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美食有性格 舌尖品山西

2015-10-08


石头饼


兔头


大同羊杂


太谷饼


拨烂子

  哈尔滨,一座充满奇幻感的冰城,一座居于中国最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更是历史文化底蕴十足。从晋北到晋南,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习俗,造就山西各地鲜明的饮食特色。想要了解舌尖上的山西,我们先从最接近哈尔滨的地方,山西的最北部开始吧。

  晋北 豪迈直爽中的精美细腻

  人们对一座城的认识,往往是从一个点开始的,云冈石窟、九龙壁、悬空寺、五台山、雁门关……这些都是山西北部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个闪烁在晋北黄土地上的明珠,是晋北的亮点。

  今日我们为您解读山西,不从眼睛开始,先从味蕾启动吧。晋北最重要的城市自然是大同,到大同该吃点啥让你记住这里呢?

  大同羊杂、大同刀削面、大同的百花烧麦、浑源凉粉、大同兔头……每一种美味都别错过,每一种美味都有故事。听着故事吃着美味才能懂得真滋味。

  话说当年八国联军逼着慈禧西逃时,到了大同。让这位老佛爷吃啥既高兴还能记住大同呢,让当地官员费了番心思。最后,选中了凤临阁,这凤临阁到慈禧驾临时已是有近四百年历史的老店了,创立于明正德年间,据说店里可是出了位娘娘,戏曲《游龙戏凤》讲的便是这段故事。店里的百花烧麦相传是代王府的王爷享用的,这烧麦的顶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九种花型,色香味形俱佳。

  这位代王爷是朱元璋的儿子,被封到大同为王,九龙壁就是他家的照壁。这位王爷爱吃,而且喜欢通宵达旦地吃喝玩乐。为此,大同有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项目跟这位爷的爱吃有关,那就是大同铜器,在大同铜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铜火锅。大同制作铜器源自春秋时期,曾一直用于军事,成吉思汗的铜盔甲连箭都无法射穿,便出自大同铜匠之手。后来军工转民用,大同铜器才开始转向实用器。这位大同的代王爷苦于塞北边疆昼夜温差大,到了晚上便无法享用热乎乎的美味很是苦恼,于是王府的厨子们琢磨出了大同的铜火锅。

  大同铜器的品质极佳,草原上的牧民能根据驼铃声辨别出这铜铃是否出自大同,故而历史上便有了这句“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之说。到现代,大同铜器还被周恩来总理当做国礼赠送过外国领导人。

  到晋北名城,进百年老店,品王府烧麦,若是深秋寒冬自然不能落下热乎乎的火锅,不过似乎还少点啥?民歌小曲。听着曲儿,品美食,双重享受。

  以前晋北人最喜欢听的是咳咳腔,也叫耍孩儿,是一种戏曲唱腔,据说源自昭君出塞时在大同琵琶老店的悲叹声。如果您不爱听戏,那咱听个土生土长的当地山曲——“卷席片”(烂席片),这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

  晋北边塞之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带,在这里有甩开膀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唱歌,一脚油门开到天的尽头的豪迈和无拘无束。

  从天边回到大地,一路向南,让我们走进晋中去看看。

  晋中 精致讲究留有晋商风范

  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的面食在晋中。晋中女人手里的面食会换着花样给你做,保证半月二十天都可以不重样地吃。巧妇的这点手艺背后是历史的积淀,说多了都是泪啊。记得山西民歌里那首著名的《走西口》吧,“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在明代中后期,地球上出现了小冰河时代,旱涝灾害频繁,晋中人稠地窄,出外谋生的男人们抛下妻儿老小远赴口外谋生,几年甚至几十年,抑或至死都不曾再回到故乡。家中的所有一切都交付给那个女人来操持。

  粮食根本不够一家老小的用度,女人们便想尽各种办法,把一些难以下咽的野菜、杂粮等烹制成适口的饭菜。逐渐一代一代口传心授,晋中饮食中面菜合一,粗粮细作的日常饭食越来越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块垒,也叫拨烂子,就是把土豆擦成短细条,用面裹上,蒸出来,可以直接蘸蒜水、酱汁等食用,也可以炒着吃。这种块垒,不仅可以用土豆做,豆角、茄子甚至春天的榆钱、扫帚苗、灰灰菜等各种野菜都可以做,味道还很不赖,最爱美食的慈禧当年在灵石便尝过豆角做的块垒。

