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千年巴拉格宗:在自强中重生 拼搏中崛起

2016-05-05

 神奇的香格里拉天然佛塔

 大自然的杰作U型谷

 热带植物千年菩提树

  “一座千年的雪山,一份虔诚的信念,在永不停的脚印中,把梦想慢慢实现……”

  4月下旬,记者还未到达素有“香格里拉之巅”和“香格里拉小江南”之称的巴拉格宗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就耳闻以巴拉格宗风光和文化为主题的歌曲《回归巴拉格宗》,而作为景区创始人的斯那定珠正与员工们忙碌着筹办巴拉格宗首届音乐节暨藏式生态大酒店开业庆典的诸多事务。

  2013年的“8·28”和“8·31”地震已过去两年多了,记者站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巴拉村远眺巴拉格宗景区,眼前的景象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以藏式生态大酒店为代表的一座座藏式风格浓郁的崭新建筑,似乎都在诉说着这里所发生的美丽嬗变。

  在这两场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巴拉格宗景区,到底是凭借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个发展的奇迹?又是如何走出痛苦、抚平创伤?浴火重生的背后,又蕴含着景区员工们怎样的深刻反思?记者带着一系列疑问再次走进巴拉格宗探寻答案。

  一个梦想 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给我的情爱……”这首红遍雪域高原的《大山的孩子》,道出了云南文产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斯那定珠儿时的梦想。

  曾世世代代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委会巴拉村民小组,村民生活极度贫困,翻山越岭走4天,才能到达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边,有的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公路和汽车。

  “在仅有1米左右宽的羊肠小道上,孩子在前面行走,大人要用绳子系在腰间拉着,几天才能走出峡谷到达公路边。”幼年的经历至今还让巴拉村村民格桑次仁记忆犹新,他所说的羊肠小道其实是1979年修通的人马驿道。

  封闭、贫困、落后成了当时巴拉村的真实写照,有条件的人家纷纷迁走了。当时刚满13岁的斯那定珠,也含着眼泪阔别了家乡,“赤脚”走出大山闯荡“江湖”。但这位拥有大山刚毅坚卓品质的藏族汉子,每次徒步回家时,都能听见乡亲们谈起骡马驮运物资掉进冈曲河血本无归的事,他内心就像弄翻了五味瓶,擦去脸上的泪珠,又悄然无声地离开了家乡。

  他孤身一人在外,每当想起封闭落后的家乡,想起仍然被“关”在巴拉格宗大峡谷的乡亲,总觉得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他只要吃上一顿饱饭,首先想到的是家乡人种一年的庄稼还不够吃半年的情景。他说:“我在昆明一家餐馆点了一盘小炒肉、一碗番茄鸡蛋汤和一碗大米饭吃时,家乡人连青稞面都吃不上的身影就在脑海里浮现。”这个康巴汉子边吃饭边萌生梦想:“我一定要努力挣钱,积累资金修通家乡的公路,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游客在景区大峡谷漂流

 气势恢宏的巴拉格宗藏式生态大酒店

  一条公路 让巴拉村人走出了大山

  斯那定珠通过20余年的在外打拼,积攒下了一笔财富。“有钱不等于富有,如果就这样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回家乡,我的一生就等于白活了。”他说,“虽然我和家人在城市里生活衣食无忧,但一想起深居大山深处的乡亲们依然家徒四壁,日子过得很拮据,就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芳香,也就想起了我小时候跟村民讲过的通路梦。”

  要在壁立千仞的峡谷绝壁上修筑一条公路,简直是痴人说梦。一腔热血的斯那定珠遭到了包括家人在内的反对。原村民小组长丹增说:“斯那定珠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却想从家乡的绝壁上凿出一条能让汽车通过的公路,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又回来说疯话了。他找来的不少工程队都知难而退,村民也不愿意参与修建,大家都只当旁观者。”

  2004年9月,从214国道通往巴拉村的这条历经磨难的盘山公路正式破土动工。施工期间,尽管他碰了不少“钉子”,屡遭质疑、辱骂和冷眼,可这条“食古不化”的雪域高原“藏牦牛”,仍然孤注一掷地坚守在修路现场。艰难的修路历程“榨干”他几十年的积蓄后,他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变卖了在香格里拉市城区的店铺、住房和车子。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2008年元旦,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委会巴拉村民小组这个藏族小山村与世隔绝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他改变了巴拉村,也唤醒了沉睡的巴拉格宗大峡谷。”85岁的白玛老人指着冈曲河畔的柏油路说,“我们封闭落后的巴拉村人能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眼前这条8年前修通的公路。”老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平坦的公路上奔跑的车辆,想起了花8年时间倾家荡产修这条路的康巴汉子,想起了村里那个调皮又倔强的小男孩,想起了前年在地震中带大家撤离,给大家提供食宿的斯那定珠……

  斯那定珠说:“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却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圣净土,就像一个藏在深闺的美少女一样还未被人们发现。所以,为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就把家乡原生态的山水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个景区 让香格里拉品牌更靓丽

  “地震”两个字,让巴拉村人铭心刻骨: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被损毁后,400余名游客和员工被困,景区形成“孤岛”。

