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清朝的“兵”与“勇” 谁的战斗力更强

2017-04-28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们对于旧制度的了解,清朝也是最好的样板。尤其是近年来,清宫剧的“泛滥式”流行,让我们对那个离去不远的朝代有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了解。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有些人会按自己的想象,认为〝勇〞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实事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兵”和“勇”在清朝的军事序列中,是各有定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马兵、步兵亦称战兵。沿江、海设有水师。绿营兵籍,皆注于册,由兵部管理。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统称本标,分称总督标、巡抚标、提督标、总兵标。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火球、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武力镇压,故镇压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维护了国家统治。

  再说“勇”。清朝前期的〝勇〞即“乡勇”,也是清军序列中的一种,但〝勇〞与〝兵〞相比,就是后妈养的了。雍正,乾隆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

  只是到了清末,由于八旗兵的衰败,难以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勇”的地位才得以提长与加强。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营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继之,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及战事既毕,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称为防军。防军之外,又有练军。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任务与防军同。这样,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湘军制度之盛行,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从此,"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于将帅。这个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令清朝统治者难以想像的是,这些新军后来演化成北洋军阀的私人武装,也是剿灭清王朝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