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昔日“官钱局” 铁局巷见证贵阳百年风雨

2016-06-01

 

  整齐的低矮房。

  如今的铁局巷与其说是一条巷子,不如说是高楼大厦之间的夹缝。而这条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便捷通道”,在清道光年间贵阳城垣图上,早就被清晰标明。不仅曾经的“官钱局”货币管理机构所在地就设在此处,这里还出了一位清末大臣陈夔龙,在近代更经历了曾经“二四轰炸”,见证了贵阳老城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巷子现在是连接两条主干道的捷径。

  缝隙中的“便捷通道”

  一头直达中华中路,一头是热闹的富水北路。从严格意义上说,铁局巷已不是一条巷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连接两条主干道的便捷通道。

  在靠富水南路和省府路交接的位置,一栋当街大厦的侧边打开一个小缺口,一块蓝色路牌贴在围墙上,写着“铁局巷”。从一段绿色藤蔓覆盖的围墙走入铁局巷深处,整齐排列的一排低矮房子,铁门内摆放着各种小商品。

  “铁局巷9号”的外墙是红色砖墙,盖着简陋的石棉瓦,狭小的窗户和锁着大锁的铁门,看上去不像是居住房屋。“现在只是放东西的地点。”一位中年妇女从矮房中取走一箱饮料,麻利地锁好房门,“都没得人住了。”

  铁局巷很窄,最窄位置大约两米宽,地面上是小块石板拼凑而成。在靠中华路一边,是几家餐饮店,穿着附近商场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这里聚餐。抬头,是高耸的大厦,缝隙中的铁局巷像被包围。

  从餐饮店边上的台阶往下走,是附近商场的停车场进口,全长不过百米的“铁局巷”,空间范围已到终点。

 

  道光年间的老巷

  虽然两边巷口都醒目地标明“铁局巷”,巷内的低矮小库房也都标明门牌号,但在现代电子地图上,“铁局巷”却没有踪影。

  记者通过苹果手机自带的地图功能查找“铁局巷”。但把地图不断放大局部,也找不到铁局巷具体位置;而在真实实体高还原的高德地图上,附近的美发造型店、便利店都清晰定位,各处建筑物立体还原后,也未见“铁局巷”踪影。

  现代地图上找不到的“铁局巷”,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贵阳城垣图上却被清晰标明。从北门(今喷水池)往南,被“一品坊”所在的大道切分的两边,右边从北到南,分别是“东狱庙”、“王家巷(今勇烈路)”,然后是“铁局巷”,与“铁局巷”相对的是布政司和贡院,而“铁局巷”附近则是巡抚署(今省府路石板街,本报曾报道)和贵山书院(今贵山苑,详见本报报道),在“铁局巷”的东南方向,“竹筒巷”和“洙泗巷”也有一席之地。

  曾经的“官钱局”

  在将近两百年前的城垣图上,“铁局巷”就被清晰标明,也就是说这一地名已经沿用了至少两百年。那么地名来源何处呢?

  已经80多岁的周诗若老人,一直在研究贵阳地名故事并撰写多篇相关文章发表。据他介绍,铁局巷的地名来源于曾经设置在此处的一个政府机构“官钱局”。由于原来的官钱都是金属铸成,如铜元,“金属铸钱,故名铁局巷。”

  在如今的“官钱局”相关词条介绍,官钱局是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指清代设立在各地的铸钱机构,那时候一地流通的金属货币都需有“官钱局”的字样。

  也就是说,在清朝末期,小小的铁局巷,主管着整个贵州的金融风云。

巷子地面是石板拼成。

  清末大臣陈夔龙

  除了地名来源,关于“铁局巷”还不得不提这里走出的清末官居要职的陈夔龙。

  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赵以炯获得殿试第一名的同时,还有几位贵州老乡也在这一场科举考试中扬眉吐气。其中就有在铁局巷出生的陈夔龙。

  1857年,就在铁局巷官钱局附近,陈夔龙出生。在经过八岁丧父,贫寒中艰难求学后,他先后在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之后官运亨通,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历官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后于1912年告假隐居,1948年逝世,在杭州三台山如今还有修复过的陈夔龙墓。

  陈夔龙在任职期间,其政治主张历史功过目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但对各类历史文物和地方文化的重视却有明文记载。在如今能够查到的历史资料中,他捐“廉银”一万两,倡修北京正阳门城楼,任江苏巡抚时重修姑苏(即苏州)城外寒山寺,在贵阳扫墓时曾捐4000两给唐尔镛(贵阳三大家族“唐家”后裔,家族故事本报曾报道)和华之鸿(三大家族“华家”)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陈夔龙在上海刊印杨龙友(贵州人,本报曾报道)的《山水移》,又刻《洵美堂诗集》,重印郑珍(贵州人,和莫友芝同为“西南巨儒”)的《巢经巢诗集》。

  人物已经远去,地名却依然在。在2005年,陈夔龙后裔陈南萍到贵阳寻根时,特意到铁局巷走一趟。“离甲秀楼不远的中华路上,有一条宽不过4米,长约100米的小巷。这条不起眼的‘铁局巷’,是祖父陈夔龙于1857年的出生地。”陈南萍在《贵阳寻根并追记祖父陈夔龙》中写道,“我在铁局巷里漫步,仿佛听到先祖陈夔龙和他的两个哥哥陈夔麟、陈夔麒三兄弟的朗朗诵读声,伴着母亲姜夫人轧轧织布机杼声。”

巷子地面是石板拼成。

  “二四轰炸”夷为平地

  在两百年的风雨中,铁局巷内有官钱局背后的金融故事,有陈夔龙官宦经历背后的历史风雨,而对于铁局巷实体来说,经历的最大的“创伤”不得不说二四轰炸。

  1939年2月4日,贵阳人正在忙着置办年货过新年,日军18架轰炸机经广西大溶口向西北、过八寨向贵阳方向飞来,约中午12时飞临贵阳上空,投下炸弹129枚,不少贵阳人在这次轰炸中失去生命,家破人亡。轰炸范围,东至护国路与中山东路交会口,南至中华南路阿麻照相馆一带,西至中山西路先知巷口,北至光明路即省府路,而就在这一范围内的铁局巷几乎被夷为平地。(“二四轰炸”本报记忆版曾作报道)

  “那一片是最惨的,全部都是废墟。”亲历过轰炸的周诗若回忆说,“铁局巷被炸得很惨。”为了让更多贵阳人记住这一轰炸,周诗若老人还和其他经历过轰炸的老人们一起联名,希望在如今的大十字广场树碑铭记。

  经历过轰炸的铁局巷,如今已变成夹缝中的小过道。官钱局和陈夔龙的印记,已经难以从空间上剩下的实体来记忆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