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蒙古族妇女头饰趣谈 蒙语“用泥抹住”

2015-11-27

  有趣的传说

  蒙古妇女的头饰,鄂尔多斯员具代表性,也最复杂,而鄂尔多斯各旗又有不同。蒙古各部更是五花八门,单独出一本书也写不完。

 

  头饰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达罗勒嘎,一个叫细勃格,均属普通蒙语。达罗勒嘎有"压迫"、"镇住"之类的意思,细勃格是用泥抹住的意思。都跟头饰风马牛不相及,怎就成了头饰呢?

  成吉思汗出生的时代,各部落征战不息,互抢对方的牲畜、妇女据为已有。为了防止俘获的女子逃亡,在蒙古妇女的辫子上拖一条椽,以后就变成细勃格--练垂,头戴--达罗勒嘎。也有的说不是这样来的,俘虏来姑娘媳妇以后,怕她们偷偷溜走,就给打了些金银首饰,戴在头上,有十几斤重,戴在头上走不快,叮玲当啷还有响动,一跑就被人家一趟快马追了回来,所以叫达罗勒嘎。这些女人每天起来往外倒灰,都倒在一个地方。日久天长积成一个高丘,她们就爬上去向故乡眺望。直到现在,牧区的灰堆多选在东南。其实这是因为高原冬季常刮西北大风,怕把灰土吹进家里的原故。总之首饰戴在头上再没取下来,以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姑娘出嫁的时候,父母必须为她做一副头饰,无之不能成婚。

  练垂

  蒙古妇女常用一截带杈的小木椽,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辫解开,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每一半梳许多小辫,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古时用的木头,从上到下一根,长约尺许,干活睡觉非常不便,传说中的那种痕迹还比较明显。后来就大胆改革了一下,把它截短,变成活的,不与头发绑在一起,连发套可以取下来,压迫减轻了不少。

  半圆形的饰片,伊盟叫奥如达格,又叫道布其鲁尔,形状活像D字。用碎布裱成硬衬子剪成,长约一掌,宽约一虎口。缝纳出来以后,再在上面镶饰:中心是一个口形一个D形的"古",这两个排在一起仿佛是这整个半圆片的缩印件(古跟勃勒差不多,实际上就是一枚嵌珊瑚或珍珠的银花。一般的古正好一两纯银,边上一圈云纹、花卉、蝙蝠、哈那纹、吉祥结、万字等不一,中心是用银花镶嵌的红珊瑚或绿松石大珠子。银花与边缘图案之间一般是景泰蓝工艺或镀色的磁珠。这整个物件就叫古)。围绕这个小半圆形,是两行穿在一起的小珊瑚珠子。这些珠子的线头从方头那面穿出来,加上从方头中间穿出的另外四根线头(整个饰件不能有空隙,全部用珊瑚或珍珠覆盖,整个头饰的其余部件也全是如此),共八根绳头各穿一个大珠、两个小珠,然后打住疙瘩,从背面绷住。外面一圈边缘还要用筷头粗的银线压出来。

  奥如达格的里面,挨着D形半圆片孤形的那边,要绷一个略小的D形片,上面是一个鼓出的银花,挨着妇人的脸庞。奥如达格佩戴的时候,自然圆头一面朝脸,方头一面朝脖颈,稍稍倾斜一些,不要正好与发套垂直。

  发套上粗下细中空,用厚纸或碎布片裱成硬壳,外裹黑缎做底,上用各色丝线绣出鲜花,或用银线缉出,或根据粗细宽窄不同绷三片古。飘带用薄软的黑布做成宝剑形,上面绣上山水花鸟等物,或钉上勃勒,挂在发套下面。这是面颊一面的情况,另一面与之完全一样,以取对称。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的总称就是练垂.练垂从头顶开始,顺着两颊,经过乳蜂,下垂及膝。惟达拉特旗练垂短小,不到三十厘米。

  练垂所用之木,不能从同根的一棵树上截取,两边的木棒要分别取自两棵树上,也能从蒙古包的哈那上截取。妇女不再嫁时,此木一般不换。

  头戴

  就是达罗勒嘎。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

 

  (1) 发 箍 --- 头戴最上面套在头上的圆圈,大小因头而异。一般三四指宽,用黑布衬子或红铜制成,周围有八至十个方形的古,古中间有鼓出来的莲花图案和镶嵌的大红珊瑚,尤以当额的那颗最为硕大鲜红,隔一个古嵌一块绿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发箍上下两边用一至三排穿起来的珊瑚珠子镶成。