  恢复重建时,斯那定珠背水一战: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在坚强中崛起,在涅槃中重生。

  2013年,正当巴拉格宗景区强势崛起,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营业额大幅增加,提速冲刺国家5A级景区之际,“8·28”和“8·31”这两场地震,突然袭击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丽巴拉格宗景区。瞬间,肆虐的滚石吞没了进入景区的唯一通道,刺痛了人们的心灵。

  灾难像噩梦一样将巴拉格宗景区卷入了深渊。斯那定珠花了8年心血修筑的“天路”,受损30多公里,其中严重损毁18公里,损失约两亿元。因修复难度非常大,村民和员工们伤心不已。斯那定珠为提振大家的信心,安慰道:“我们悯人,但绝不悲天!人在,路就在!我们一定要将此次灾难当做涅槃重生的机遇,如同凤凰浴火,自强不息地重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巴拉格宗新景区。”

  如今,当人们再度来到巴拉格宗景区时,这个记忆中满目疮痍的悲恸之地,已一步一步走向浴火重生。昔日在地震中被完全摧毁的景区公路比原来更加坚固平坦,葱郁的冈曲河畔,美丽的水庄新村和崭新的藏式生态大酒店等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避暑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顺着金沙江支流冈曲河逆流而上,气势雄浑的高山峡谷、陡峭巍峨的悬崖峭壁、奇形怪状的岩层纹理和地质褶皱等地貌,构成了一道道雄奇壮观,动人心魄的壮美景色,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巴拉格宗景区17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雪山、峡谷、森林、牧场、古村落、高原湖泊以及天然佛塔等美丽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大自然画卷。人文旅游资源以康巴文化、神山宗教文化、香格里拉立体农牧文化和建筑文化为主,为景区的自然生态注入了灵魂。

  景区一山有四季,步步景不同。以高、深、险惊人,以奇、雄、特闻名,以神、妙、秀令人向往。山脚有酷似热带非洲萨瓦纳的干热河谷景观,山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木,山头有巍峨的雪峰冰川和冰蚀湖泊,还有高山花卉、名贵中草药、高山灌木、草甸和流石滩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峡中有峡,峡上有峡,纵横交错,峡峡相连是巴拉格宗景区的一大特色。“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香格里拉大峡谷两千多米长的绝壁上,如今已架设了悬崖栈道。峡谷两边的岩壁与植被分层而立,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身入其中,犹如行在画廊,惟妙惟肖。

  谈起景区未来的发展,斯那定珠信心满满地说:“为了让‘香格里拉’品牌更靓丽,我们在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全力打造富有藏民族特色和巴拉格宗景区特有的文化,通过‘互联网+’,在线上、线下推销景区,全力提高景区的颜值,努力为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增光添彩。”

  曼妙的冰湖酷似铜钱眼

 巍峨的雪山和五彩的鲜花交相辉映

  一个新村 让村民从落后迈向文明

  走进水庄新村,一幢幢崭新的藏式风格的房屋展现在记者面前。村民扎史七林情不自禁地说:“正是斯那定珠改变了巴拉村,不仅让全村14户村民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我们村荣获了全国2015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

  为彻底改变巴拉村村民“一碗青稞面,青稞面一碗”的生活窘境,让震后的巴拉村人进一步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斯那定珠又每户出资2万至10万元不等,让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14户村民搬迁到冈曲河畔,按传统的藏式房屋建筑风格,建起了一个美丽的水庄新村。村民原有房屋和土地,又由景区租赁过来,每户每年可得租金两万多元。景区对房屋重新进行修古复古,土地开发成生态农场,供游客观光旅游。

  斯那定珠常想,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他在鼓励并扶持乡亲们发展产业的同时,还把道路维护工作按段承包给村民,每户每年都能拿到7000多元钱。特别是景区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程,他又以高价承包给村民去做。去年,村民小组从景区获得集体收入50多万元,今年达到了80多万元。

  村民鲁茸一家6口人,在未搬迁前,每年仅有100多元的收入,过年连年货都买不起,全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上饱饭。如今,他不但种植一些药材和蔬菜,还办了一个养鸡场,年出栏约4000只鸡,全部由景区收购,仅养鸡一项毛收入,每年就有将近20万元。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可我们村在斯那定珠的带领下,已从封闭的雪山峡谷走出来,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文明之路。”村民鲁茸丹增自豪地说,“我家以前吃得最多只够半年,现在住上的宽敞漂亮房子,还有了微型车和农用车,全是斯那定珠补助建盖和购买的;以前银行存折是什么样的我都没见过,现在,我家存折上有约60万元;以前村里小伙找对象比登天梯还难,现在我儿子从外地把女友领回家了……”

  如今,巴拉村不但家家都建起了藏式石头房,而且一直隐匿“世外”的巴拉村“世外桃源”生活已成历史,每个村民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汽车开到家门口、老人反复开关电灯、中青年不停地给亲朋好友拨打电话、青少年在网上冲浪……“现在去哪里都不再遥远,坐车约1小时就能到达香格里拉城区。”该村在景区从事导游工作的藏族小伙格桑兴奋地说,“我现在有两部手机,随时都可以上网、聊QQ、玩微信、刷微博,每天都能知道天下发生的事,学到不少东西,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