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游蜀山:曹操河畔忆三国 鸡鸣山下抛狮头

2016-03-21

  陈德荣先生算是土生土长的鸡鸣山人,聊起自己的家乡,他是如数家珍。他说村子里有许多古老的遗迹,但最牵动他心的还是“抛头狮”,那是来自鸡鸣山下鸡鸣村的一个独特的舞狮玩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老的玩意儿 

  我们去鸡鸣村的时候,正是入冬以后下的第一场雨停歇的时候,路旁的林木还挂着水滴,地下泥土有点粘脚,好在有陈年的落叶覆盖,还算好走。

  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党镇办的周莹女士说,原先大家到这里来,主要是登鸡鸣山,看曹操河,现在又多了一个好玩的项目,那就是欣赏抛头狮表演。

  她把我们带到一处普通的农舍前,年近七旬的陈德荣先生早早就等候在家门口。

  陈德荣先生是抛头狮的第四代传人,也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解释说,因为没有客观的文献记载资料,村里人也不知道抛头狮准确的来源。只是从老辈人的口中相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玩抛头狮的领头者名叫胡海州,要是活到现在,已是100多岁的老寿星了;后来由他的儿子胡正明继承,现在也已离开人世;传到张圣发手里是第三代,也同样撒手人寰了;陈德荣先生是第四代了,他说抛头狮的技艺和别的不一样,别的技艺只传家里人,有的甚至传媳妇不传女儿,但抛头狮是可以传授外人的。

  陈德荣先生听村里的老人说,1867年,有一位年仅20岁名叫胡克祥的鸡鸣村人率领一支抛头狮队,每逢庙会和盛大节日就出场,这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抛头狮技艺存在的最早时间。

  1905年左右,胡克祥的儿子胡家志领队玩狮,还到过古合肥县衙大堂玩过狮,得到了县太爷的奖赏。后来三国古城举行过一场玩狮比赛,抛头狮得了第一名。从此名声更加响亮,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遇到红白喜事,一定会请抛头狮到家中玩耍助兴。

  至于遇上重大节日,抛头狮表演更是保留节目,尤其是过年,要从初三一直玩到正月结束。那时,每个村子都会按照距离鸡鸣山远近算出抛头狮进村的时间,村子里的人围拢在村口,锣鼓点子一响,大人小孩都兴奋地叫好。要是舞到哪家门口,这家人会端出花生、大枣,甚至递上糖水鸡蛋。而玩狮的规矩也是“宁少一村,不少一家”,以表示尊重每一户人家,二来也能多得些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承自有后人 

  其实早在去年端午节,安徽省民俗学会在鸡鸣村召开端午文化研讨会的时候,我就结识了陈德荣先生。不过那一次我只是听他介绍,并没有亲眼目睹抛头狮的表演。

  这次可是专门为此而来,先是电话联系陈德荣先生,让他有所准备。其次,文字、摄影记者一起上,就是要好好地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咱们合肥独有的非遗项目。

  在鸡鸣村的一处空地上,陈德荣先生和他的两个搭档搬出了狮头等一套家伙,穿戴好表演衣裳,扭腰、跨步、抖动,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有意思的是,“抛头狮”的伴奏乐器中有海螺,在节奏分明的锣鼓声中,海螺粗犷、肃穆的声音给“抛头狮”平添了一股神秘。

  我国目前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和北狮,“抛头狮”比较接近于南狮。而海螺最早应该是被沿海地区人使用。“抛头狮”的乐器中为何会有海螺,至今还不得而知。而他们所用的海螺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上次演出的时候,不小心崩了一块,成了豁嘴,大伙儿还在想办法重新置办一个呢。

  “我们使用的狮头和狮身是分开的,狮头套在舞狮人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抛头狮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陈德荣先生介绍说,因为玩“抛头狮”太累,原先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学。刚组建舞狮队那会儿,16个人的队伍好不容易才凑齐。现在好多了,上级重视,外界支持,舞狮队伍比较稳定了,最小的22岁,最大的就是他自己了,今年已经67岁了。

  正式表演时更精彩,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齐齐上场,两只栩栩如生的狮头终于登场了。抛头狮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头者举起狮头,一甩一抛,狮头套上了。

  玩狮是个技术活,玩到最后一般有个压轴戏,几张大桌子垒到一起,狮子从上面跳下,两人一起,难度极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了非遗项目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抛头狮是和鸡鸣山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鸡鸣山这块热土,就孕育不出这个特殊的舞狮玩法。”憨厚的陈德荣先生如是说。

  早在来的路上,我就问过周莹女士,这座不高的山峦为什么要叫鸡鸣山,抛头狮为什么独独产生在这里?他们回答说不是太清楚。有一种说法,那座山远远一看,就像是鸡冠一样的形状,这或许是它名字的来源吧。而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的一个故事,或许可以供我们参考。

  他说历史上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以舞狮来助兴。据考证这一风俗起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兴盛流行。而三国时这里正是曹魏屯兵的地方,抛头狮出现在鸡鸣村应该不是偶然现象,也许与鸡鸣山来源于三国的传说有关联。

  陈德荣先生说,舞抛头狮是鸡鸣村的传统玩法,但原先并不为外界广泛关注。要感谢蜀山区文化馆馆长姚晓肖先生,是他的努力,才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走进了报纸、电视,从而为大家逐渐熟悉。

  那还是在2007年,姚晓肖在鸡鸣村发现一只破旧不堪的狮头,从此抛头狮在合肥有了知名度。他先积极为抛头狮申报“非遗”;同时还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为抛头狮的传承发展寻找出路。

  2010年,在姚晓肖的努力下,抛头狮出现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立不久的舞狮队也有了外出表演的机会。当地政府也重视起来,积极给予相应的支持,包括投入经费重新添置表演服装等,使我们能够看见今天这样一支抛头狮表演队伍。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