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盘点古人笔下的绿柳情:年年柳色最撩人

2017-04-12

  柳色,在初春的绿意中独领风骚。明代著名戏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笺•春时幽赏》中写柳:“堤上柳色,自正月上旬,柔弄鹅黄,二月,娇拖鸭绿,依依一望,色最撩人。若截雾横烟,隐约万树;欹风障雨,潇洒长堤。”从鹅黄到新绿,再到绿柳如浪,春三月,柳色月月不同,舞动了整个春天。所以古人说“春在柳色中”。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柳色来描绘春天。“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们写下了无数咏柳的诗句。其实,在古人心中和笔下,这柳,不只是送来春的喜色,绿柳也寄寓了更深沉的情怀。

  依依的惜别之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古人折柳赠别,是因为“柳”和“留”为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唐代长安城东郊的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折柳送别最早的渊源还是《诗经》中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柳条绵绵悠长,纤细如丝,表达了依依的眷恋和丝丝的牵挂之情。隋末无名氏《别诗》中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维在送朋友时,也吟诵出“客舍青青柳色新”诗句,抒发诗人对朋友深情的离别之意。李白《忆秦娥》中写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更是用柳色把这种离别之情写得无限伤感。

  刻骨的相思柔情

   

  在春深似海的日子,相爱的人因为不能在一起,繁华的春景最容易让人产生寂寞和伤心,人的感情似乎变得格外脆弱,春天的思念就特别的伤感。“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这是南宋词人吴文英《风入松》中的诗句。吴文英是宋代男人中的“情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与一位倾心女子相恋十年,正当娇媚之时这位红颜就香消玉殒,美好的恋情成为他一生的追忆,他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所以面对依依的垂柳,他感叹道: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他的一分相思。把恋人的思念和柔情展示得淋漓尽致。诗人陆游,在春天的沈园与昔日的恋人表妹唐婉相遇,写下了“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感叹,借浓荫碧绿的柳色表达了对爱妻无限的眷恋和刻骨铭心的思念!欧阳修的《长相思》:“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把春天的思念写得痛彻心扉。

  哀婉的美人春思

   

  古人常用柳来形容女性,柳条婀娜的神态很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审美情趣,因而常常用柳树的婀娜多姿来形容风情万种的美女。柳叶瘦长微翘,就像女性弯弯的眉毛。“风摆杨柳”则形容丰姿绰约的妇女走路的姿态。曹雪琴就用“弱柳扶风”形容黛玉的腰肢和体态。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而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则以柳叶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既然用柳来形容女性,许多诗人就以柳来形容美人的情思。如晏殊在《诉衷情》中写道:“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闺女子的妖娆风姿。柳如美人,美人似柳,柳芽茁长的春意,吹拂柳条的春风,以及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美人的情思。诗人温庭筠用“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来形容女子的春思与夜俱深。

  伤悲的惜春之情

   

  柳絮纷飞,预示着春将尽。眼看春天即将逝去,文人骚客、深闺女子都会有韶华易逝、青春难驻的感慨。于是人们又因柳絮飘飞产生容颜易老的伤感,便油然而生惜春和伤春之情。当朱淑贞看到“楼外垂杨千万缕”,“犹自风前飘柳絮”时,在《送春》一词中写道:“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的诗句,表达了她对青春美好年华一去不复返的哀伤不已的追恋。《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唐多令•柳絮》一词中写道:“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叹今生、谁舍谁收?”黛玉不但是借柳絮来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也是对她自己将要到来的悲惨结局的无可奈何的哀叹。

  此外,古人还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等诗句,借柳来表达魂牵梦绕乡愁。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诗,赋予柳堤上、柳荫下表达绵绵爱情的象征。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