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穿越百年时光与历史迷雾 探秘遵义海龙囤

2015-12-31

  隐藏于深山中几百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海龙囤于7月4日“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

  海龙囤在哪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辉煌?又有着怎样的神奇魅力,被誉为能与“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印加古城相比的“中国的马丘比丘”?

  让我们通过以下这八个切片,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还原真实全面的海龙囤。

  一、海龙囤:是明朝三大征之一“平播之役”的终结地   

  海龙囤建于险峻的龙岩山巅,三面环溪、一面衔山,史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它始建于抗蒙战事正酣的南宋宝祐五年(1257),毁弃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震惊朝野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的战火中。

    “平播之役”是万历一朝的三大战役之一,数十万人参战,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土司制的结束加快了国家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战争的消耗加快了明王朝的覆灭,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小小一囤竟间接与朝代更替发生了关系。

   

  二、海龙囤:是绵延时间最长的土司文化大本营   

  谓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乃元朝效仿唐代的“羁縻之制”,用于受封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的产物。在土司的统治下,土地和人民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制度更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透过海龙囤斑驳的古墙、关隘、前朝后寝的宏大建筑,土司的权势、与王朝错综复杂、微妙的关系可见一斑,它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完整有力的样本。

    海龙囤是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龙囤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让土司制度研究领域有了可感知和触摸的对象,配以文献记载,可以形成对土司制度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三、海龙囤:与历史不一样的杨家将传奇策源地   

  大部分中国人对《杨家将》耳闻能详,杨家将在沙场上的叱咤风云、对王朝的肝胆忠烈也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另一个杨家将的存在。播州杨氏本身也是一个武功赫赫的家族,从唐代杨端到明末杨应龙,一直是遵义的实际统治者。海龙囤,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杨家世守这片土地长达700年,其传袭之久远,几乎胜过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要知道,包括西周、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朝也只共计存在790年,排名第二的汉朝仅统治420多年。

  这个因明朝“改土归流”政策的家族,传至第29代杨应龙时,亦随土官统治结束一并消匿。杨应龙在与朝廷激战114天后,胜利无望之下选择燃大火焚烧宫殿,随后自缢身亡。曾经傲倨的统治者,奈何最终难抵被歼的命运,往事如烟,他对这个世代坚守的海龙囤“以为子孙万代之基”的殷切期望也仅留下这片废墟。

   

  四、海龙囤: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军事防御城堡   

  身处孤悬之地,海龙囤最初的设计是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堡垒,只是,樯橹灰飞烟灭,蒙古铁骑尚未逼近海龙囤,江山却已易主。但这并不妨碍海龙囤成为古代防攻建筑的典范,平播一役,明朝当局就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才把这里攻陷。

    借自然天险筑军事城堡,设立远、中、近的军事防御体系,屯兵于民 ,建立自给自足的军事给养保障 ,是海龙屯军事城堡防御思想的集中体现:海龙囤居群山之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囤前设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别有一番气象。

  易守难攻,海龙屯城堡在军事防御思、堡址选择、军事防御体系布防等方面体现了冷兵器时代“以弱御强”的战略防御思想。除此之外,作为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建筑,海龙囤建筑工艺精湛也非同一般。

   

  五、海龙囤:贵州十大最美古建筑之首

    藏于深山中的海龙囤遗址已是荒草丛生、空旷如平地,但宫址地基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还有公元1600年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阵亡将士亡灵而建的海潮寺。散落于地表的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从屋脊坠落的各种陶兽碎片,纵横交错的石质基础无一不在表明囤内曾经的建筑恢弘瑰丽,错落有致,器宇轩昂。   

  城墙、建筑基石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为研究贵州古建筑提供佐证,填补了贵州建筑史的空白。专家们一致评定,遵义海龙囤最初兴建于宋末元初,是中国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杨氏家族政权长达724年的统治,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海龙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2年,海龙囤在贵州十大最美古建筑评选中荣获首位的荣誉。

  六、海龙囤: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

    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囤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申遗”成功(另两处为湖南永顺彭氏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咸丰唐崖覃氏土司城址)。这是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   

  这座在风雨苍黄中走过700多年的军事古堡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终于走向了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重达数吨大石、十余米高的古墙,在经历战火和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傲然屹立向世界宣示它曾经的显赫重要。对于不少人来说,她虽然残缺,却仍旧惊艳四座。

  七、海龙囤:现代考古的典范标本、中国民族考古典范   

  因为当初明军的一把火,海龙囤的木质建筑已被焚毁,但城墙、关隘、水牢、马道等遗迹却保持完整,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军事城堡,对专家而言,它就是一部研究中国中世纪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的档案。

    上世纪80年代,海龙囤方被重新发现,并于1999年秋进行了首次考古试掘工作,清理出“三十六步”和“上屯古道”等遗迹。海龙囤的考古发掘、宣传和推广是现代考古的一个经典案例。海龙囤考古是近年来公众考古在某一个案的具体表现,通过民众、考古学家与行政部门三大主体的全媒体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势必将成为一种典范,影响今后的考古工作。

   

  八、海龙囤:即将被全面真实再现的一段鲜活历史   

  事实上,海龙囤的历史不是“一段已过去的”,对历史考古来说,它是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文献”,对普通人而言,它同样值得凭吊和游览:这里既能窥见群山之巅、陡峭的自然风貌,亦能感受政治军事之地的壁垒森严、宏伟精妙。目前,“复活的海龙囤”项目,即将在景区展开的各项复原工程,假以时日,一个全面真实的海龙囤将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

    2014年,贵州省首个全媒体出版项目“复活的海龙囤”研讨会在贵阳举行。研讨会一致认为,“海龙囤”具有鲜明的贵州元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故事情节,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全媒体出版;届时海龙囤将借助全媒体出版全面“复活”。

  PS:文章引用李飞《海龙囤土司城:风雨苍黄七百年》、北京民俗《土司遗址为何申遗成功》等网络相关文章,特此致谢!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