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博物学:你了解周遭的世界吗

2015-02-01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日剧:《昼颜》,剧中高中生物老师北野和家庭主妇纱和约会的方式,是北野带着纱和去“上昆虫采集课”,认识各种昆虫。而他们这种认识自然的行为,便是我们所说的博物学——即对大自然的观察、描述、分类。这个桥段颇为特别,可以说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生活细节的一种关注。而在中国,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博物学相关的书籍,比如去年,商务印书馆就推出了《自然文库》、《自然感悟》系列丛书,其中的《看不见的森林》、《时蔬小话》等书都深受读者欢迎。在微博上,《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下云集了众多热心粉丝,“博物君”每天干的事就是为大家解答:“这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它会这样?”的问题。一时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渐渐衰落的博物学,似乎又开始在被城市所包围、饱受各种“现代病”困扰的现代人中慢慢兴盛,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许一群出于对自然的热爱而聚在一起的“同好”的故事能够给你一个解答。

  博物学的意义:认识我们的周遭

  “你对博物学感兴趣吗?”空错问道。

  “挺感兴趣的。”青阅读记者回答道。

  “那你喜欢什么呢?花鸟鱼虫,石头,沙子,星星?”

  “嗯,花草吧。”

  “你对各种花儿的名字了解吗?”

  “这个……不大了解。”

  这时,老余探过头来说:“你瞧,懂得博物学可以用来‘嘚瑟’。”但是旁边的阿蒙却有“不同意见”:“嘚瑟”只是一方面,博物学给人带来的快乐还有很多很多。空错、老余和阿蒙,是“自然笔记”小组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按照惯例,他们都以网名相称。自然笔记是一个博物小组,他们的官网上写道:“总部在北京,外设分会。小组的宗旨是:秉承博物精神,开创科学新风。以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认识和理解自然文化开辟新途径。”空错是这个博物学组织的发起人之一,老余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他责编的《时蔬小话》一书的作者,就是阿蒙。

  聊到博物学,尤其是聊到《时蔬小话》,阿蒙就好像打开了话匣子,而且时不时就会提出一些关于蔬菜的小问题:“你知道西瓜原来是很小只的吗?为什么南方人把南瓜尖采来当菜吃,但是北方人从来不吃它?为什么欧洲人那么喜欢吃土豆,尤其是英国人,简直把如何吃土豆和种土豆都钻研透了?”提完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后,阿蒙哈哈一笑:“这就是博物学的意义:认识我们的周遭。”他的《时蔬小话》就是在对周遭的认识和挖掘当中产生的。阿蒙在带着小外甥买菜的时候,小外甥对菜市场上的各种蔬菜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吃”之类的问题,激发了他去查阅各种资料,开始写关于这些日常所见的蔬菜们的小文章,来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与知识。

  在阿蒙的眼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各种各样小知识,探究它们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这些新知能够带来的是一种自我满足感,最后人就会像装了一个小雷达一样,灵敏地去感知世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获取这种新知之后分享给其他人,又会产生很多的乐趣。“就好像你在野外看到一株很美的兰花,你会很希望朋友们也看到它。分享这种美,是很快乐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分享,使得他认识了空错与老余等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也促成了《时蔬小话》这本书的诞生。

  问题提得越来越多,大家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

  阿蒙与空错是在豆瓣一个去野外认识植物的同城活动中认识的。空错是地质和地震学专业出身,他是科学松鼠会会员,曾写过一些地学的科普文章,“现在写得少了,很多时间花在玩博物学上了。”空错说。而阿蒙则喜欢研究植物,所以按照阿蒙的说法,“我挖的坑,空错来填,空错挖的坑,我来填”,大家能够给对方答疑解惑。“坑”挖得越来越多——即问题提得越来越多,大家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在这样的交流中,阿蒙与空错等人决定成立自然笔记小组。在他俩看来,这个组织更多的是一个“同好”小组,而非一个科普类的组织,它的核心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你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一群对博物学感兴趣的人们在一起分享、交流知识和经验。阿蒙所写的关于蔬菜的小文章,最早就是分享到自然笔记的网站上,被老余发现后最终集结成书的。

  老余原本就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发现自然笔记这个组织之后,他突然意识到在玩户外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于是也加入了组织,参加自然笔记的户外观察活动,并且帮忙组织自然笔记的“读书会”活动。“自然茶聊”是自然笔记的特色之一,作为一个线下交流活动,原本是觉得线上缺乏互动,从而做一些成员之间小圈子的分享会,慢慢扩大之后,开始邀请一些嘉宾来参加,让会员报名参加。“我们一开始打算做线下活动的时候还是挺怵的,因为经验不足嘛,但是后来就好了。”空错说,“现在,自然笔记的茶聊已经办到第19期了。”空错还强调,自然笔记注重的是“知行合一”,因此他们经常组织大家进行自然探索活动。此外,自然笔记还有“年会”,每次的主题都不一样,比如讲故乡,讲新一年的计划,还有讲自己一年来获得的生活感想等等。

