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当中国式家规遭遇外国“熊孩子”

2015-02-15

  在国际交换生领域,中国孩子走出去与外国孩子走进来,一直呈现“顺差”状态,即中国孩子走出去的多,外国孩子进来的少。究其原因,不是外国孩子对中国不感兴趣,而是中国家庭愿意充当“寄宿家庭”的数量实在有限。

  经过近十年发展,在上海以及周边城市,中国家庭对待“寄宿家庭”的态度在悄然改变。左手一个西班牙女儿,右手一个德国儿子,还有一个自己亲生的中国孩子,这种“中西合璧”的组合,正成为中国家庭的一种新时髦。

  这背后不仅有赖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外语能力的提升、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一种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好奇与期待。

  不过,给“洋孩子”当临时家长,可不是提供一张床这么简单。

  给外国孩子上一门“现代中国课”

  “中国人都会功夫”、“大家都穿袍子”……不少外国孩子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外国默片时代,在中国寄宿家庭的生活,刷新着他们对中国的认识。

  临近春节,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金南辉跟同事打听起浙江海边一处名叫“南长城”的景点。他计划着春节里要带德国“儿子”尼古拉斯去自驾游。

  尼古拉斯·赫曼,17岁的大男孩,目前就读于金南辉所在的工商外国语学校。去年秋天,他以交换生身份进入中国的中学里学习一年。作为寄宿接待家庭的男主人,金南辉成了他的“中国爸爸”。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当接待家庭了。前年,金南辉还接待了一个西班牙女孩。

  兴许是教师的职业使然,金南辉花了不少心思给外国孩子设计这一年的“排片表”,包饺子,过中秋,游历江南园林;吃上海街边的兰州拉面,在农家乐搞户外烧烤。

  “交换生以17、18岁的中学生为主,选择来中国就是来体验文化的,愿意看,愿意玩,我们就得做好文化展示。”金南辉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热”的兴起,以及中国的中学课堂国际化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孩子得以来中国当交换生。以上海为例,诸如甘泉外国语中学、进才中学、华师大一附中、七宝德怀特等公办高中、民办高中的课堂里,“洋面孔”早已不是新鲜事。

  为了深度体验,这批外国中学生深入中国的家庭。随着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部分中国家庭开始像金南辉一样,愿意敞开家门,为有志于来中国体验文化的外国学生提供免费食宿,充当一年的“国际家长”。

  一年的生活揉搓着茶米油盐酱醋茶,这一个个中国家庭犹如民间的中国文化传播者,他们的生活甚至令外国学生直呼“大开眼界”。

  德国女孩凯丽到上海后就十分诧异,“原本认为中国很可怕,连吃饭都不饱!”此前,这个柏林的乡村姑娘和家乡人对中国的概念是这样的:“中国人都会功夫”、“都穿长袍子”、“大家都很保守,满大街都是黑灰色的衣服”……

  “不少外国小孩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很遥远的外国默片时代,其中不乏偏见。”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交换生项目负责人张懿彦笑言,外国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常常令她和同事啼笑皆非。

  这是跨文化交际的乐趣所在,但非跨文化交际的全部。对于热情满满的中国家长来说,与外国儿子、女儿的文化差异、代沟,还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既然姓了金,就要遵守金家家规”

  一天要换5件T-恤,早高峰上班时间“霸占”厕所一个半小时……给外国“熊孩子”做家规,是一门技术活。

  德国男孩小T与接待家庭闹翻了。方圆只好把他领回自家住。尽管负责协调来华学生的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有“备选家庭”——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世界难题”,在国外,外国学生跟接待家庭闹翻需要变更家庭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过,临时要与家庭取得联系,需要沟通的时日。

  复旦大学医学生方圆,业余时间是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学生接待的一名志愿者。这个上海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志愿者群体都曾经通过交流项目前往世界各地作为交换生,是名副其实的交换生“过来人”。

