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看潼关传世八景 今盼潼关凤凰涅槃

2016-05-23

  潼关老县城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环境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014年,位于潼关古城遗址上的秦东镇,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示范镇。在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中拆毁的名城潼关已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凤凰涅槃,百废待兴。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潼关将以此为契机,借助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关隘文化、黄河文化、黄金文化和雄奇禀赋的自然景观、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实现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

  1 蒙尘宝玉 烽火名关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韩愈

  《水经注》有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地处陕西东端,南依秦岭,北临黄河,东连函谷关,西接长安,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这个由山川自然组成的军事要塞,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威名雄甲天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慨叹:“人间路止潼关险。”《山海关志》有语云:“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春秋传》也有:“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之说。回溯历史的长河,就不难看到昔日潼关的雄伟赫赫、气象万千。

  物换星移,纵横捭阖。时光逆转至商朝末年,殷纣无道,横征暴敛,兵火四起,民不聊生。西岐以有道伐无道,击败太师闻仲,商兵丢盔弃甲,逃到潼关一带的时候粮草断绝,疲惫不堪。闻仲慌不择路,爬上绝龙岭,西岐放火烧林,导致闻太师命丧于此。此后,商朝更无良将,一举为周所灭。

  再至秦时,潼关十二连城的烽火正起,旌旗猎猎,将士们枕戈待旦,捍卫山河。时至如今,这里的村庄名称多含屯、营、堡、寨这类字眼,就连常说的“狼烟四起”到了潼关人嘴里亦成了“五起狼烟”,此般豪迈、血性,看来早已从古代开始就流淌在潼关人的血液中了。

  东汉末年,白袍小将西凉马超大战许褚,力退曹军。一代枭雄曹操惊惧长叹,马超不减吕布之勇!真可谓“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客髭髯应丧胆,马超声加盖天高。”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盛唐时期由西北人民编写的《哥舒歌》,曾流传极广,此中可见哥舒翰的骁勇、功绩。同时期的诗仙、诗圣也对其钦仰不已,李白曾有诗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杜甫更是专门题诗一首赠与哥舒翰,诗曰:“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姓在,略地两隅空。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

  昔日的潼关,声名远播,豪杰辈出,有“四知先生”杨震之风泽被后代;有元人张养浩不屑腐败辞官归家,屡召不赴;有蒋纬国跪桌誓保潼关……今日之潼关,历经沧桑,依旧气魄不凡,如同一枚蒙尘宝玉,只待后起之秀,渐渐挖掘,再现黄河、黄金、黄土地,古关、古渡、古战场的辉煌。

  2 沉浮过境 海阔蓝图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

  千百年来,黄河滔天的巨浪未曾撼动这巍峨雄关。烽火连天的战争亦没能攻破这坚固城防。没有想到的是,这“天下第一关”却消逝于和平年代。

  据《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记载:“古潼关城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基本保留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拆掉潼关城楼,现在还留有土垣,关左有新建的黄河铁桥。”古潼关的废弃与毁灭,是当初所谓的“苏联专家”不听劝阻,坚持修建三门峡水库而直接造成的。1959年开始,潼关人开始迁移至宁夏、白水,千年古城一夜之间化为虚无。这里的人,含着泪、忍着悲、一块砖、一根椽的把古城拆了,砖散、椽沉,老城里的人心在滴血。

  老人们回忆说,此前的潼关和西安一样热闹。这里山川如画,四时异象,奔波于长安道上的文人墨客,路经潼关莫不兴叹吟咏。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关城内外,还建有30多处庵堂寺庙以及木石牌坊。特别在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牌坊、楼阁多不胜举。这些古建筑物,无不雕梁画栋,飞檐叠嶂,构筑精美。潼关城内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行人摩肩接踵,曾是晋陕豫三省边界最繁华的地方。传世的“八景”更是令人谈之动容,远眺“雄关虎踞”、俯视“禁沟龙湫”、南望“秦岭云屏”、北看“中条雪案”、晨观“风陵晓渡”、踏青“黄河春涨”、早听“道观神钟”、夕视“谯楼晚照”。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潼关作为经济区的东起点,凭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获得了涅槃重生的难得机会。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再现潼关八景,再展天下第一关的豪迈。“十二五”期间,潼关县从资源转型破题,争取并实施国家资源转型扶持县和小秦岭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构建了“一城三园一街”和“十里画廊·漫游潼关”的旅游体系,扶持软籽石榴和油用牡丹两大特色农业,奠定了转型发展基础;实施“双美”工程和村级合并,提升了县城品位与服务功能。“十三五”时期,潼关将“生态立县”作为指导性原则,一切规划部署将依托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路网、生态文化五大建设载体,努力将潼关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把“旅游兴县”上升至全县未来发展战略,以山、水、关、城、金五大旅游元素,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举全县之力将潼关建设成中国文化旅游名县。以“黄金强县”作为经济支柱,在促进黄金经济结构内部转型升级和形成完整的黄金经济体系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建设全国黄金经济强县。

  “明知征途有艰难,越是艰辛越向前。”黄河、渭河、洛河在这里合流,华山、中条山、黄土高原在这里汇聚。岁月更迭、沉浮过境,如今的潼关,依旧保持着古往今来黄河的姿态,怒吼着冲出那颓壁残垣,以90度大拐弯的雄姿,蓦然前进,奔流到海阔的蓝图中。

