不管谁反对伊斯兰教、先知和《古兰经》都可以被以教内敕令判处死刑;任何与亵渎者有关联的人也必须被处以死刑;所有的穆斯林都应该参与到行动中来实施这一威胁。”

 

收到追杀令之后,拉什迪曾公开道歉,但被霍梅尼拒绝了。在死刑令颁布后的头10年里,拉什迪在英国警方的24小时严密保护下生活,在英国换过30余处住所,每年的保护费更是高达160万美元。因为此事,英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恶化,并最终导致断交。1997年伊朗总统哈塔米执政后,曾表示不会再派人追杀拉什迪,也不支持任何组织追杀拉什迪。尽管如此,伊朗民间激进组织却从未停止过执行霍梅尼的宗教法令,不断有人出资悬赏追杀拉什迪。后来这笔悬赏金从最初的200万美金提高到了500多万美金。

而在这起耸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中,有人真正付出了血的代价。1991年7月11日,《撒旦诗篇》日文版译者五十岚一在筑波大学被刺杀,意大利版的译者埃托雷·卡普里奥洛被殴伤、刀捅,1993年挪威版的出版商威廉·尼加德亦遭枪杀。在土耳其,37人死在一场针对土文译者的纵火案中。

 

 03 近年来,恐怖主义将枪口密集地对准了文艺领域

2004年,荷兰导演提奥·凡·高被一个年轻的穆斯林杀害,因为前者拍摄了纪录片反映针对穆斯林女性的暴力,被凶手视为对真主的冒犯。

2013年3月,“基地”组织阿拉伯分支在自办的圣战杂志《鼓舞》上刊登了“反伊斯兰罪通缉犯名单”,11个人的名字,连同他们的身份照片出现在名单中。这11人中没有一个是在阿拉伯地区发动或参与战争的军人和政要,也没有一个是判决、逮捕或击毙过穆斯林的司法机构人员。其中有六个是与讽刺艺术有关的文艺业者,其中包括此次在巴黎袭击中身亡的漫画周刊《查理周刊》总编夏尔伯,刊载过讽刺穆罕默德漫画的《日德兰邮报》前主编卡斯滕·加斯特和文化版编辑弗莱明·罗斯,画过讽刺穆罕默德漫画的荷兰漫画家拉尔斯·维尔克斯、丹麦漫画家库尔特·韦斯特加德、美国漫画家莫莉·诺里斯。

2012年,以色列裔美国导演萨姆·巴奇莱导演了电影《穆斯林的无知》。电影的预告片刚刚出现在YouTube上不久,就因为讽刺诋毁穆斯林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巨大的动荡。针对美国的示威让至少四名美国外交官死亡,其中包括美驻利比亚大使。而就在不久前,因电影《刺杀金正恩》,黑客攻击了索尼公司,并威胁“敢播放这部电影就发动恐怖袭击”。索尼随后取消了发行。影评人“@magasa”评论道:“这是给全世界的电影界,甚至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开的非常恶劣的先例。恐怖主义成为最令人畏惧的跨国审查官,这是历史上任何极权政府都没有做到的。”

 

 04 恐怖袭击促使人们作出选择

在巴黎恐怖袭击之后,法国各地超过10万人集会,巴黎人民集体来到了共和国广场,高举印有“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和“Not afraid(我不害怕)”的标语。巴黎外科医生工会也号召所有成员停止周一开始的罢工,以便抢救此次《查理周报》报社袭击事件的伤员。

 

(漫画家Joep Bertrams:永不可阻止的查理)

血腥的屠戮之后,《查理周刊》依然意志不减。杂志官方网站的默哀语是:“JE SUIS CHARLIE”。全世界的漫画家都以笔为刀,第一时间发表作品,声援《查理周刊》。

 

(漫画家Francisco J.Olea:这就是我们的武器)

法国媒体也纷纷支持《查理周刊》,多家媒体公开表示:自己的所有的人力和财力可以让《查理周刊》及团队使用,重要的是《查理周刊》要活下去。世界报业与新闻出版者协会及世界编辑论坛强烈谴责袭击事件。“这类性质的袭击重创(新闻)自由之核心,这恰恰是法国媒体所极度捍卫的东西。”

 

(漫画家Jean Jullien:我是查理)

美国杂志《纽约客》在其社交网络账号“@newyorkermag”上传了一张2006年由漫画家Michael Shawn所画的漫画。画面一片空白,意在传达一种理念:一件作品如果同时要顾及政治,道德,宗教,种族方面所有的政治正确和禁忌,那么它只能是一片空白,无话可说。FUN轻松

 

(英国涂鸦之王Banksy:昨天,今天,明天)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袭击是对言论自由的血腥攻击。“在涉及到针对任何宗教信仰的讽刺时,任何一个民主社会都应当有文明辩论的空间,让各方就品味和尺度界限各抒己见。但不容挑战的是,所有公民都有在法律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根本权利。在宗教信仰势力壮大、信仰日益政治化的当今时代,所有宗教都必须对观点、分析和讽刺抱有开放心态。”

 

(英国《独立报》头版)

“《查理周刊》也许是一份与本报非常不同的出版物,但其采编人员的勇气——以及他们的出版权利——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新闻从业者感觉不到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05 人类不是吓大的,卓别林早就做出了榜样

面对威胁,70多年前,大师卓别林已经做出了榜样。

1940年,由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大独裁者》上映。该片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

彼时希特勒如日中天,德国吞并波兰之后正在入侵法国,美国也还没有卷入二战,甚至和纳粹德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而在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之时,卓别林就看透了德国纳粹的罪恶与阴险,以及希特勒企图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在那个仍是黑白电影的时代,卓别林用最精湛的演技对独裁者进行了最辛辣无情的讽刺。他在片尾的演说《fight for liberty》(为自由而战)至今听来仍让人心潮澎湃,头皮发麻。

影片拍摄期间,德国外交人员和美国法西斯势力都向卓别林施加压力,要他放弃拍摄此片的拍摄,但卓别林不肯让步,他在巴黎一家报纸登出《大独裁者》的故事梗概,公开向纳粹挑战。“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他在剧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大独裁者兴格尔(实际是希特勒)和一个小犹太理发师(仍是小流浪汉形象)。

《大独裁者》上映后轰动欧美,纽约两家剧院连续放映了15个星期,依然场场爆满。而所有德国占领区则封锁消息,禁止上映。据说希特勒看了两遍,他宣称一旦打到美国,头一件事便是把卓别林送上绞架。

如今,巴黎的血腥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但如网友“@西风独自凉”说:“纳粹如日中天,卓别林尚且顶风作案。人类如果是吓大的,今天还住在树上。”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