  方圆在高中时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交流学习一年。“我们中国学生通常比较乖,在国外寄宿家庭比较守规矩,相比之下,外国孩子比较自由,有些方面会令中国的家长不理解。”为了给德国男孩腾出独立的房间,方圆睡了两个月的客厅地板,直到他找到新的住家。

  男孩小T为何与接待家庭闹得不可开交?方圆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有深度“洁癖”的德国男孩每天要洗两次澡,早晚各一次,有次早上洗了一个半小时,当时正值上班早高峰,全家人急着用洗手间,年迈的老外公憋不住最终去马路公厕“解决”。

  还有一次,中国爸爸烧了一桌子菜,说好全家人一起聚餐。结果,小T深夜才回家,手机也不接,一家人等得差点报案。

  “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事。”张懿彦的印象里,有个意大利男孩饭量大,但不好意思说,就半夜去冰箱偷菜吃,吃完的残羹冷菜藏在床底下。

  好几次,住家妈妈打扫房间就奇怪:外国儿子的床底下怎么总有剩菜皮、烂骨头?起初全家以为遭了老鼠,放了老鼠药,没起色。中国妈妈没辙了,给张懿彦打“投诉电话”,“这外国小孩个人卫生太差,你们能不能跟他说说?”

  在张懿彦所在的交流协会里,各类奇葩“投诉”案例不少。一个好动的德国男生爱打球,容易出汗,结果一天要换5件T-恤,中国妈妈受不了了,“家里洗衣机24小时开着,都来不及啊!”

  “很多时候真不知道如何跟这个外国孩子相处!”一个中国爸爸回忆,好几次看到外国儿子在客厅写信,他趁着小孩去上学,用谷歌翻译“偷看”儿子的信,一看“气炸了”,这是孩子在跟自己的外国爸妈“喊冤”,痛陈在这个中国住家过得如何不如意。

  显然,中国家长要当好“国际家长”,除了说得了一口英语,“恶补”西方文化,如何跟外国“熊孩子”做规矩,也是一门技术活。

  “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个性很强,也比较敏感。我们总说当接待家庭需要能给外国孩子提供一个独立房间,但这是不够的,家长还要对外国文化有基本了解。”在金南辉看来,这样与洋孩子的交流,才能“摸准路子,说得上话”。

  谈及西班牙女儿和德国儿子的区别,金南辉就调侃,“跟两国足球的打法差不多!德国儿子就像德国队,严谨、内敛,你有什么计划都得跟他事先说好;西班牙女儿热情奔放,主动交流的意识很强。”

  金南辉记得,尼古拉斯到家第一天,他就催着孩子给德国老家打个电话,报平安。岂料,孩子一脸不解,“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要跟家里汇报?”

  “最终,还是在我的逼迫下,他才拨了德国的电话,德国妈妈听到儿子的消息方才心定。”在金南辉看来,主动沟通是当好接待家庭的第一法则,而找准时机给外国孩子“敲木鱼”也是必须的,“我们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红线碰不得,不然容易出事。”

  去年国庆节,学校给尼古拉斯和其他在校的外国交流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节日作业:起一个中文名字。

  “你的名字音译过来就是尼古拉斯·赫曼。”这天,金南辉认真地给德国儿子写出他的中文名字。

  对方不吭声。

  相处一段时日,金南辉清楚这个德国孩子的脾气,不啃声,表示有不满。

  冷战了一会儿,尼古拉斯不情愿地吐出一句,“我的中文名字当然要跟着中国爸爸的姓,我要姓金。”

  金南辉这才对德国儿子的生气恍然大悟。这个被感动的“中国爸爸”左思右想给德国儿子起了一个好听好记又好读的中国名字:金博文。“既然他选择来了中国,我就希望他此番中国之旅,博学,多文。”

  “取名风波”结束,金南辉不忘找准时机继续给德国儿子“敲木鱼”,“既然姓了金,可要遵守金家的家规啊!”