  3 抢抓机遇 秦东先行

  2016年全镇工作将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条主线”,落实“三大措施”,抓好“两个创新”。——秦东镇党委书记陈永笛

  秦东镇地处潼关县城北10公里,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同蒲铁路、郑西高铁穿境而过,黄河铁路大桥、公路大桥飞架南北,区位优势明显。2013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镇之后,2014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两年多来,秦东全镇上下一心,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加快发展,秦东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潼关县是陕西东大门,而秦东镇是陕西东大门的门楼。秦东镇镇区位于潼关古城遗址之上,在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迫使潼关县城南迁吴村塬之前,史书、卫志等有关潼关的记载,其实至多是对秦东镇的记载。换句话说,现在的秦东镇承载了古潼关一千多年的历史。秦东镇等于古潼关。

  秦东人盼水怕水,盼台塬上水多,怕三河里水大,所以不是传统农业的优势作业区。加之地形狭长,残垣沟壑居多,也不是发展工业的优势区域。不过,秦东镇辖区内旅游资源却独特丰厚,既有大气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也有辽远壮阔的自然景观资源,可以说是有关、有城、有历史,有河、有山、有湿地。这些资源禀赋对秦东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直以来,秦东镇坚持“旅游带动三产,产城同步发展”的思路,依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形象”的顺序,遵照陕西省“模块化”建设的要求,将重点示范镇建设分为A、B、C三大模块和沿渭景观带。

  A模块为滨河小镇区。主要建设内容是:滨河公园、居民住宅楼、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目前,部分居民楼已主体完工,滨河公园项目已完成全部土方工程,滨河小镇完成湿地丰育2万余亩。B模块为古城回复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有:拆迁改造住宅,建成明清风格四合院;恢复建设古潼关城六个城门城楼,南水关、北水关两个水关城楼及52条街巷等。目前,北水关项目主体即将完成,部分住宅已完成立面改造。C模块为东山景区,其中重点项目山河一览楼、女娲祠、钟楼、十二生肖广场项目已全面竣工,其他项目也在全盘跟进,计划今年年底就可以正式开放。

  秦东镇党委书记陈永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全镇工作将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条主线”,落实“三大措施”,抓好“两个创新”。“一个目标”是:绿色生态大镇,文化旅游名镇,关河风情古镇。“两条主线”一是举全镇之力发展旅游产业;二是举全镇之力完成精准脱贫任务。“三大措施”是:突出党建引领全面工作地位;树立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落实一线工作发展。“两个创新”是:成立镇巡视工作组;成立镇纪委东西片工作组。一点一滴,扎实推进工作,将秦东镇建设成为潼关核心旅游的标杆。

  4 红色引领,绿色秦东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驱车行驶在秦东镇洁净平坦的乡道上,目光不由得会被两侧茂密的植被、整齐的村舍、在田间悠闲而过的牛羊所吸引。这里处处展现着一片新农村的风貌,就连结伴闲聊的乡里乡亲,也无不焕发出一种喜悦的容光。

  近年来,秦东镇以创建“红色引领,绿色秦东”党建品牌为龙头,夯实基础党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开展星级站点建设为重点,结合村级综合改革,完成了远程教育的资源整合工作,先后完成了各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镇村干部坐班制,使各村的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决策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矛盾调解中心。

  在扶贫攻坚战中,秦东镇主要着力与旅游扶贫,全面做到精准脱贫惠民生。发展旅游餐饮,在做好黄河鲶鱼汤、肉夹馍、烩饼等特色美食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民宿”等旅游产业,做强做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养殖,不断扩大软籽石榴、油料牡丹的栽植规模。以“安大”养殖场为依托,支持群众发展生猪、羊等规模养殖。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文化产品,成立农民合作社,加强统一管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为群众生产、加工、销售特色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方便服务。通过规范景区商户经营,开展乘车观黄、渭河景观和古城“一日游”等活动发展旅游服务,创新旅游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在优化全镇环境方面,秦东镇以“双美创建”为重点,首先加强了对保洁员队伍的日常监管与考核,完善了镇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大了北赤路沿线、潼港路沿线和农村巷道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到了日清扫,定期拉运;扎实紧抓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共修建高标准垃圾收集屋12个、垃圾池34个。并在全镇开展了环境卫生“百日整顿”活动,集中对全镇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实现了环境卫生的“畅、亮、洁”。同时积极实施“十里画廊、漫游潼关”旅游项目的苔塬绿化工程,完成了东大门绿化工程等。

  除此之外,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秦东镇还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第二届道德模范推荐评选等活动。并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修复建设、土地平整等项目。着力解决了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村级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农业机井等水利设施配套难等众多问题。

  如今的秦东镇,仍保有汉时修筑的城墙,明清打下的地基,民国建造的桥梁、隧道……古潼关城饱经磨难,而这些得以幸存的古老建筑却依旧固若金汤,不禁令人对先贤们的智慧与品格蓦然起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纵观秦东镇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大到全镇的整体布局、建设改造,小到乡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值得称道。后生可畏,今时今日,涅槃重生后的潼关古城,同样不乏有识之士来助阵、来建设,指点江山、砥柱中流、继往开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秦岭沧沧,渭水泱泱,风气秦东,山高水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