  (2) 后 屏 --- 头戴后面遮挡脖颈和肩膀的部分,可达腰中,用较厚的黑布衬子做成。后屏长约一尺,上宽(连接发箍处)三至四寸,下宽六七寸到一尺。大体像一个凸字。凸字上边的珊瑚是上下排列的,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古。下边宽大部分的珊瑚是左右排列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古:左右三寸长,上下一寸宽,上面嵌三颗红珊瑚,也有三到四个古分开排列的,也有用绿松石代替古的。空隙和边缘也用黄豆大的红珊瑚镶嵌出来,有四百九十九颗。最下端的工艺同奥如达格一样,在十六、七个大珊瑚珠上再各穿缀三颗小珠或绿松石。

  (3) 护 耳 --- 钉于发箍两旁,遮挡耳朵和后屏两边的缝隙,垂于左右,也用布衬做成。长一掌,宽一虎口(也有说长三寸、宽一寸的),形状工艺同奥如达格相似而小,上面有四方和半圆形的古,有黄豆珠六十五颗(奥如达格九十七颗)。边缘用银线压边,也有前面朝脸的一面钉两徘小珊瑚珠的。鄂托克旗的护耳,是与后屏缝在一起的。乌审旗是另外的。

  (4) 垂 饰 --- 面颊两面垂吊的饰物的总称,左右对称。现以一边为例说明:垂饰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吊挂,一共是五条。每条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一块长方绿松石、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最后是一个陶纳勒嘉。陶纳勒嘉好像是两个银古扣在一起做的,朝外一面的鼓一些,中间是莲花中镶嵌的大红珊瑚。朝里的那面扁一些,多嵌细小的珊瑚。陶纳勒嘉因为比较大,穿时一个要压住另一个的一半。下面不带垂穗的,五条吊挂每条上都挂一个陶纳勒嘉;下面带垂穗的,只挂三个陶纳勒嘉(其中两个陶纳勒嘉上各挂二条吊挂)。吊挂的上端挂在发箍上,从太阳穴一直排到与护耳相接的地方。吊挂的戴法不限,上面一种可任意排列组合,但五条的穿法必须相同。

  垂穗是头戴上制作最精良的部分,一面五条(从三个陶纳勒嘉上吊下来的,其中两个陶纳勒嘉挂下四条,一个陶纳勒嘉挂下一条,跟上面穿吊挂的方法一样),五条的做工都一样,从上到下穿缀的依次是:穿缀一两颗珊瑚的银链儿;一朵铃铛形的花儿;从花心和两个花瓣上,又穿出三条银链儿;中间一条较短,只坠一块鸡心松石,两边两条又各分出三条蝶花银链。这回是两边两条短,中间一条通过一只银鱼,又分出三股小银索,银索末端用下一只小银铃儿。垂穗全长七寸,悬空垂吊,互不连缀,走路一步三摇,铿然有声。刚成亲的少女和年轻媳妇爱戴这个。一过了四十,就从陶纳勒嘉上摘下来,只留一个吊挂了(在下面多加两个陶纳勒嘉)。

  垂穗多数都是从陶纳勒嘉上吊下来的,准格尔旗却是直接连在奥如达格上的。垂穗的戴法也不一样,有的一个珊瑚,四行碎珊瑚,一个大些的绿松石,一个珊瑚,四行小珍珠,一个珊瑚,最下面是银蝙蝠含的玛瑙垂桃,或者还有蝙蝠的鼻头和翅上又吊下四个小钩,每个钩上钩着一条银链,每根链子隔一二寸一条金鱼(或银蝶),再隔一二寸是陶纳勒嘉(或小银铃).这种垂穗每面六条。察哈尔、乌兰察布妇女戴的就是这种头饰,只是珊瑚珠子大一些,链儿粗一些。

  (5) 马 鬃 --- 戴在发箍前面覆盖额头的部分。先在发箍上用米粒大的银子穿缀一指宽的吊挂,接着穿钉一排十七个珊瑚珠,再用糜米大的小珍珠穿成一寸宽的网格儿,下面再穿上一排同样大小的珊瑚珠子,再吊下十七条小银索儿,末端都坠有小银铃含的水晶珠.中间一条最长,可垂到两眉中间,然后以眉形向左右伸展,最边上的两条又适当放长,但都不能压住眉头。宽可及太阳穴。银铃虽有豆大,制作却十分精巧,多为四棱或六棱体.每个棱还有雕花。各种颜色配置的璀璨夺目,是年轻妇女的装饰品,一过四十就不戴了,和垂穗一样。马鬃样式,不一而足。上面说的是典型的一种。