  因为孩子,素不相识的中外家庭开始了“民间互访”

  对不少中国家庭来说,起初只想给孩子找个“免费英语陪练”,没想到,“洋孩子”的到来,对独生子女家庭带去微妙变化。

  过去一年,尼古拉斯给金南辉带去不少意外。在家里寡言少语的他,和一帮子外国朋友穿着睡衣穿越大半个上海,就为去宜家参加“睡衣派对”。由于派对视频在网络上大热,网友在人民广场认出了他,金南辉这才得知尼古拉斯在家那是“装深沉”。

  “很多外国孩子刚来时都很拘谨,我们也很小心翼翼,双方都担心说错话、做错事,惹对方不高兴。”英语教师顾理英去年接待过一个泰国女孩,为了“讨好”这个女儿,全家总动员钻研泰式料理,很少下厨的顾理英和先生买来一大堆咖喱、椰浆、冬阴功汤料,研究怎么做咖喱鸡、泰式炒饭、煎饼、冬阴功大虾汤。

  “厨房攻略”效果不错,泰国女孩和这对年轻夫妻的话匣子打开了。令顾理英意外又感动的是,去年母亲节,这个在进才中学当交换生的女孩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给顾理英送去一幅画,画着这个中国家庭和她共同完成的许多事,一起研究泰式料理、一起去运动、一起学泰国话。

  事实上,顺利陪着外国孩子走完一年,收获异国“儿女情”,是不少中国家庭都比较意外的。要知道,起初不少中国家庭愿意接待一个外国孩子,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说的很直白,“找个免费的英语陪练”;也有的,想得更深。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环境并不利于成长。”金南辉的孩子在念小学,他记得西班牙女儿第一次到家的场景:她打开行李箱,里面摆放得整整齐齐;放下行李,她看见家里有台钢琴,来了兴致,“你也会弹钢琴么,这里有曲谱,你有兴趣就可以弹。”没等金南辉找出谱子,女孩坐在凳子上就酣畅淋漓地弹了一曲,大大方方。

  “弹钢琴、踢足球,没多久,中文也说得有模有样,还会说法语,你真的会很纳闷这孩子怎么有精力学那么多东西?我本身是十分欣赏这种孩子的,综合素质都不错,什么都愿意尝试,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金南辉看来,家里来了一个这样的外国大姐姐,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教育,“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如何培养独立精神,都不如这活生生的榜样效果好。孩子知道这个姐姐千里迢迢一个人来到中国,这种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对他触动就很大。”

  跟金南辉类似,顾理英也希望通过接待“洋孩子”让自家的独生女儿体会不同以往的家庭教育。她的孩子还在念幼儿园。

  “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现在愿意当接待家庭的,本身自家小孩的年龄越来越小。以前,总感觉孩子年龄相仿比较好,所以高中生家庭当接待家庭比较多。”在张懿彦看来,这个现象对“洋孩子”倒有意外收获。“一个客观情况是中国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要陪外国孩子玩不太现实,倒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中国家庭里,整个家庭氛围不是围绕学业,而是围绕着到哪里去玩好玩的、去吃好吃的,对后者来说体验机会更多。”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眼下不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常州、南京、宁波等二三线城市里,家庭接待外国孩子的热情也在窜升,有的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有人说,这是因为那些城市对外国人的“好奇心”更大;也有人说,这些城市的生活节奏更慢、生活压力较小,因而更多家庭愿意花功夫去接待一个外国孩子,甚至流传着“慢城”对外国交换生来说或许更适合的说法。

  当外国来华的孩子越来越多,当他们与中国家庭接触后开始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观察者为这些“文化冲突”担心不已,但更多来自中国接待家庭的感觉是:这很带劲!

