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带你寻觅成都 内环的老式茶馆和街巷生活

2016-07-01

  

    年轮坐标:内环

  对应年代:前工业时代

  生活特色:街巷生活

  穿城九里三,围城四十八。这是老成都人对这个城市面积的形象描述,从东门走到西门,只有不到五公里,而围绕着城墙走一圈,也才二十四公里而已。成都城市的扩大,只是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如果要说到老成都的故事,则基本都发生在如今的内环之中。

  内环里有成都时间跨度最长的故事,一位儿时住在骡马市的老人给大周末写信回忆儿时的情景,“晚上的路灯还是点清油灯,这点清油居然也成为打主意的对象,穷人想趁夜晚无人把清油收归己有,警察则为要半夜多次起来巡视而头疼。但到天亮,夜晚的紧张局面则烟消云散,街道恢复了闲适”。

  今天,我们想要感受老成都,最好的办法还是走进内环,去那些老街、老城墙,虽然看起来模样和一百年前已经不同,但不经意间,你还是能分辨出内环和成都其他环路生活的细微区别。

  皇城

  成都皇城,位于成都市中心,旧称蜀王府,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媲美。整幢建筑坐北朝南,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

  城墙

  成都城墙建于明代初年,在宋、元成都城基础上筑成,它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清康熙、雍正年间加以修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

  岁月沧桑,而今成都市遗存的古城墙只有北较场、中同仁路、成都制约厂一厂、西较场、滨江东路北侧等处了,总长度不足千米。其中,尤以北较场的古城墙保护较完好,长度最长,规模最大。

  少城

  少城,又称满城,位于成都城区西部,是清朝时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满城,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

  少城周长22500多米,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有一个较场。少城大致范围是:北起小北街,南达将军街,东至老东城根街、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线。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从空中俯瞰,整个少城布局如同一只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一条长顺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脚。少城最多有八旗兵2万多人,加上家属有3、4万之众,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规模。

  从理论上说,少城四面环水,东有御河(西),西有西郊河,南有金河,在少城北门,古有水流经现在的“西城角”、“王家塘”、“青龙街”、“玉带桥”经“卧龙桥”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在水东门汇入府河。所谓“西御河”,乃是明代“皇城”的西御河,而西郊河,则是古“郫江”北支流与府河支流在“通锦桥”下游(今成都警备司令部北墙外)汇合向南的结果;金河,则是古“郫江”南支流经“石人坝”、“铁门槛”,至今天十二桥,与北来的西郊河汇合,由古“水西门”城门洞下,经方池街、人民公园、西御街、东御街,过青石桥,汇入府南河。

  长顺街两侧的小巷子…………

  满城的安静

  今天在长顺街两侧的多条小街巷,是清代满人的胡同,这片区域被称为少城。现在,这里最有名的街巷是宽窄巷子,站在金河宾馆的路口,这里人来车往,就算深夜12点,仍是人声鼎沸。要想暂时告别时代轰隆隆前行的声音,需要走多远?答案是:200米。

  从少城路的公交站往前,第一个路口拐进去就是将军街,辛亥风云人物夏之时曾和妻子董竹君在这里居住。只往里走约200米,就觉得世界安静下来了,没有了步履匆匆的行人,也没有急驰而过的汽车,街道上银杏长势正好,路边的铺面三三两两开着,街面上人不多,而且没什么站着、走着的人,基本都是坐着打牌或者聊天。

  这一刻的感觉和李劼人描写的一百年前成都满城的情形非常相似:那时的成都,满城里最清净,最凉爽。到处都是树木,有参天的大树,有一丛一丛密得看不透的灌木,左右前后,全是一片绿。绿阴当中,长伸着一条很宽的土道,两畔全是矮矮的黄土墙,墙内全是花树,掩映着矮矮几间屋;并且陂塘很多,而塘里多种有荷花。人真少,走完一条胡同,未见得就能遇见一个人。而遇见的人,男的哩,多半提着鸟笼,捞着钓竿,女的哩,则竖着腰肢,慢慢地走着。

  所以,行走在少城,常常感觉是在跨越时空:一会儿穿出街巷来到大街,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热闹把人拉回现实,但埋头冲进街巷深处,又觉得和这个热闹的世界还保持着不小的距离。如今,这里虽然难以寻找到荷塘,两侧的房屋显然要比以往高,路上停的车子也越来越多,但和一条街之外的热闹强烈对比下,不难感觉到这里的静谧。

  从将军街走出,又拐进斌升街、多子巷、桂花巷、长发街,越往街巷中间走,就越安静。不过这安静也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鸟声、蝉鸣声,风一吹来树叶相撞的声音,还有流水声,草虫声,都闹成一片,不过这些声音传到耳里,都不讨厌。

  东大街春熙路…………………

  老成都的夜生活

  以前老成都的生活,也并非只有“安静”两个字。城里有很多大会馆,每个会馆里,光戏台就有三四处,像江南会馆一年就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戏,一天总有两三个戏台在唱戏。有钱人家的女人,每天慢悠悠起床,梳头打扮,然后打打牌,或者到各会馆的女看台去看戏。穷人也有穷人的乐。成都人容易满足,城里景象好的时候,“连讨口子都是快活的,七个钱两个锅盔,一个钱一大片卤牛肉,一天哪里不讨上二十个钱?那就可以吃荤了”。

