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小明3问高考改革

2015-03-14 来源:光明日报

  大家好,我是小明。昨天我给上海的哥哥打电话时听说,刚上高一的侄子特别关心今年的两会进展。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小不点儿”是关心高考改革呢。挂了电话,我马上上网查了一下,原来高考改革已经被网友顶成今年两会上的最热话题之一。趁着这股“热乎劲”,我们一起来唠唠,举国瞩目的高考改革到底给咱老百姓带来啥变化?中学、大学又该如何“接招”?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将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作为两个重要配套政策文件,对高考改革进行了细化。

  “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成绩组成”“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改革蓝图渐趋清晰。

  嘉宾:

  钟秉林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马敏委员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志勇代表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1问:高考变了,对中小学教学就会有影响。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学?

  钟秉林:高考“指挥棒”一动,中小学也需随着指挥棒“动”起来。众所周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自选三门”等措施的推出,多年来一把尺子衡量人才的教育模式将被打破。

  “一把尺子”没了,中小学更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因校而异地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改革尝试。

  此次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因此,中小学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必须摒弃。同时,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改革,中学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功能。

  马敏:高考改革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考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挑选出优秀人才。因此,围绕改革方向,中学应在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全面变革。高中课程要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开设,比如历史课,要培养学生梳理中国历史脉络、纵向思维以及进行不同文明比较的能力。

  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将引导基础教育不再只注重“书面”,而是要从小进行能力培养,把应试性高考变成能力性高考,把知识点的考查变成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察。而在高考题型、内容设计上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比如语文,就不能考偏词、怪字,而是要更多地考察欣赏、分析语言的能力。

  2问:除语数外三门外,其他三门自选科目均为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考分数可能就拉不开了。大学将如何选学生?

  张志勇:高考政策的制定者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考试小改,招生大改。但从目前高考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来看,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迈出的步伐实在太小。

  考试招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调整政府、专业机构、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高校和社会监督机构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力。政府部门应加强高校招生考试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建设、专业化考试服务体系建设等。考试机构要提供公共服务,收集、分析、发布高校招生章程和招生信息、组织学业水平考试等工作。社会则要加强政策评议、政策执行和高校考试招生行为的监督。

  但这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无疑是高校。现在看来,高校必须加强确定招生标准的能力,特别是科学确定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的能力;加强鉴定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报考专业之间关系的能力;加强利用国家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信息综合鉴别并科学选拔合格新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保障招生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行的能力。

  马敏:高考改革必然会引发高考成绩的扁平化。面对更难的选人挑战,高校还要做很多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凭借语文、数学、英语很难完全考出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自选的三门科目则成为考察学生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但这三门怎么选、怎么认定、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不管采用等级赋分还是其他方式,都将给高校的招生录取带来很大挑战。当下,我校招生办公室也在加紧研究制定相关规则,以便在未来的高考框架下选出“愿意进我们学校,我们也愿意要”的学生。

  3问:高考改革后,考试招生制度变了,大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调整。未来,大学的变化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钟秉林:高校入学考试形式、内容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将使未来的高校生源发生新的变化,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带来深刻影响。我认为,高校首先要研究新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的变化情况,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研究型院校要探索按学科门类、专业大类或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宽口径模式;应用技术型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面向行业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高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的关系。最后,要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根据生源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内涵。

  此外,高校还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实际,适时开展学分制、短学期制和书院制,以及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育人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

  【专家点评】

  高考改革最大难度在科目

  本次高考改革最受人们关注,挑战也最大的还是高考科目改革。为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史地物化生”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希望通过此项改革,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这是此次高考改革幅度最大,也最为复杂的部分,无论是对高中教学计划、学生选考科目、班级组合方式,还是对考试成绩换算、高校不同专业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要求、录取时不同科目组合的可比性和调剂等,都会有重大影响。出于既积极又稳妥的考虑,对此部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去年9月19日,上海市、浙江省已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这样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可以逐步有序推广,需要调整充实、总结经验的还可以逐渐改进。

  【数说高考改革】

  4%区域入学机会差距逐步缩小。2007年,最低省份录取率与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的差距是17%,2013年缩小至6%,2017年将缩小至4%以内。

  5万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增加。2012年,重点高校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人数为1万,2013年增至3万,2014年增至5万,未来还将持续增加。

  20万协作招生人数明显增加。2008年,东部高校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人数为3.5万,2014年,这一数字已上升至20万,未来还将继续实施协作计划。

  100多项高考加分项目大幅减少。2010年前,高考加分项目有256项,2014年已减至100多项,未来还将进一步减少。

  【考试招生改革时间表】

  2014年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沪、浙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5年

  使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占高职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开始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出台普通高校、高职、成人高校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2017年

  使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至4个百分点之内

  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

  使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

  2020年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建成过程公平、选才科学、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