  晋中美食的代表还是各种面,其中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习惯被称为山西的四大面食,到了晋中,几乎家家都能做得出。山西人吃面有悠久历史,从这些面食的历史中也能知一二。

  面最早在东汉时叫汤饼,连汤带面,有点像现在山西人吃的揪片,晋中人习惯叫掐疙瘩。到了唐代,李世民曾到介休绵山祈雨,随他同行的还有一位妹妹叫八姑。这位皇家公主居然不愿再返回皇宫,留在绵山修行、采药行医。一次为一位病重的老婆婆治病时,老人饿了,从没做过饭的八姑,把面胡乱用水和在一起,用筷子拨拉到锅里。当老婆婆问这面叫啥,八姑以为问自己叫啥,顺嘴就说八姑。如今晋中仍然有人把剔尖叫剔八姑。拉面的出现跟唐玄宗的王皇后有关,刀拨面的发明据说跟杨家将杨令公的大刀有关,而刀削面则是元代初期限制百姓用刀的产物。

  吃完面食,品点茶点。太谷县的太谷饼自不必说,当年蒋介石吃完都曾琢磨着要带去台湾;祁县乔家的雪莲酥月饼,慈禧吃完后便成了皇家贡品;寿阳的茶食,那是大文学家韩愈曾推荐给皇上的茶点……“金谷银祁县,广吃米面的榆次县”历史明清时期的晋商多自晋中一带,经济的富裕,让晋中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多了一份精细和讲究。

  那些曾经掺着泪水的苦日子和相思在山西民歌中积淀甚厚,“人前想你哈哈笑,人后想你泪蛋蛋抛……”至今听到这些饱含深情的乡间野曲,还会忍不住让你泪流满面。那些散落在山西各地的晋商大院,哪一座院落里不曾有这样的相思故事,每一首民歌的背后也都有一对深情热恋的儿女。

  晋南 普通食物也有悠久历史

  穿过韩信岭,便接近晋南的土地了,这是古老中国开始的地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而五千年的开端就从汾河和黄河交汇的流域开始。

  让我们依然从舌尖的感触上告诉您五千年前的味道。山西有一种靠光滑的小石子两面焙烤而成的饼子,俗称“石头饼”,这种饼子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尧时代。

  晋南是山西的粮仓,运城平原的肥沃养育着先民们。有一年,大雨冲毁了尧部落的粮仓,麦粒被冲刷出来,被石头碾碎,尧舍不得把这些麦子丢掉,便将这些已经不成形的碎麦粒放在太阳下烤干,没想到烤干后的麦粒饼味道很香。先民们开始意识到了把麦粒磨碎制作成饼。发展到汉代时,当年汉武帝登临秋风楼,畅游汾河时,这种石头饼已经与我们今日所食无异了。如今,晋南人收割新麦后,还会烤些石头饼,走亲访友也会带几个。

  晋南盛产小麦,自然也就在麦子上爱花心思,最能体现出巧妇心思的便是那些晋南的花馍。晋南人爱吃馍,不吃馍吃不饱。相传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晋南人不这么认为。

  馒头在晋南那儿叫馍。这一叫法大有来源,您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丑女之一的嫫母吗,这位黄帝的后妃,颇有贤德,辅佐黄帝教化人民,相传磨面的石磨便是嫫母发明,称呼磨,磨出的粉蒸成的食物为馍,那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嫫母。

  不同于晋北的粗狂豪迈,晋中的委婉细腻,来到晋南你能欣赏到的是中华戏曲的华美。从金代起,这里的戏曲便已经盛行,到了元杂曲大量出现时,更是让晋南的戏曲剧目丰富多彩起来。

  不同于晋中、晋西北的沟沟坎坎,山歌嘹亮。晋南是沃野,是平原,这里是唱腔华美、曲调悠扬的蒲剧世界。《西厢记》的故事便以这样的唱腔传遍天下,红娘从此代替月老,成就天下有情人。

  在山西这片沃土上,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日常饮食用度无不有历史的印记,这些年对这些司空见惯的饮食制作技艺、工艺美术作品、戏曲唱腔、口头传说等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有了一个非常官方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世纪开始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开展四次之后,山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达到116项。保护单位总数达到168个。国家级名录项目数量(含扩展名录项目)占现有国家级项目总数(1372项)的8.45%,位列全国第三。

  情长纸短,还是邀您来山西做客吧。厚道而热情的山西人会让你对山西的认识从舌尖开始,有滋有味有故事。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