  (6) 耳 坠 --- 代替耳环用的,面颊两旁各一个。纯银制作,指头粗细,重近一斤。在练垂两边顺着脸垂下,也叫大耳坠,以区别于姑娘时戴的小耳坠。耳坠形状像一问号,一面有一个银钩子。一面由一连串的穿缀物组成:最上面是一朵鼓起来的大银花,下面-个接一个穿上一样的五朵银花(一朵镶珊瑚,一朵镶松石,再-朵又镶珊瑚……这样隔开镶嵌),下面用线把三个珊瑚珠、两个蓝晶石、六个银垫圈搭配着穿起来,最下端是一个镶珊瑚的银勃勒。耳坠一般直接连在发箍上,在奥如达格的里面。

  以上是鄂尔多斯西三旗妇女主体头饰的一般情况,跟其他旗县尚不一样。达拉特旗头戴分大小两个。练垂只有套子,没有下面的飘带。奥如达格也没有。小头戴是里面戴的,由小发箍、马鬃、四个陶纳勒嘉、垂穗和护耳组成。大头戴由发箍、垂穗、大耳坠、后屏组成,据说是一种更古老的样式。

  主体头饰的佩戴顺序是先戴练垂,再戴耳坠,后戴头戴,最后戴礼帽。礼帽是一种二龙戏珠圆顶帽,非常讲究。也有不戴礼帽扎头巾的。旧俗平日练垂、头戴都得戴着,后来松动一点,除了拜会亲戚和重要集会,平时可以把头戴去掉,只戴练垂行走。头戴练垂都是媳妇的行头,姑娘不能戴。两件合起来十六七斤,好的当时就值二十多匹马,次的也值二三匹马。如今都成了难得的文物。

  除了主体头饰以外,还有一些附带头饰或其他饰件,也一并附在下面:

  小耳坠 --- 这里的小耳坠,其实并不小,重也有一斤,有复杂的图案。上面有方古、四个陶纳勒嘉、吉祥银盘蚕,只有最下面吊的那部分像个真正的耳坠。只是它是未婚女子戴的,所以叫小耳坠。耳朵眼上戴不动,偷偷从耳后引下根线来,拴住套在头上。出嫁的那天晚上,要摘下来,换上大耳坠,表示姑娘变成了新娘。

  项 链 ---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装饰品,戴在领子外面,从胸脯垂下,用一虎口宽的布或缎子,围个垫肩,正好套在脖子上,后面有个扣子,戴上可以锁闭。"垫肩"前面一圈全是银古,银古下面有一个钩,从钩上挂下三个饰件:中间是银心,两面是两个一般大的蝶形银古。从它们下面各引出两条珊瑚索儿(共六条,每条用碎米似的小珊瑚穿成),中间不时穿缀一个大珊瑚,下面通过一个倒吊的银鱼,每条再支出两条银索(共十二条),末端各吊一个小坠子(珊瑚或松石做成)。姑娘成婚、拜火、赶庙会必须佩戴。民歌中多次唱道。

  小项链 --- 上面项链的代替物。银子做的圆盒子,有银碗底部大小,面上有錾花的龙虎兽头图案,中间镶有珊瑚,实际上就是一种古。盒里装着五谷和包在棉花里的佛像。盒两边有系子,可以穿绸带或布条。一面的可以挽住带在脖子上,一面权当飘带任其垂下。也有两条绸带末端带一个银锁的。

  针线包、女式鼻烟壶袋 --- 针线包是放针线的,鼻烟壶袋是放鼻烟壶的。蒙古女子去别人家或野外遇见人,要交换鼻烟壶表示问候。它们都有纯银打造和手工制作的两种。一般这两件通过两或四条链子连在一起,再用一个银勃勒挂在前襟上。银子打造的用錾花镂空工艺,图案花样繁多。手工刺绣多是妇女根据本人喜好选择的图样。无论哪一种,下面都要吊丝线、珊瑚穗子或银铃儿。

  手 镯 --- 老少男女都戴,有铜、银、玉、骨、琥珀多种。

  戒 指 --- 所用材料同手镯差不多。近年青年人盛行一种上面嵌珊瑚(即有古的那种)的银戒指。

  额日赫布其 --- 额日赫布其都是戴在拇指上的。一种是戒指,用金银或景泰蓝工艺制作,镂空錾花,图样各异。镀成蓝、绿或青色花纹,里面嵌珊瑚珠子,后面宽前面窄。另一种是扳指,射箭时为保护大拇指用的,用玛瑙、玉石做成,工艺比较简单,不能算妇女的饰件。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