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江南古上虞:弄堂多 故事也多

作者:冯楠 · 2015-05-03 来源:凯风浙江

  说起江南小城,少不了的弄堂记忆。他乡偶遇,面目多有改变,但各报家门,要是碰上同条弄堂的,或即便是隔上几条弄堂的,也照样如遇故知,往日生活的温情记忆难免要喷薄而出。

  浙江上虞,宁绍平原上的一个小城,这个名字,据说得于虞舜,其现在的城区叫百官,据说这里有百官朝拜之意。据老一辈人讲,百官早年多水多弄堂,至于到底怎么个多法,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叫“九溪廿三弄”。填河修路曾一度是趋势,更何况是溪,自然很难留下;倒是弄堂,时至今日,虽已凑不齐原来的数目,但终究还是留存了一些,有的虽已无迹可寻,不过也还能见到不少保留的名称。

  以名称来分,城区的弄堂可粗分为四类。一类是以作坊、行业得名,如豆腐弄、磨坊弄、孵坊弄等;以传说典故取名,如虎逃弄、明堂弄等;以某一姓氏聚居命名,如沈家弄、季家弄、糜家弄等;以与某座建筑、某条水流为邻而起名,如寺弄、庵弄、溪弄、沿塘弄等。今天也挑几条来说说,聊慰异客思乡之绪。

  豆腐弄:依山就势,保存最完整

  5年前,82岁的老人俞才丰,历时4年手绘了3张老百官地图,其中一张就还原了当年的弄堂格局。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老百官”,而且工作之后,也一直在百官一带工作。可以说,俞才丰见证了百官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因此人称百官的“活地图”、“活档案”。

   

  豆腐弄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手工豆腐作坊

  至今 “豆腐弄,恐怕是目前百官这个地方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条弄了,就是百官人也很少完整地走过。”俞才丰说,豆腐弄依山就势,很有点坡度。其中的山叫凤山,而弄就在凤山脚下。而说到弄名,跟弄堂口的两家豆腐店有直接关系,而豆腐店的生意又跟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豆腐弄在如今步行街的北口子处,弄口与农商银行毗邻,走势与人民中路平行。但在解放前,步行街还是一条街河,人民中路则是连通曹娥江的百崧河,豆腐弄就相当于处在两条河的交接处。所以近乡近村的百姓都会来此处买豆腐,可以想见,这也是个相当热闹的地方。

  俞才丰回忆说,当时买豆腐除了使用钱币,也兴以物易物。比如最常有的是一斤黄豆换四块豆腐,而让人颇感新鲜的是,一叠南瓜叶也能换上一块豆腐。

  南瓜叶作何用?俞才丰说,豆腐,一捏就碎,早年也没有塑料袋,所以买豆腐,有些人会自带碗碟来盛放,但没带的怎么办,所以这时候南瓜叶就派上用场了,而这其实跟用裁好的报纸包油条是一个道理。不过用南瓜叶,现在想起来更卫生。

   

  豆腐弄

  往弄里走,路会越走越窄,最窄处仅能容一人过。住在两边的人,若各自把手伸出窗子,就能方便地握上手。因为依山延伸,当时为节约土地,所以有些房子就干脆建在了山上。所以一到午后,太阳西斜,影子逼近,弄堂就更显逼仄了。

  虎逃弄:传说故事,藏了两个版本

  虎逃弄在老一百后,现在弄口还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弄名,而不像其他弄,名字要么被遮挡,要么斑驳脱落,不易辨识。虎逃弄里有故事,而且还有两个。

   

  一个更接近民间故事,里边蕴含着民间的智慧和胆略。很久很久以前,当龙山还是一处原始山林时,山上有一头老虎,经常下山觅食。别的兽类来觅食,都是破坏庄稼,叼鸡吃鸭,但老虎不一样,除了小动物、植物,连人也在它的觅食范围。

  附近的居民对老虎是又恨又怕,一闲下来,就商量着要怎么对付它。后来,一个想法让大伙儿觉得可以一试。这一天,老虎又下山觅食,奇怪的是,各家各户门口都放了不少吃食,饿虎下山,管不得那么多,一见有现成吃的,相当高兴。就在它吃饱喝足,准备回山时,突然屁股后面一阵鞭炮,老虎一惊,也辨不得回去的路,就只顾着跑,哪想一路逃,鞭炮也一路追。至于老虎最终逃到了哪,就无人知晓了。也正如很多民间故事的结尾,当地百姓过上了平静的日子。而虎逃弄,即是老虎当时逃跑的一处路线吧。

