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历史悠久的长子鼓书 上党民间文艺活化石

2016-01-06

  在长子县岚水乡西马村的舞台上,说书艺人刘引红正表演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台下听书的人逐渐多起来,其中中老年人约占了三分之二,有部分外村人骑摩托或自行车也赶过来观看。

  台上的刘引红时说时唱,以唱为主,一人多角,转换自如;优美的曲调、声情并茂的说唱,使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说到有趣处,台下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78岁的王凯显老汉说,闭着眼听鼓书,就像在听戏,但比听戏还过瘾!

  A 民俗与鼓书难以割舍的情结

  上党地区是一个远古神话传说较为密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说唱艺术较为繁荣的地区,有“曲艺之乡”之称,长子鼓书尤盛。在这些传说中,当地人对神的敬畏与原始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敬神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子县文化馆馆长王琴介绍说,历史上,长子县逢年过节都要举行迎神赛社活动,每逢各种神明的生日都会举办庙会。即使到了现在,各村镇每年至少也都有两三次庙会。而在敬神的民俗活动中,作为“娱神”的主要方式,请“八音会”“唱大戏”“说神书”则属必不可少。

  宋代以后,戏曲和说唱成为当时长子最为流行的文化娱乐方式和民俗事项之一。在民俗养成和习俗化过程中,始终活跃着许许多多承载民俗的人。“说书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着民俗和鼓书,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出现了一些组织和机构。清代初年,在晋东南地区出现的“三皇会”就是“说书人”的一个“行会”组织。说书敬神在清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其有着很大关系。长期的“每年一次的年会”“为三皇爷说书”等例行的事项使得人们有意无意地将其作为一种习惯延续下来,并逐渐形成一种群体的行为。久而久之,成为长子当地民间祭祀和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请人说书”也成为上党地区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俗与鼓书便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B 听说书已成当地人的“习惯”

  2011年,长子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访中,正好赶上长子鼓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引红带领她的徒弟们在岚水乡西马村演出。

  演出的舞台是现搭起来的,约20平方米,高出地面1米多,挂横幅,插红旗。舞台左后方摆一方桌,桌上放书鼓、竹板等打击乐器,桌两边和桌后的演员兼打鼓、板,根据需要接书中人物轮流到桌前表演。说书人刘引红手持简板击打边唱边说,唱时偶尔加进上党梆子、落子和河南豫剧的唱腔。她绵甜的嗓音、委婉的唱腔,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现年43岁的刘引红是长子县丹朱镇西鲍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身为长女的她从小天资聪慧。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长子鼓书在以申胖友为代表的影响下,风靡全县,刘引红耳闻目染,逐渐对长子鼓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放学回家后经常模仿艺人敲敲打打、哼哼唧唧,颇有韵味。上初中后,刘引红的鼓书意识逐渐成熟,她深深体会到身为农民的父母拉扯其姐弟四人的艰辛,再加之她对长子鼓书的爱好,便不顾家长及老师的劝阻,1983年初中毕业后,拜许天宝为师学习长子鼓书。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刘引红颇有名气,1987年,15岁的刘引红组建了“长子县永红曲艺宣传队”下乡演出,1990年更名为“长子县永兴曲艺说唱团”。2012年申请成立了“长子县引红曲艺演出有限公司”。

  刘引红从事鼓书说唱20多年来,带领团队走村串乡,活跃在上党大地的村村落落,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当地的老百姓都愿意听她说书。

  如今担任长治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刘引红多次赴北京、天津等地与曲艺名家同台演出,获得了很多的奖项。由长子县曲作家暴玉喜创作、刘引红表演的长子鼓书《腊月天儿》,进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向人民汇报”曲艺展演,并在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获得创作、表演提名奖。“牡丹奖”是曲艺界的国家级最高奖项。

  长子县文化局的崔军建对记者介绍说,如今听鼓书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好的鼓书脚本想要流传开,必须要有好的演员来表现。刘引红就是这样的鼓书艺人,她在长期的说唱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吐字清晰,嗓音如清清泉水滋润心田,扮演人物不温不火,分寸准确,恰到好处。在演唱时,她很好地把握“贯口”的流畅与收放,把儿化音演绎得精巧灵活、运用自如,仿佛串起一粒粒珠子,掷地有声。

  C 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长子鼓书的传承发展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后继乏人。

  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的改变,年轻人的审美在发生着变化,加上人们对婚丧嫁娶多选择节约办事,长子鼓书展示的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鼓书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甚至相继谢世,而年轻一代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享有威望的较少。生活条件稍微过得去的家庭,一般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这一职业。其次是现代社会下的行业竞争。一个鼓书艺人学成出师,一般要二至三年,学习周期长,技艺较难,在学徒期间没有收入,且演出场所不固定,走乡串户很是辛苦。在这样的行业竞争下,鼓书明显处于劣势,后备人才招收困难。

  记者从长子县文化局采访获悉,为使长子鼓书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近年来,长子县委、县政府在提出实现“文化大跨越”的重要决策中,将长子鼓书列入重要艺术发展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并建立有效政策保护机制。巩固和完善现有演出团队,成立长子县曲艺培训班,逐步充实扩大长子鼓书演唱队伍。繁荣曲艺创作,鼓励鼓书说唱艺人和创作人员创作好的曲艺作品。收集整理“长子鼓书”历史资料并编辑成册;建立“长子鼓书”传习场所,组织有志于从事长子鼓书的优秀青年向老艺人拜师学艺;收集“长子鼓书”实物资料,并进行专题展览展示;对传统剧目进行录像、录音,并整理、归电子文档;对教习的老艺人进行授艺补贴并发给相应的补助等。

  ○非遗小档案

  长子素有“曲艺之乡”美誉,其艺术渊源要追溯到宋元年间。

  长子鼓书的演出形式随意性强,可一人说,也可多人说。也可伴舞,也可群唱,还可以小品形式表演,演出队伍可大可小。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贴近人民生活。长子鼓书板式齐全丰富,弦乐优美动听,地方韵味独特。既适合演唱连本书,又适合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幽默小段。不仅适合于婚丧嫁娶、庆典、祝寿等演唱,更适合于街头、饭场室内演唱,也适合于伴舞形式的舞台表演。

  1942年,长子县曲艺队成立,曲艺队并不以鼓书为主,而是道情、坠子、鼓书三个曲种齐步。上世纪60年代,吸收了女艺人登台演唱,对鼓书音乐唱腔也不断改革,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长子鼓书已发展成板式齐全、演唱形式稳定、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曲种。它不仅能演唱小段,而且尤善长篇书目,如《风雷》等,并多次参加调演、汇演,使长子鼓书日趋成熟。上世纪80年代至今,风靡了上党,成为长治市第一大曲艺项目。其传统书目有《包公案》《徐公案》《回龙传》等30余个。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