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曼彻斯特大学走出的25位诺贝尔奖得主

作者:王祖江 · 2015-10-22 来源:凯风浙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将会在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的陪同下参观曼彻斯特大学的石墨烯研究所。曼彻斯特大学有全球最前沿的石墨烯研究,并且对部分高科技材料的市场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格兰中北部的一所门类齐全、科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由始建于1824年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始建于1851年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这两所世界一流学府于2004年合并而成。校内现有来自154个国家的近四万名学生就读一千多个学位课程,教职员超过一万人,其中很多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曼大以教学严谨、学术风气自由著称,创新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主导思想,已形成传统。世界上很多重大成就都出自这里,如原子的分裂、世界上第一台可存储程序计算机的发明以及石墨烯的发现等。曼大的教学质量始终位居英国独立教学质量评估的前列,每年的全球大学排名也始终位居世界前列,这里出现过2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众多国际名人。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英国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关于X射线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915年年仅25岁的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他于1941年被封为爵士,并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他获得多个大学的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科隆大学的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圣安得鲁斯大学的荣誉法律博士学位。他是英国很多团体的名誉成员,同时又是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还是法国矿物和结晶学会名誉会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奖章、皇家奖章、美国矿物学会的罗布林奖章。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由于“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玻尔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第72号元素铪的发现证明了玻尔的理论,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尔斯·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英国实验物理学家,192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威尔逊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郊外,189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留校进行实验研究工作。1896年,他发明威尔逊云室,在一个封闭容器内,输入纯净的乙醇或者甲醇蒸气,通过降低温度使蒸汽达到过饱和状态,此时如果有带电粒子射入,就会在路径上产生离子,过饱和蒸汽会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威尔逊云室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的发展,多种带电粒子都是在云室中被发现的。因为这一功绩,威尔逊被授予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约瑟夫·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曼彻斯特附近的苏格兰人家庭。1897年发现电子也是亚原子粒子而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轰动。他在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学习了工程学,搬到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84年他成为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即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孙认识到电子也是亚原子粒子,这一点是第一次被发现。1897年他的发现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轰动,并最终于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鑪”。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John Charles Polanyi),加拿大籍匈牙利裔化学家,因对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获得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贡献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新发现。1933年他的家庭迁移到英国,他于1949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了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52-1954年期间,他在加拿大渥太华国家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1962年后为多伦多大学教授。

   

  亚历山大·罗伯图斯·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被称为近代核酸化学的前驱,主要成就是对核甙、核甙酸的研究,弄清了核甙酸的结构和组成,首先合成了人体内几种重要核甙酸单体,也为核酸的“双股螺旋体”结构的胡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荣获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特·霍沃思(Walter Norman Haworth),英国化学家,因其在伯明翰大学任教期间,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成果而荣获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他首先发现碳水化合物的分子可呈环状结构,并测定了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结构。他参与研制维生素C的结构式并在1933年成功地合成了维生素C。

   

  阿奇博尔德·希尔(Archibald Vivian Hill),因其在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与德国科学家迈耶霍夫一起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86年9月26日,阿奇博尔德·维维安·希尔出生于布里斯托(Bristol)。1909年,他毕业于剑桥大学。1920年,希尔成为曼切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的生理学教授。他用青蛙腿上的肌肉做实验并用人来研究肌肉运动时热量的产生和氧气的消耗。他的实验需要测量仅仅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温度发生的极其细微的变化。希尔和梅耶霍夫的研究使得人们对这些肌肉运动过程的有了科学认识。

   

  内维尔·莫特(Nevill Francis Mott),因为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菲利普·安德森、约翰·凡扶累克共同荣获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在英国利兹出生,莫特小时在家受母亲教育。10岁开始上正规学校剑桥的克林夫顿学院,布里斯托尔和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和理论物理。在剑桥的导师法列(R.H.Fowler)指导下开始做研究工作。1954年莫特成为卡文迪斯的物理教授。1965年莫特开始研究获诺贝尔奖的工作;所得结果都写成了书发表;主要的有“原子碰撞”(和H。S.W.马西合写);“离子晶体中的电子过程”(和R.W.格尼合写);“非晶中的电子过程”(和E.A.大卫合写)。莫特的这些理论工作和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可使电子线路大为改进;包括计算机存储器和太阳能电池等现代生活的用具更具效率。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主席,兼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布鲁克斯世界贫困研究所(BWPI)主席。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3年至1997年,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及主席,1997年至1999年,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学家。2011至2014年,任国际经济学协会主席。曾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学家,和迈克尔·斯宾塞、乔治·阿克尔洛夫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因为其于发展经济学上的贡献而闻名,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阿瑟·刘易斯一生出版了12本专著,撰写了10余篇政府发展报告和70余篇论文。刘易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是发展经济学的成就者,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