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述评:怀念杨绛让人相信诗和远方就在身边

2016-0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图为钱钟书(左)、杨绛(右)夫妇看望著名女作家冰心。(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陈钢 摄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当杨绛去世的消息以刷屏之势攻占中国网友的朋友圈之际,这位105岁老人的离去,就不仅仅是一条新闻这么简单了。

  “杨绛百岁感言”、“杨绛对人生的十个感悟”、“杨绛养生之道”……据称是她手书的《百岁感言》现在已经证伪,其中的“十个人生感悟”更像是从散文集中东拼西凑而来,并不能代表老人所思所想,至于杨绛养生之道恐怕更是贻笑大方。

  然而,以低调著称的杨绛先生的去世为何几乎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民众为何如此关注一位文化名人的去世?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杨绛才是最恰切的?

  钱钟书和杨绛相濡以沫的爱情固然令人羡慕,两人甘苦与共、自得其乐的心境更是难遇难求。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二人被下放干校,钱当邮差杨种菜,劳作艰辛自不必言。每每让杨绛打扫厕所,她就把厕所擦得极干净,没事时坐在马桶上看书。就在这期间,钱钟书完成了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杨绛完成了西班牙著作《堂吉诃德》的中文翻译,后者至今仍被认为是译介得最好的版本。

  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到的“我们家”,自从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就再也没离开过。据报道,这个家是周围几百户中唯一一个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子里能看到一片蓝天”。2014年,回绝出版社举办《杨绛文集》研讨会的建议时,杨绛说,“没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简朴至极、低调至极。

  2011年,杨绛又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人民币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对钱财名利,可谓看淡至极。

  钱杨二人苦来不必尽尝、甘来不曾忘形,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风骨,正是当下社会极度缺乏的。人们在怀念文化老人的同时,隐隐地在这份怀念上还有一份精神寄托,虽高山仰止,却又心向往之。

  杨绛的去世,被评论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带走了那个文学大师辈出的时代。因此,民众对杨绛的怀念,也有一种担心隐然其中,文化老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否能被当代人尤其当代知识分子继承和发扬;我们这个时代,又该如何出大师?

  老人生前希望能安静地离开。所以,当我们怀念杨绛,请放下手机或电脑,请停止在朋友圈的转发或点赞,就像有网友说的,读书才是对杨绛最好的纪念。套用一句矫情的流行语,文化老人们的人生旅程,让人相信,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完)

分享到:
责任编辑: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