  第二个版本,跟西楚霸王项羽有关,所以更接近野史。据《史记》记载,当年,秦始皇来会稽,项羽跟着项梁围观,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后来,项羽就反秦了,不过一开始也是免不了的被追杀。有追杀,就有逃跑。其中就有一天,项羽沿着曹娥江一直跑上了龙山。龙山那时茂林高木,不巧的是刚碰到一头母老虎和一窝幼崽。当时项羽也是倒吸一口冷气,然后大声一吼。关于项羽的大吼,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汉将韩信就曾有评价,说项羽“喑恶叱咤,千人皆废”。一次,跟汉军对垒,项羽也是大吼一声,吓得汉兵狂奔数里。所以,当时的大小老虎们也是一路狂奔,也许就在这一声吼里也为百姓除去了虎患。

  糜家弄:三弄两楼一池子

  据传老百官有三大姓,季、谷、糜,既有田产也有经商。论实力,公认“季家最发”。三个姓氏聚居地,也有三条弄,分别为季家弄、谷家弄、糜家弄。这三条弄中,说到保留的完整度,还属糜家弄。

   

  糜家弄池堂一角

  糜家弄并非一条,而是由糜家大弄、糜家小弄、糜家溪弄组成。其中大弄位置可取道今三江超市和工商银行槐花桥支行中间的一条小路,直通糜家大池;小弄可从社会发展大厦边上进去,走上几步,能看到一口石井,外边的车辆到此只能停步;溪弄则在党校东侧,如今已拓宽成路,两旁栽植梧桐。

   

  糜家弄的老人们仍喜欢饮用甘甜的井水

  糜家三弄互为联通,所以任意一条都可通到糜家大池。糜家大池如今已不能再称其大,相比原先的面积,缩小了整一半。据估算,现在的面积将近900平方米。虽然水还在,但已差不多是一潭死水,因为既无活水进来,也无通道出去。在以前,糜家一带往上是一片田畈,其间分布有多条从半山上流泻下来的溪流以及两三个清亮小池,这些水都成了糜家大池源源不断的补给之水。水到了池子,也不会多做久留,再经由一条溪弄通到如今已成人民中路的百崧河中。溪弄溪弄,既是溪又是弄,一层青石板,下边流水,上边走人,谁都不耽搁。

  说到糜家弄,老底子百官人都会提到两处房子。一处是位于糜家大弄东首的糜家大夫第(现党校位置)。大夫第内的庭院、厅房、天井、厢房加起来,共有房屋100多间,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大夫第,一般是文职官员的私宅,无一官半职的,即使有实力建大宅子,也取不了这样的名,至于具体是哪一位,现在也没人说得清了。另一处是别称“九间房”的一排精致两层木结构楼房。据了解,“九间房” 建于明代,最早是一个糜姓大户的藏书楼。据老人家回忆,当年“九间房”长墙小院,雕花木扇,十分清新雅致。

  寺弄:与一座浙东名寺有关

  和很多老弄一样,寺弄里现在住的都是老人,不过不同的是,里面还有一个财贸幼儿园,再往里,过个桥,就是上虞宾馆。寺弄现在已不完整,但若有兴趣走走,可先找到丁界寺附近的一个铁路涵洞,穿过去就到了,而现在已不是一条标准的弄,拓宽成了路。不过闹中取静,倒也是个不错的养老地。

  寺弄其实当年是旌教讲寺供香客进出的一条小径,上铺石板,下是流水。旌教讲寺四面环水,池塘、溪流皆有,水与建筑的关系类似于湖心亭的格局。当然,从规模上讲,两者不可相提并论。据了解,旌教讲寺始建于唐,是浙东名寺之一。寺内殿宇巍峨,僧众颇多,最多时近两百人,一般都保持在七八十人,是当时浙东地区和尚讲习之地,也是犯了错的和尚受戒之所。

   

  寺弄

  最初的寺弄往西一直延伸到如今的解放路,当时这里开着不少茶馆,所以曾经也是个热闹地。和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寺庙一样,解放后,旌教讲寺成了粮食储藏地,菩萨、神龛都被搬移、毁坏,如今只留下了搬不走的三棵大香樟。大香樟如今也已成为古树,被保护了起来。根据铭牌所写,这些树有1000多年的历史。

  弄堂的消失、冷清不可避免,毕竟逼仄的空间容不下日益长大长高的城区;而对于身在其中的居民来说,生活得方便、舒适才是最实在的。

  弄堂作为一种过去式,它的消失,还是存在,总有其因。发展,扩张自然势不可挡,套用周作人在为其弟子冯文炳(废名)小说作序时所讲,这好比是一路向东朝宗于海的江河,但在这一个过程里,还有汊港弯曲、岩石水草,同样也需要去灌注潆洄、披拂抚弄。我想,这样也许更具包容和多元。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