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探寻乾隆皇帝对万园之园圆明园的扩建

2016-09-06

  乾隆皇帝在1744年,从圆明园里选出一系列多彩多姿的景点命名为四十景的时候,曾经认为他的御园工程已经完成。但事实上,乾隆要建造更多园子的热情才刚刚开始,除了承德避暑山庄和扬州的瘦西湖之外,它大大扩充了圆明园,最后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小园林和独立的景观。虽然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但并没有因此而损害全园的整体性。一个景区与另一个景区重叠而重叠处又从一个景区渐变到另一个景区,因此产生出不断连续和结合的印象。很明显,当皇帝无法从无休止的园林建筑中克制他自己的话,就没有人制止他;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在位时,帝国仍然相当富裕,足以满足他对园林的追求。   

  圆明三园全景示意图                      长春园总平面图

  1749年长春园的兴建,标志着圆明园大扩充的开始,就在这一年,圆明园向东边开拓了大约6430亩的土地,建成后取名“长春园”,大概是因为乾隆童年时曾长期住在“长春仙馆”的缘故吧。

  这座巨大的别馆完全根据蓝图建造,成为园林历史上最包罗万象和最奢华的单一工程。乾隆说需要一个退位后的居所,因为他希望在八十五岁(也就是等级满六十年)的时候逊位。不过,长春园在1751年完工时,距乾隆皇帝退位的日子还有四十多年,从完工的那一年开始到乾隆退位,长春园就成为圆明园内及重要的部分。既然这座别具风格的园林是为了皇帝退位而建造的,所以整个设计是强调休闲。不同性质让人陶醉的建筑,具有以道家美学为主的迷人建筑外观,在圆明园原址内和少见,而在长春园内却非常普遍。  

  长春园大宫门

  如果说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那长春园的外貌就更配得上水景园这个名称了。它的设计以很大的活水空间为主,利用水的空间区分为许多不同形状的小岛和沙洲,彼此之间有多座桥梁和岸边互相连接。里面的建筑由水磨村东边一大片土地上的含经堂和淡怀堂开始。

  这里靠近圆明园的东门,即著名的“明春门”。为了让长春园看起来像一座帝王宫苑,堂皇的前门有五楹宽,还有一对麒麟竖立在汉白玉的台座上,很像圆明园原址的前门。长春园里的宫门前也都有两翼的官署。不过,这座堂皇的宫门很少使用,因为通过明春门就直接连接到圆明园里的东西两个区域,这对皇帝和他的侍从们来说,较为方便。现在,这座宫门被称为“长春门”。 

  南长河上长春桥

  从这座前门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九楹宽的淡怀堂及其双排侧殿,南长河就在正殿的后面。如果现在去长春门,看到的是新修复的宫门,而淡怀堂及其侧殿已无存,进门后稍向西拐,就来到南长河。跨越长河的是一座差不多有40米长的十三孔桥,石桥被命名为“长春桥”。

  过了桥,是一座位于中央的岛,也是长春园内最大的岛,上面建有很大的庭院建筑,可以比拟“九州清晏”的规模,几乎占整个长春园的一成面积庭院内的主建筑是南面的“含经堂”、中间的“淳化轩”和北面的“蕴真斋”。这个建筑群被绿山和花丛所包围,创造出一个安宁的环境,其中还有一个色彩鲜艳的牌楼,每一边都建了东、南和西三个方向的矮墙。 

  含经堂遗址今貌

  含经堂位于长春园的中心地带,是该园最大的建筑风景区。四周山水环抱,主体部分由南向北分别是“含经堂”、“淳化轩”和“蕴真斋”三组大型建筑。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

  含经堂一景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基本建成,乾隆帝每于灯节后率先莅此,并多次在这里接见民族首领,宴赏外国来宾。堂内藏有乾隆《钦定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画》各一套。含经堂前,东、西各有一座两层转角楼。西侧“梵香楼”是一座佛楼;东侧“霞翥(音柱)楼”是一座藏书楼。含经堂的正殿有宫门五间,宫门外阶下为广场,广场设有蒙古包五个,乾隆帝曾多次在这里宴赏外使和少数民族首领。含经堂是一座巨型的建筑,由大大小小480座复合的建筑所组成,包括了厨房、仓库、厢房和走廊,分明是皇帝在长春园里的寝宫。乾隆视为他休憩、阅读、诵经念佛、祈求安宁,以及繁忙一天后沉思的理想场所。 

  淳化轩遗址今貌

  含经堂后是淳化轩,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成。淳化轩前,东、西回廊的前檐槛窗镶嵌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石刻,原帖珍藏在淳化轩殿内。淳化轩是一座寝宫,殿内设有宝座、仙楼,东、西两侧为暖阁。淳化轩内收藏有大量古玩字画。后殿摆放西洋自鸣钟一座,每到整点,自鸣钟都会准时报时。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三世赠给乾隆皇帝的寿礼,在“正大光明殿”呈乾隆皇帝御览后,其中一件“地理运转全架”就摆放在淳化轩内。淳化轩西侧建有“三友轩”,“三友”取自松、竹、梅“岁寒三友”之意。淳化轩东侧为“乐奏钧天”戏台。此处原为“振芳轩”,清嘉庆十九年(1814)改建为戏台及扮戏房。戏台北为“神心妙达”看戏殿。戏台东有铺面房即买卖街。含经堂和蕴真斋由一座巨大的庭院分隔开来,乾隆在庭院内建造了独一无二的“淳化轩”来摆放最珍贵的碑刻,许多碑刻都放在连接这两座主建筑的长廊墙壁上展示。这些珍藏的碑刻,都是一流名家的手迹,很明显地是乾隆最喜欢临摹书法的对象,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十分有素养的书法家。

  淳化轩北为蕴真斋,殿内建有仙楼并设宝座。蕴真斋北山口外建敞厅三间,敞厅悬乾隆御笔“得胜概”匾。蕴真斋的前面则由一对汉白玉雕出的石狮子镇守着,并且在两侧各连接着一排厢房。1773年,乾隆中叶编纂的《四库全书荟要》两部中的一部,就藏存于此。《四库全书荟要》,是永垂不朽的《四库全书》的浓缩本,因此这座书斋亦被称为“味腴书屋”。这座雅致的小型藏书楼在1860年,跟圆明园内用来保存《四库全书》的文渊阁,一起灰飞烟灭了。 

  蕴真斋前遗存的抱鼓石(俗称门墩)

  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该处仍设坐更看守。慈禧太后等多次游至此地。本景原有乾隆御书的“绘月”、“摩芝”两座太湖盆景石,现存中山公园。原乾隆《重刻淳化阁帖》石帖版,1994年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时,从该景区西侧和池中清出四、五幅残件,现在圆明园展馆展出。2001年,含经堂遗址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全面考古发掘,后进行工程保护。 

  蕴真斋遗址今貌

  长春园既然是圆明园扩充的重要部分,其面积、空间和规模都很大。长春园内部设计构思,被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皇家宫苑,另一部分则为具有欧式风格的“西洋景区”。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们会逐一进行介绍。 

  含经堂前专设的蒙古包遗址,乾隆帝在这里接见少数民族首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