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老而美丽的客家小山寨——丁屋岭

2016-06-21

 

  古老而美丽的客家小山寨——丁屋岭

  在福建长汀古城镇丁黄村海拔近700米的高山之上,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客家小山寨——丁屋岭。黑瓦红墙,古巷悠悠,整个村落背风向阳,面山开阔。蜿蜒的深巷,走动着多姿多彩的客家后裔;清一色的黑灰小瓦,掩盖着千年不变的山寨习俗。它是中国成千上万古村落的缩影之一,有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特色村貌

  丁屋岭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客家山寨,坐落于海拔近700米的高山之上,距长汀县城24公里。镰刀般长条的山坳里,黑瓦红墙,古巷悠悠,整个村落背风向阳,面山开阔。一溜山泉自村间而过,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山寨里的一切。

  这个村落,除了小部分土墙之外,几乎都是木板房,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要什么都难,几根建房的木料倒是信手可取,凭借着能工巧匠们的刨凿削锯,依山而建的山寨式吊脚建筑,就鳞次栉比地铺在了山坳里、石壁上。木制雕花窗棂,厚实的大门户枢,扎实的横条瓦角,挑檐滴水穿榫而来。木板是建筑的主题,环顾四周比比皆是,村中的深巷两旁,豆腐店、理发店、磨坊碓寮、药铺油坊、砻谷车米坊样样齐全,给早年这个封闭式的山寨赋予自给自足的条件。

  灰绿色变质石英细砂岩和粉砂岩夹千枚岩及硅质岩,构成了村落的坚实基础。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山坳,片石层层叠叠。人们建房造屋都在周边采石雕琢,巨大的石块作房屋基础,由于岩层的特质所致,这种岩石开采容易,不用花多少力气就能开片,所以,整个村落的屋基、巷道、斜坡、台阶,甚至是茅厕猪栏都用片石来砌,灰绿色的片石处处可见。

  魅力人文

  该村丁氏祖祠里的一副对联,字里行间依稀讲述着丁氏祖宗在丁屋岭开基繁衍的艰辛故事:“思吾祖播徙维艰历吴邦迁闽地水远山高堂构式开陈上;愿吾曹缵承勿替感刻木兆梦松臣忠子孝箕裘聿绍济阳。”

  丁姓之“郡望”原为陈留郡,晋惠帝时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故地在今河南兰考一带,因此说“式开陈上”“聿绍济阳”。式、聿一般在句中起顺承作用,式还有规格、样式之义;绍义接续、传承。“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堂构”即“堂堂基业”。“梦松应兆,刻木事亲;留仙女塔,人名宦祠”都用于丁姓人家的传统对联。“梦松应兆”是说三国时吴国人丁固,字子贱。初官尚书,曾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来,果然官至司徒(司徒为“三公”之一),是为“兆梦松”。“刻木事亲”是说东汉丁兰。丁兰少年母逝,用木头雕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用手杖击像头。丁兰怒打张叔,被捕。传说告别木像时,木像为他落泪,故曰“感刻木”。“留仙女塔,人名宦祠”说的也是丁姓人典故,不表。

  丁氏的祖先也和天下客家人一样,自北向南迁至此。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初始于闽赣交界的韩屋畲,后迁朱子岽、元坑村至南埜。丁氏六世祖丁四郎公定居南埜后,他家的耕牛经常走失,后来发现,他的牛常在现在叫丁屋岭的山坳里的一个烂泥湖里过夜,他认为此事非常蹊跷,就请当地地理先生来看,先生认为,此地适宜居住,可发。于是,他便在此开基,丁姓人逐渐从明朝繁衍至今,取名丁屋岭。丁氏在此开基后,大量种植油茶,以优质的茶籽油到县城换取大米等生活资料和各种生产资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丁氏十八世在清道光辛丑年有一青年叫丁殿珀,由于日日练武,考上武进士。村里至今遗留一个巨大的练武石和一对石龙旗残件。除此之外,还有数块古代牌匾,目前遗留一块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西巡抚表彰丁文藻、丁肇基的牌匾“泮壁联辉”。其它均在“文革”期间损毁。

  丁屋岭不仅在古代人才辈出,近代还出了一位革命志士丁仰皋,他1919年参与了汀州光复事件。在武昌起义和福州光复的影响下,汀郡中学堂教员同盟会员刘家驹秘密组织丁仰皋、邓济民等密商举事。丁仰皋在家乡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多次在丁屋岭秘密召开思想动员会,参与发动汀州独立运动。

  1929年红军入闽时,朱德带领队伍从长汀县城进入四都时曾驻扎在丁屋岭,当时因为军粮不足,向一位村民借谷300斤,村民将借条藏匿于房梁上,直至解放后翻修房屋时才被发现,政府如数给村民谷子。同年,毛泽东也带领一支队伍从另一路进入四都,当夜住宿福兴寺,并在那里召开紧急会议。此后,丁屋岭有74位村民参加红军,分三批离开家乡,战争期间多数牺牲,仅丁荣选幸免于难,解放后担任武汉空军副司令。

  古村遗迹

  丁屋岭村口有一个奇特的石头酷似蟾蜍,当地人称其为“蛤蟆石”,其头朝丁屋岭,嘴巴微微张开,传说中它会吃掉丁屋岭的蚊虫,所以丁屋岭常年不见蚊子。但“蛤蟆”尾部方向的几个村子却很多蚊子,那里的村民认为是石蛤蟆把丁屋岭的蚊子赶来的,一气之下将“蛤蟆”的嘴巴敲坏了一角。为了挽回损失,丁屋岭的村民在“蛤蟆”石前建了小庙,年年供奉蛤蟆石。

  在丁屋岭的村中间有一口保存完好的老古井,它建于乾隆年间,现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大块花岗岩石凿成的圆形井沿,早被村民打水的绳索拉出许多缺口,只好用铁箍箍住。井沿边有一个石建微型小庙,里面供着“井神”牌位,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来烧香点烛敬井神。井旁立有一块石碑禁令,属村规民约,禁止村民在此浆洗衣物。

  丁屋岭村口有一座寨门,寨门由当地的石板砌成,显得古老端庄;村中央有一座敞开式的老祠堂,建于明朝,是开基时所建。

  丁屋岭以前是一个比较闭塞的村落,由于记者和古建筑学者们的造访,经各类媒体不断披露该村的村貌和建筑特色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对该村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大规模维修和开发,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它基本恢复原貌。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