  “要知道,如果不是接待一个外国孩子,你真的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因为接待了泰国女儿,顾理英去年还举家去了一趟泰国,专程拜访了泰国女儿的父母家。

  有意思的是,这种中国接待家庭和外国孩子家庭的“民间互访”还颇为频繁,中国家庭到外国去,外国家庭到中国来,四个爸爸妈妈还颇为热络。“因为一个外国孩子,你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提到那个国家,会从原本漠不关心的状态,陡升一份牵挂——你有一个外国儿子、女儿在那里呢。”一个中国接待家庭的妈妈说,开展接待家庭有一个特别功能:有望促进世界和平。

  未来,或许我们真的可以期待,中国家庭也将变得越来越“国际范”,有几个外国孩子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跨文化交流”中外学子大家谈

  Alessia Becciu:我的住家爸爸好搞笑

  意大利中学生,2012年8月前往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交流,2013年6月返回意大利

  我在8月到达中国,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改变了。

  上学的第一天,我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一开始,中文的课程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我想过不如回到我那意大利无聊的家乡吧,但是我很高兴我找到了许多很棒的人一直在帮助我。

  现在日子一天天变得习惯起来,我可以说一些中文。一开始,我和住家的交流很有困难,也许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英语,而用中文表达我的意思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有些时候会产生误解,但现在一切都ok了,他们还给了我两份圣诞节礼物,在我的国家这是最重要的节日。我很高兴他们是我的住家,我的爸爸很搞笑,很喜欢笑,他还经常帮助我的写作。我也很喜欢和我的妹妹一起聊天。我的妈妈是一个很棒的人,她一直尝试教我一些东西。我认为我在中国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些时候很棒,一些时候很糟糕,但是每天我都很庆幸我来了这里,当我回到意大利,我会建议大家都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这能帮助你成长。

  Mayuko Maeda:中国菜太好吃,我想减肥

  日本中学生,2012年8月前往上海金汇高级中学交流,2013年6月返回日本

  8月份,我从成田机场坐了两个半小时飞机到北京。这是我第一次到外国,我很激动。

  去北京以前,我听说北京空气不太好,楼很高,车很多,而且北京人讨厌日本人。到北京以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中国菜很好吃。而且让人感动的是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说故宫、颐和园、天坛什么的。可是可惜的是这些地方我都没去,因为我在北京只呆了三天。我只去了长城,长城真的很长,很壮观。虽然爬长城很累,但是我很开心。

  8月27日我从北京坐长途火车到上海。但是中国很大,和日本不一样,所以我需要坐十五个小时火车,我没坐过那么长时间的火车。我觉得真的可怕。我听说还有人坐过三四十个小时,在日本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

  终于我到了上海。上海和北京完全不一样。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空气比北京好一些,上海比北京更有现代感。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我很喜欢上海。

  我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四个月了。我住的那个中国家庭的叔叔阿姨对我很好,而且我很喜欢他们的女儿。她比我大两岁,她不但学习成绩很好,而且会说四国语言,姐姐经常教我汉语。我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去学校学习,但是学校的课很难。因为我的汉语不太好,我不能完全听懂,但是我觉得课很有意思,我想听懂,因此我更努力地学习汉语。