  博物学是欣赏自然与生活的“接地气”爱好

  “你知道我们成员的主要构成都是什么人吗?”空错问道,“想不到吧,其实很多都像老余一样,是编辑!我自己也是。”原来,空错供职于一家地质学的学术杂志,杂志上的很多学术论文是“不接地气”的,但他闲暇时光所钻研的博物学却是欣赏自然与生活的“接地气”的爱好。他认为,编辑这个职业的特性会让人不断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且也有一些相对自由的时间。而且组织当中主要是一些20~40岁的人,尤以30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为多。“或许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自己的爱好,你也知道,靠博物学是很难养活自己的。”空错说。但是他也提到,组织里也有不少90后,其中有一个朋友特立独行,白天去户外观察自然,或看书,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则去摆地摊,就这么生活着,自己也很充实开心。

  不过阿蒙的职业与空错和老余都不同,他在大学里做行政工作。每天琐碎繁杂的工作不免会让人感到厌倦,博物学却让他得以从工作的疲惫中解脱,在他看来,很多人投身到博物学当中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也强调,这个爱好并不适合所有人。对于一些人来说,蹲在路边观察植物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行为,周末与其去认识植物,倒不如去逛街喝咖啡打麻将。不过博物学这个爱好却是阿蒙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喜欢植物的他虽然并没有在家中堆满标本,但是他却喜欢养花。家在山西的他每次来北京都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去逛北京的花卉市场,这次来北京,他又拎了一盆兜兰回去。

  阿蒙还收集了许多植物的照片,在过去的三年中,他就收集了1000多种植物的照片。尽管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不能够去到很稀奇古怪的地方观察特定的植物,但是这些人们身边常见植物的照片在面前一一排开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满足感。“认识自己的周遭。”阿蒙再次提到了这句话。

  “‘本土’的概念在博物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空错说。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认识周遭。除了自然,他还喜欢古迹,而他现在正在拍摄北京的四季、河流、山川、路……北京的一切令他痴迷。“我现在几乎都不想出北京了,就在这里呆着,研究她的一切。还有很多都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说着,空错拿过记者的本子,写下了一句话:“知之愈深,爱之弥坚。”这句来自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话,代表了他对北京的感受,也代表了他对博物学的感受:“对一个东西你了解的越多,就会越发欣赏和喜欢它。”

  博物学是什么?

  受访人: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研究者。

  青阅读:博物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刘华杰:一门现在基本上不算学科的古老学科,因为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没有它。博物学指宏观层面对大自然的观察、描述、分类等等,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能是最古老的学问。

  青阅读:博物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关注它们有什么意义?

  刘华杰:科学家大多会认为博物学不太入流,觉得没什么用。但其实,在近现代,博物学催生了一系列新学科,如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博物学的意义主要在于让人明白,人生活于大自然之中,人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天人系统持续生存。

  青阅读:您曾经提到,博物学在19世纪发展到了顶峰,之后就开始衰落,其中发展到顶峰和之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刘华杰:到了19世纪,中产阶级开始崛起,他们对博物学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些人的博物活动也推动了世界的一体化。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时,博物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边际效用递减。特别是对于资本增值、对于世界的操控,效益不明显。从此,博物学不得不让位于分科之学的近现代科技。

  青阅读:如今,博物学是否有了复兴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刘华杰:因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出现了有很多所谓的“现代病”,令人们又想起,或许博物学能够发挥新的功能。

  青阅读:是什么原因使得您对博物学感兴趣并且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您目前是否开设了博物学方向的专业课程?请问有多少学生?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反应和兴趣如何?

  刘华杰:我对博物学有多方面的兴趣。就二阶学术层面而言,我在思考如何避免强力的科技的恶果、思考博物致知意味着什么?博物学是否有助于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目前我开设的博物学方向的课程严格限制人数,通常10人左右。

  青阅读:您认为博物学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刘华杰:令人放松,发现自然之美,生活更有乐趣。博物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像我曾经说过的“Living like a naturalist”,也就是“博物人生”。

  青阅读:西方世界的博物学发展现状如何?东西方社会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吗?

  刘华杰:在西方,主流学术也不把博物学当回事,但是在民间、在非主流的教育中,博物学非常重要,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位,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无一例外,博物学都颇受百姓欢迎,博物类的图书、杂志很畅销。

  青阅读:为什么您说博物学“太穷的人玩不起、太富的人看不上”?

  刘华杰:博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能力来支持。太穷的人温饱不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闲情逸致。太富有的人,可能欲望更强,忙着升官发财,不愿意浪费时间于博物。不过,如果你愿意“浪费”时间在花、鸟、鱼、虫、荒野上,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不建议大家将博物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如今单纯靠博物学谋生是很难的。当然了,也可以试试开发一些博物产品,就好像国外的植物园会开发很多很漂亮的图册、卡片等纪念品什么的。

  博物学阅读书单

  荐书人:刘华杰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商务印书馆

  《看不见的森林》,商务印书馆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华北野花》,中国林业出版社

  《火烈鸟的微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研究自己的乡土》,中国青年出版社

  《蜘蛛博物学》,台湾天下远见文化出版公司

  《秦岭太白山常见植物彩色图鉴》,科学出版社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东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荒野与美国思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野外观鸟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昆虫家谱》,重庆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