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本来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诗经》。《诗经》是中国一切文学作品的源头,是中国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
《诗经》的形成,与周公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周公是《诗经》的奠基人。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公便是当时西周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奠定了中华民族三千年政治伦理和文化基因。他既是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又是文学家和诗人,身居高位,才艺兼备,能诗能乐,是周代文化的奠基人,他也是《诗经》最初始的倡导人、主要作者和编纂者之一。
周公鼓励写诗
周公在摄政期间,他派人到各诸侯国去采集民间歌谣,也鼓励官员和有文化的人创作诗歌,那时把文学艺术当成比青铜器更重要的宝贝。当初周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那么看重诗歌? 殷商的灭亡不能仅仅归咎于纣王一人的残暴,而是统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丧失了道德精神。周公认为,商朝失天下是因为缺德,周人则因为“同心同德”才得到天下。关键不在于天命,而在于有没有道德。可是,怎样才能有德和保持住道德呢?
周公选择了当精神的建设者,用文艺陶冶人心来塑造美德,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周公算得上中外第一人。他主持制定的雅乐体系十分恢宏,西周的诗是用来配乐歌唱的。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称“诗”为“诗歌”。西周的“六艺”教育则依次是礼、乐、射、御、书、数。把礼乐教化放在首位,用教育去推广礼乐,从塑造少年开始。西周音乐诗歌教育之发达,使乐律学有重大成就,十二律体系都在周代完成。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周代的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大都有乐歌的演奏;除官方礼仪外,民司节庆也需要乐歌,国风的许多情歌可能就是民间节庆中出现的、有一定路数的民歌。
在周公制定的官制中、设有大司乐、为六卿之一。这种成熟的、高规格的乐官制度,为诗的大规模创作、采集和编订提供了基础、《诗三百》中较早的《周颂》,就是王朝乐官在最高统治者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之下完成的。
周公曾组织采诗、献诗
《诗经》的创作年代上下五六百年,产生地域方圆几千里,作者包括社会各个阶层。除了周王朝乐官创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周王朝派专人在民间采诗,到民间搜集歌谣,同时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
周公曾派遣被称为“行人”“遒人”(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轩车使者”“逌人使者”等专门的采诗官,春天、秋天到各地民间采集歌谣,目的在于知民情、观风俗。这就是后代人所说的“王官采诗”的说法。另一种方法是由各国的乐师在民间搜,再由诸侯献给周天子。太师和乐工是搜集和保管诗歌的专门官员,各国太师有向周太师进献诗歌的义务,再由周太师把他们集中起来,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献诗是周代士大夫把诗歌有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上司、同僚做了好事或者坏事,就往往作上一首诗献上,以表示颂美或者讽谏。有的人也通过献诗来发泄和申诉个人冤屈或者不幸,这些都叫“献诗”。有的作品直陈献诗的本意,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巷伯》:“诗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周公是《诗经》最初始的主要作者之一
根据《史记•周本纪》《毛诗序》《尚书•金滕》《左传》《国语》《礼记•乐记》《荀子•儒效》《日氏春秋•古乐》和班固《汉书》、王褒《四子讲德论》等文献典籍记载,清代学者马瑞辰先生,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及当代许多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均认为周公是《诗经》的主要作者之一。起码有《大雅》中的《文王》《大明》,《周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时迈》《思文》《武》《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酌》,《豳风》中的《七月》《鸱鹗》《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七篇均系周公所作,可谓周公诗作专辑。还有把《大雅》中的《棫朴》《生民》和唐风中的《蟋蟀》等篇视为周公所作。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撰《琴赋》与《琴操》皆谓周公作《越裳操》。战国秦汉学者指出,《诗经》三百篇之中,出于周公之手的不少。
周公的诗作,对周朝及其后世皆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只可惜保留下来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今我们所能读到的周公的诗,除孔子收录在《诗经》里的寥寥数篇以外,其它作品几乎就很难看到了。《诗经•豳风•鸱鸮》一诗,为后世仅存的少数几首周公的诗作之一。此诗之源起,为武王伐纣之后,命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余民。为防止武庚叛乱,又使弟弟管叔、蔡叔监督武庚之国。两年后武王驾崩,其子成王立,因成王年幼,周公相之。而管叔、蔡叔却联合武庚发动叛乱,且散布流言曰: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故周公发兵东征,得武庚、管叔而诛之,将蔡叔流放。而此时成王犹未知周公之意,仍以为周公将不利于己之王位。周公乃作此诗以明志。
周公是最初编纂诗经的组织者之一
献给周天子的诗,要经过太师(大师)、乐工配乐演唱。贵族之间的献诗,也要经过乐工配乐,汇集于太师(大师)。至于宗庙祭祀所用的颂歌,是贵族文人奉命而作,也归太师(大师)掌管。大师不但掌管诗歌,而且还负责传习诗歌。运用诗歌表情达意,是贵族子弟将来参加政治活动,尤其是办理外交时所必须掌握的技巧。周大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也必须收集和整理诗歌。所以,周大师不但是诗的收集者,而且是整理者和《诗经》的编定者。《诗经》在周朝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的结集绝对不是个人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或学术现象。礼乐的作用是调整正常的社会关系,制作礼乐是周天子的专属权力,诗的编纂及配享礼乐,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活动,而是国家立法权的表现。而周公摄政七年,总理朝政,大师属于他的部属,正由于《诗经》的官方性质,周公当是周朝政府编篡《诗经》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
周公之后,《诗》在周代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编辑整理。当今的主流见解认为,《诗三百》是周王朝乐官最终编定的。后来,孔子曾为三百篇作过乐正,即纠正曲调错误的工作。
回首3000多年的历史,多少宏伟的宫殿楼台倒塌消失了,多少雄强的帝国灰飞烟灭了,多少曾经的繁花转瞬即逝了,但《诗经》没有消失。这个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始终是清澈的,且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汲取不尽的文学源泉。《诗经》对塑造国人的道德良心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无可取代的伟大作用。而对《诗经》形成有巨大贡献的周公,无疑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