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提起康熙总想到鳌拜 但你真的了解鳌拜吗

2017-04-28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学家阎崇年将之定位为千古一帝。

  阎崇年说:“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康熙大帝都可谓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当时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伟大的君主。”

  阎崇年还特别强调:“我自己觉得没有美化,而是如实地讲康熙,根据史实,有什么说什么。好的说,坏的也说。当然我觉得重要的,就会多说几句。我对他的总结是‘千年一帝’,我仔细算了,这最近一千年,还没有一个人超过他。谁能举出一个例子说,最近一千年有哪个皇帝超过他?那我就认输。”

  提起这位千古一帝的光辉事迹,人们总是先想到鳌拜。

  阎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对康熙的毕生功绩进行过汇总,其中就把智擒鳌拜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六下江南、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

  足见鳌拜是个颇富影响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记》把这个狠角色形象而具体化,把鳌拜的特点集中在一个“勇”字上。小说一开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声声说要上北京。众人问他,为什么要上北京?茅十八说,我老是听人说,那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还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气,要上北京跟他比划比划。接下来,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里,凡是与鳌拜有关者,都会透露鳌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挥韦小宝等人擒鳌拜,更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绘鳌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过,说到底,人们读过此书,也只知道鳌拜是一个武功盖世而又勇猛无比的高手,而对鳌拜做过的事、建过的功绩,一无所知。

  那么,鳌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过哪些神勇表现呢?又是凭什么坐上权臣的位置,对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胁的呢?本文着重谈一下这个。

  首先,鳌拜出身好,根正苗红,满洲镶黄旗人,叔父费英东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开国元勋,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

  凭借这个,鳌拜在人生起跑线上就抢先了别人好几个身位。

  至于鳌拜的军旅生涯,虽说曾赢得了《鹿鼎记》里说的“满洲第一勇士”的光辉称号,但你很难在具体的战斗过程中看得到鳌拜异常出彩的表现。但鳌拜又确确实实是战功赫赫,积军功成了一名朝廷要员,这其中的原因,就是鳌拜拥有老黄牛的精神,无役不与,无役不奋勇争先。翻阅史书查一下鳌拜的工作履历,你就不难发现,他在皇太极时代就跟随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参与举世瞩目的松锦会战。在这些战役中,鳌拜只是一个军中偏陴之将,无法左右、决定战局的走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怕死、流血流汗往前冲锋,拎着刀子砍敌人的脑袋。所以,这个时期的鳌拜,归根到底,只是个小人物,史书不可能留下什么记载。也许,他砍杀过的敌人数量是很多的,但那些敌人都是些默默无闻的小兵,终究乏善可陈。

  多尔衮时代,鳌拜沿袭了过去“无役不与”的参与精神,参与了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对阵李自成的大战,参与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至潼关、至西安、至湖北九宫山。也参与了肃亲王豪格南下进攻张献忠大西军的战斗。

  这个时期,清军连灭李自成、张献忠两大势力,功震一时。但是,鳌拜仍只是军中偏陴之将,无论杀敌再多,这些功劳都不能记在鳌拜名下——鳌拜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

  所以,把鳌拜定位为清初开国大功臣,言过其实。

  搞笑的是,有些专家,在讲康熙时,为了突出康熙的伟大,就不得不夸夸康熙的对手的强大,可是,康熙的对手之一鳌拜的强大在哪儿,又说不上来,那就只有生搬硬套了。比如著名专家纪老师,就说李自成是被鳌拜带兵迫死的,张献忠甚至是被鳌拜亲手斩杀的。可是,同样是这个纪老师,在讲多尔衮时,又说是豪格亲手射杀张献忠的。

  历史怎么可以改来改去的?

  其实,鳌拜后来能够坐上高位,主要是站队站对了位置。

  第一次站位,是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时,时为 “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非先帝(皇太极)之子不立。于是有了拥戴豪格,继而拥戴福临的经过。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继位的就是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即顺治帝。

  这次站位,虽然鳌拜在一开始吃过些苦头,却笑到了最后。

  摄政的多尔衮擅权自重、党同伐异,自然会打击曾与其的争位对手豪格及豪格的拥护者。鳌拜作为豪格的拥护者之一,分别顺治二年八月、顺治五年二月、顺治七年七月三次遭受到多尔衮要将之斩杀的处罚。其中顺治五年二月那次,鳌拜被多尔衮定的罪名为“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

  鳌拜吃的这些苦头,后来都成为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连本带利全部收回。

  比较一下当年曾和鳌拜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他们在多尔衮的残酷打击下,早已分化瓦解,转而投靠了多尔衮。而鳌拜却能保持一个赳赳武夫对待忠诚的基本做人原则,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不屈不挠,斗志勃勃,确称得上忠义之臣。

  多尔衮死后,顺治得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将鳌拜视为心腹重臣。

  顺治当政时期,鳌拜就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等等。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病危,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

  鉴于多尔衮专权的不良教训,顺治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但是,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年老多病,对很多事情都是有心无力,最终是素餐尸位,成了个摆设。四辅臣中名列第二的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的人,只不过在多尔衮死后靠告发多尔衮生前种种不法行为而得顺治重用,人望很低,顺治一死,其在朝廷很难说得上什么话。列名第三的遏必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附和鳌拜。所以,居四辅臣之末位的鳌拜反而成为了最有话语权的人。

  但是,并没有很明显的迹象表明鳌拜对新皇帝康熙的帝位构成什么威胁。

  以鳌拜对故主皇太极的赤诚论,他是一个崇尚忠义的武夫,并没有想过要篡位自立。

  但长大成人的康熙却把鳌拜当成了最大的假想敌。

  包括《鹿鼎记》在内的所有记载康熙擒鳌拜的过程都写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遗憾的是,真实的事实经过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毫无防备的鳌拜接诏入宫觐见,早已埋伏的少年侍卫一拥而上,把鳌拜擒了个结结实实。

<

  鳌拜历事三朝,此时已年近古稀,垂垂老矣,哪有半点反抗之力?

  康熙随后得意洋洋地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

  不过,鳌拜实无篡弑之迹,康熙终免其死罪,宣布禁锢终生。

  年迈体弱的鳌拜随后死于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旧事,觉得鳌拜并无谋反之迹,自己却因之成就一世英名,心生隐恻,追赐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