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向医者致敬:盘点那些中国古代神医

作者:沈默 综合 · 2015-06-23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是难得的电影题材,央视电影频道也重新将古代名医形象搬上了电影屏幕。近期,央视电影频道晚间连续播放了古代名医系列电影,真实记录了一个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古代名医,向观众展现了中医文化的魅力和医者这个最纯洁的行业,揭示了那一张张悬壶济世的陌生面孔,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实传奇。医者,妙手仁心。让我们在观赏古代名医形象的同时,重温一下他们的为医之德和发扬中医文化的伟大成就。

 

  中医医祖——扁鹊

  扁鹊(约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春秋战国时医学家,真实姓名为秦越人,又号卢医。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被尊为医祖。又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医术高超,尊为神医,周游列国,为平民百姓解除痛苦,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中医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名机,东汉医学家,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后辞官业医,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尊张仲景为“医圣”。神医华佗读《伤寒论》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尤擅长外科,“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不但精通方药,针术和灸法造诣也高。他还发明了“五禽戏”。曾整理一部医学著作《青囊经》,可惜失传。今商丘市有“华佗祠”等遗迹。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享有较高学术地位。此书传到国外后,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日本法令《大宝律令》曾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批准把针灸列为治疗专项,使得针灸医学风靡世界,皇甫谧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另著有《帝王世纪》等,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享负盛名。

 

  急症先驱——葛洪

  葛洪(约283年—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西晋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市)人。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大多已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医学著作。《肘后方》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葛洪是称得上预防医学的先导者。《肘后方》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可随时用来救急,深受历代群众欢迎。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

 

  中医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尊为“药王”。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孙思邈医德高尚,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我国各地都有其祠堂纪念。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约公元1032一1113年),字仲阳。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作。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他的学生阎孝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他妙手仁心,一生止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诠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电影《医者仁心》展现了钱乙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药学始祖——唐慎微

  唐慎微(1056—1136),字审元,北宋著名药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好学,精通经方,后又拜名医李端伯为师,朝廷曾征召其为官,但他只愿以医济人,终生不仕。唐慎微语言朴讷,容貌不扬,但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外出治病,“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而且治病多不取重酬。唐慎微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编撰了本草史上划时代的药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32卷,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杰出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曾用此书为蓝本,对唐慎微给予很高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电影有《怪医唐慎微》。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南南杰出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官居经略安抚使(据历史记载是三品以上官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他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从事司法刑狱,平反冤案无数。他把中医药学应用于刑狱检验,并全面总结先秦以来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完成了《洗冤集录》这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是世界上第一本法医文著。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去世后,南宋理宗赵昀评价他是“分忧中外之臣”,特赠“朝议大夫”。电视剧有《大宋提刑官》。

 

  东方达尔文——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在三次应考举人名落孙山后,决心放弃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曾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继承家学后,他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

  朱震亨(约公元1231—1351年),字彦修,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市)人,家居丹溪,后人亦称朱丹溪。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自学《素问》《难经》,后又受业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旁通当时刘河间、张从正等名家之说,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对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创始人,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时人誉之为“朱一贴”。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中《格致余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

 

  温病学派奠基者——叶天士

  叶天士(约1667-1746),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精于医术,叶桂少承家学,白天从师读经书,晚上从父学“岐黄学”,自学《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叶桂生前伤病盈门、日日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著述。他的门人和后人根据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整理的著作《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电影有《医痴叶天士》。(图文来源网络,沈默整理综合)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