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老楼,一处私家院,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这里曾经炼过钢铁,办过学校;改革开放后,做过皮鞋厂,开过火锅店、茶馆,可以说,它见证了成都近现代城市生活的变迁。
解放路北一段15号,屹立着最后一栋老楼,这就是古老的薛公馆。
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座来了就不愿离开的城市还有着这样一座公馆,承载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薛公馆的前身,是一个陕西会馆,叫露泽寺。后来陕西会馆在民国初期被毁,1929年,刘存厚占领成都后,他的少将副官江冀州斥资4000大洋修建了薛公馆。江冀州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公馆建成不久,刘存厚与四川其他军阀为争夺成都开战,其后退守川北。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川北活动,江冀州搬回成都的薛公馆,和家人一直在这里居住。江去世之后,他的4个儿子觉得这里较偏远,用40担菜籽油的价格卖掉公馆,买主正是后来的薛家—财大气粗的“北门粪霸”(控制当时成都城北粪便资源的人)。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沉寂多年的薛公馆突然热闹起来,一家名为“红灯笼”的火锅店入驻薛公馆。但由于生意太红火,打扰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后被迫撤走,改为茶馆,茶馆名沿用了“红灯笼”。夏天在树阴下吹着凉风,喝着花茶,只要20元钱就能搓一下午麻将,那生活才正是惬意。可好生活似乎总是被一种无物给悄悄的嫉妒着,茶馆也在几年前闭馆了,美好的生活就在这到此结束。
直到2012年5月,薛公馆被初步筛选为“北改”片区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在紧锣密鼓的城市建设中,薛公馆的记忆将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