  除了学习以外,我还经常跟同学出去玩儿。在上海的生活中,我最开心的时候是和朋友一起踢足球的时候。我是足球迷,所以踢足球的时候,我高兴极了。

  现在我习惯了中国的生活。我越来越喜欢中国菜,但是中国菜很油腻,因为吃了很多,所以我越来越胖,我很担心,我想减肥。在中国的生活很有意思,我每天都过得很好。

  高凌譞:在父母的羽翼之外看世界

  进才中学学生,2012年8月赴美国参加富尔登国际文化交流项目,2013年6月回国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你爱一个人吗?那么送他(她)去美国吧。你恨一个人吗?那么送他(她)去美国吧。”我在美国见到过圣诞节前一雪夜无私帮助陌生人修车的人,也在出行加油时见过在加油站试图骗人钱的人。五月时波士顿爆炸案让人人心惶惶,我所住的小镇的邻镇也出过枪杀案。合法持枪让人们心中安定的同时更加畏惧。在父母的羽翼之外,我看到了世界上发生的更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与是非,对事物的看法也需要依靠自己来定论。当然,来了这里也并不是只为了看,这一年,我也做了许多不同的事情。美国的高中氛围让我大开眼界,要捉二十种虫子或植物标本的课后作业,解剖一只浸泡在凡士林内的小猪,参加学校球队,放学后疯狂的训练,周末没有作业纯休假,教师怪诞的作业题……这一切精彩或艰苦都只有体验了的人才能评说。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作为总结,生活就像魔术师的口袋,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个会拿出什么。

  黄梦蝶:你享受了乐趣,也要学会给予

  华师大一附中学生,2012年8月参加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赴冰岛,2013年6月回国

  回顾在冰岛的这一年,收获颇多。关于眼界,关于先进的思想和教育,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关于除学习外的自我规划与生活自理,以及冰岛不可思议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性情陶冶。

  和大家分享一件事:有一天住家姐姐对我说中国人是残酷的,他们吃狗肉。我提出反对意见:你不能这样说,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吃狗肉。进一步而言,就像格陵兰岛人吃北极熊肉,澳大利亚人吃袋鼠肉,这只是一种饮食文化。然后住家姐姐与我发生了争执,我们两败俱伤。但第二天,经过住家父母的调解,我们重归于好,并对彼此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关系比之前更密切。

  出国培训前,每个人都会被告知避谈政治。但当今世界局势,你不问政治,政治来问你。只要记得对于敏感话题要:以理自处,进退有据,莫失民族气节。

  我想说几点我比较零碎的经验。

  第一,人是不能独立生存的,友情和亲情都需要经营。譬如说,我的第二个住家养了9匹马,我在骑马的同时,也担负起扫马粪的工作。你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要学会给予。

  第二,内心要强大。语言和文化的接受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学会问,不单是课堂的问,更是生活中的问--简单到问路,复杂到自发性的问文化习惯。

  说了那么多,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去体验。记得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冷静,不要放弃。生活总会在不幸中给你带去幸运的。对于我来说,在冰岛的前三个月是地狱,但最后三个月是天堂就是最好的例子。

  国际交换生项目速览

  针对中国高中生的国际交换生项目很多,组织者有第三方非盈利机构、留学咨询业、甚至旅行社。家长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目的国、接待家庭等,还要留意项目是否对孩子在海外的生活有跟踪机制,以应对孩子在国外的突发状态。

  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AFS是非盈利民间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志愿者组织之一。该组织总部设在纽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AFS项目的全国办公室,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AFS项目在上海的地方办公室。

  自1997年至2010年,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已选派300多名学生前往美国、德国、挪威、冰岛、瑞士、澳大利亚、比利时、意大利、瑞典、丹麦、芬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一学年的交流。他们住在当地居民家,就近入学。

  2002年,全国办公室启动了学生的接待项目,上海在过去十多年已接待了美国、德国、挪威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国学生,他们与中国学生去国外交流一样,住在上海普通市民家庭,在附近的中学学习。

  富尔登国际交流协会项目

  富尔登国际交流协会(FIEA)是美国国务院授权主要从事高中生交流项目的非营利机构,并得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的认证。交流学生通过入住志愿者接待家庭,就读美国高中,了解美国文化、风俗等,同时也通过参与日常活动及相互交流向美国接待家庭、学校同学、教师及社区介绍了他们本国的文化。FIEA致力于通过开展文化交流项目,更加宽容和理解他国文化。

  AYA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这是全球最大的高中生美国交流项目之一,组织者为美国著名的学生交流机构美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AIFS),它是1964年在时任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的协助下注册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其分支遍布美国以及世界各地,每年约促成近十万名国际学生参与交换计划。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