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别以为读了大学,你就不是文盲了

2017-05-07 来源:瞭望智库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就看这四点: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文 | 拾遗

  01

  五一,被刘诗诗事件刷屏。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

  在微博上讲了一件关于刘诗诗的趣事。

  因为是空姐,在飞机上服务,

  Judy常会遇见各种大咖和明星。

  但这些大咖和明星都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直到前几天,她遇见了刘诗诗。

  那一天,刘诗诗坐的头等舱。

  飞机落地后,Judy去整理头等舱时,

  赫然发现:刘诗诗座位上的被子竟然叠得整整齐齐。

  Judy一下就被电到了:“以前头等舱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团成一团,扔在脚底下就走了,没想到诗诗竟会叠放整齐,我好感动。”

  坐头等舱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

  但是你看,叠被子的人却这般少,

  偶尔有一个,空姐就会感动半天。

  

 

 

  02

  上个月,上班途中。

  正急着过马路时,遇到了红灯。

  但一群人不管不顾,结队冲了过去。

  坦白讲,当时我也很想随大流。

  但正在此时,我看到了旁边一小年轻:

  扎眼的杀马特发型,头发染得五颜六色。

  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好货”。

  可他,就那么遗世独立地站在那里,

  任凭旁人闯红灯,“我自岿然不动”。

  我顿时觉得:今天输给他了。

  五一,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流浪歌手。

  听完一曲后,我走过去,

  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接着,妈妈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

  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

  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

  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我妈,没有念过多少书。

  但这一刻:我实在输她太多。

  

 

 

  03

  对比这几件事,

  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

  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似乎都相关,但似乎又都不是。

  关于什么是文化,我最最欣赏的回答,

  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04

  有一次,梁晓声去法国访问,

  他坐的车前面还有一辆车。

  那天有风,前车扬起的尘土随风四散。

  梁晓声问司机:“能超车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很不礼貌。”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

  一位先生走下车,跑到梁晓声所坐的车前:

  “对不起,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不公平!

  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

  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的脸腾一下红了:“这句话让我羞愧了好几天。”

  吴小闲讲过另一个感人故事。

  一次,他跟着老总去谈业务,

  午餐时,便在酒店点了一桌菜。

  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

  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

  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

  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

  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

  好像在打量什么,吴小闲正纳闷时,

  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

  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05

  坐落在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集团总部,

  有个可供2000人停车的大型停车场。

  这么大的停车场,若在中国必然经常堵车。

  但在沃尔沃,堵车情况一次也没发生过。

  记者在停车场安装了几个摄像头,

  观察沃尔沃员工到底是怎么停车的:

  “每天早上7点开始,就有员工陆续到来,

  他们会自觉地将车停到远离办公楼的地方。

  最远的泊位离办公楼的距离超过1公里。

  下班时,车总是从近的泊位开始驶离总部。”

  难道是公司明文规定员工要这么停车吗?

  结果员工回答:“没有啊。我到得比较早,有时间可以走路。如果晚到的同事把车停这么远,他们上班会迟到。”

  佚名在《人民日报》上讲过另一个故事。

  周末,他侄儿跟着一华人,

  去澳大利亚雪梨海域捕鱼。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

  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

  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他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

  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他侄儿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

  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06

  前几天,去看电影。

  前排刚好坐了一对情侣。

  一开始,他俩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

  可十分钟后,他俩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

  先是那女生拿起手机咔咔拍照,

  然后坐在男生身上,吵着要吃爆米花。

  男生拗不过她,就出去买了。

  本以为有了吃的,他俩就消停了。

  可没想到他俩玩闹得越来越厉害,

  不停打情骂俏,连爆米花都打飞了。

  这场电影,看得实在很扫兴。

  什么是自由?

  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想的人,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事实:美国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国家。

  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

  朋友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

  “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

  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

  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

  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

  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

  …………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为何有如此多约束。

  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美国的自由。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欲,谨施于人。

  

 

 

  07

  为了写好《追寻德国》这篇文章,

  余秋雨来到德国体验生活。

  他找了一处房子,感觉很不错,

  便想和房东老人签订长期租房合约。

  老人说:“你还没住,不知道好坏,所以先签试住合约吧,有了切身体验,再决定是否长住。”

  余秋雨觉得有理,便签了五天短约。

  五天很快过了,余秋雨住得很满意,

  便拿起电话和老人商谈长租,

  哪知一不小心,将玻璃杯碰倒在地,

  哐当一声,摔得稀碎。

  余秋雨很紧张:“对不起,我打碎了玻璃杯。”

  没想到老人却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一个过来。”

  挂断电话,余秋雨高兴坏了,

  哼着歌,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扫入垃圾袋。

  过了不久,老人就来了,

  进屋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说:“我打扫完放在门外了。”

  老人出去,打开垃圾袋看完之后,

  脸色阴沉地进了屋,对余秋雨说:

  “你可以搬走了,我不再租给你房子。”

  余秋雨很诧异:“我惹你不高兴了?”

  老人摇摇头:“不是,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老人把余秋雨装好的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

  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

  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余秋雨的脸,顿时满面通红。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

  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收垃圾的人。

  …………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08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

  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开门欲出时,

  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

  “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

  夏老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一幢楼。

  梁启超怎么去世的,大家知道吗?

  他死于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

  医生把本该切除的左肾切成了右肾。

  临死前,梁启超不是咒骂医生,

  而是叮嘱家人:“千万别跟媒体说,不要公布。老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如果让他们知道我的事,难免就会退却。”

  夏老梁老,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愿你我不仅有知识,也拥有文化。

分享到:
责任编辑: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