  内环的生活,和一百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夜生活了。成都在辛亥革命以前,一般人的作息主要以总督衙门外的炮声为准,黎明时一炮,叫醒炮,醒炮之前,没有急事是不准在街上行走的。那时各街都有栅门,三更以后,栅门上锁,钥匙在更夫手中,要在街上行走,也很困难。所以成都以前是没有夜生活的,一直到抗战时期都是如此,当时许多名人到成都生活,发现这里无论是书场,还是戏园、电影院,在晚上八点半以后不久,就收拾了。所以八点半是成都人最牢记不能忘掉的时候,这个时候打更的小铜锣也敲起来了,声音一响,做夜生意的店铺便关了,摆地摊的便收捡了,茶馆、酒馆也准备打烊,人力车则在抓紧最后赚钱的时间。

  没有夜生活,并不意味着没有可玩可耍的。每天下午5点起,几乎是成都人定例的逛街、找乐和钻茶馆会朋友的时间。那时,内城的几条中心街道,像春熙路,总府街,东大街,便成为人流交汇的地方。这其中,最热闹的算是东大街,当时也是成都最富的街道,凡是大绸铺店、大首饰铺、大皮货铺,以及各字号、贩卖苏广杂货的商人全都在东大街。这里是成都唯一的夜市,一入夜,这里就摆摊设点,一直到打更为止,据说是北宋时就有的习俗。

  有的老成都生活与现在也能衔接得上,最明显的可能就是好莱坞大片了。过去成都的电影院,好莱坞大片是空运过来的,开始从香港运过来,后来由滇缅方面过来。抗战时期,成都的好莱坞电影比重庆、昆明、桂林还要先放映,抗战胜利后,有人回到上海,发现上海电影院放的电影,都是成都已经放过的。为了让不懂英语的观众了解剧情,当时电影院会在银幕一侧放映幻灯字幕,有时这个字幕是演员的对白,有时则是情节提示。而且,这个字幕还常常用成都方言来表述,比如有一部片子,男主角邀请女主角来相会,结果男主角到了而女主角失约,一侧的字幕就打出四个字“她放黄了”。这些带方言的字幕总能引起观众哄笑,这应该算是影片之外的乐趣了。

  自1924年成都有了第一家电影院后的几十年里,成都人的观影区域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大街、春熙路附近,像最早的新明电影院就在春熙路锦华馆内,紧挨着它的是蜀一大戏院和智育电影院。蜀一大戏院后来改为工人电影院,1959年因为地基下沉沦为危房被拆掉,后来,原址修建了现在的四川省图书馆。而智育电影院则在总府路上,正好是今天王府井商场的位置,所以,虽然智育电影院不存在了,但现在到这个地方,你还是可以去看电影。

  焦家巷…………………………

  泡茶馆

  以往成都的生活,喝茶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在长发街遇到一位叫刘书明的老人,他正准备往焦家巷走,去那里喝茶。他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了,儿子在南三环买了房,但他不想搬过去,“这里的街坊都认识,走一路就是一路的熟人,哪里都有话摆。搬到城外,谁也不认识谁,大家都把脸马起,不习惯。”

  在老成都,每条街至少都应该有一家茶馆,再小的茶馆也要摆20来张桌子,大的茶馆就是40张以上了。

  茶馆在以前有三个功能,一是做买卖,有什么在茶馆里聊一聊,再看一看货,生意就成了。其二,就是评理的场所,清代的成都人,凡事喜欢分个曲直,争个面子,但又不喜欢打官司,那么就各约一帮朋友,坐到茶铺里来评理。大家吵一阵子,然后中间人出面敷衍两句,把理亏的一方说一阵,就算他理输了。但是输了也不用赔礼道歉,把双方几桌或者十几桌的茶钱给了就行了。如果遇到双方势均力敌,都不认输怎么办呢?这时候,中间人也不说话,让两边的人吵,吵到打起来也不管,打架的武器呢,一般是茶碗,然后是板凳,到打得见血的时候,就马上报官了,这时街差啊、总爷啊就跑过来。打输的一方,先赔茶铺损失,这时茶铺伙计就开始忙碌了,楼上的烂板凳、碗柜里的烂茶碗,赶紧偷偷拿出来。所以那时差不多的茶铺都欢迎有人来评理。到后来周善培在成都办警察局,要评理就请去警察局,茶铺这个收入就少了,所以,成都最早开办警察局的周善培很不受待见,大家都骂他周秃子。至于第三种,就是休息的地方,客人来了,请去喝茶,比在家自由,可以打光胴胴,可以抠脚趾头,还可以剃头、修脸。反正一杯茶也没时间限制,有事情要出门了,给老板说一声,留到,过一两个小时回来,这杯茶还是你的。

  如今焦家巷就还有这么一处老成都喜欢呆的茶馆。焦家巷的前半段是十多米宽、修得很好的街道,走200米的样子,巷子似乎断了,只剩一条两三米宽的巷道,两边都是高墙,还有青砖的老房子。再往前一点就是一处茶园,这处茶园依着一栋旧式三层楼高的民居,茶客可以在楼内打牌喝茶,也可以在楼下的街边小院子喝茶聊天。我去的时候,是正常工作日的下午,但这里依然坐满了人。在这里喝茶的,多是一些老成都人,如果聊得开心,还会给你来一段他们小时候的成都童谣。

  很多人就喜欢这种带着市井味的茶馆,简陋、随意又随便,配着老旧的居民楼,还能看到一堵民国年间的封火墙,墙面斑驳,墙角青苔,连花草都慵懒。我特意去观察过坐在老城老街的人们的表情,他们很少有眉头紧锁的,大多神情松弛,眼睛里都写着闲适。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