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大唐魏征屡屡犯上有何“尚方宝剑”

2017-07-11

  

  在李世民的朝堂上,有一个人是因屡屡犯上直谏而名垂青史的,他就是魏征。魏征一生给李世民提意见无数,甚至包括嫔妃越礼、太子越礼这样的事,别人都不敢进谏的,他也敢直言进谏,有几次甚至还惹怒了太宗,险遭杀身之祸。别人都懂得明哲保身,为什么他会如此“胆大妄为”,屡屡犯上呢?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他一生进谏200多次。他每次进谏都是有话就说,从来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候因言辞太过激烈惹怒太宗,他也神色自若,决不动摇。可以说,魏征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于犯上直谏的勇气也十分可嘉。不过,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万人之上的君主,他掌握着其他人的生死大权,谁要是惹他不高兴必定是死路一条,魏征怎么就有那么大的胆量,一点都不怕死呢?

  其实,这一方面是由他的性格所致,他生性耿直,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会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相信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不会因为他直谏而杀他。

  为了治理好国家,李世民一生最是爱才。在李世民还未当上皇帝之前,魏征本是给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效力的谋臣,在太子与李世民发生冲突时,他还曾劝说其“先发制人”。“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不仅没有责怪魏征,还任其为谏官,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世民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和智慧,他能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就说明还是很赏识他的,也说明在个人恩怨和社稷利益上,李世民更倾向于社稷利益,这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有着这份气度的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也是难得的明君,他又怎么会因为魏征直谏而杀他呢?魏征自己就曾说过:“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由此可见,魏征是否敢直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李世民的态度,有李世民这么一位爱才的君主,魏征当然不会担心自己因为言语有失而丧命了。

  不过,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是忠言就难免逆耳,何况魏征进言不注意场合,也不会给李世民留面子,时间久了,听惯了溜须拍马之言的太宗也开始对他反感起来,特别是贞观六年的一次。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所谓封禅,是帝王拜祭天地的一种大典。又由于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封禅大典都在泰山举行。在唐朝之前,仅有秦始皇、汉武帝,还有东汉的光武帝等才敢举行封禅大典,因为泰山封禅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也是帝王功业鼎盛的标志,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资格举行这项盛大的仪式。群臣提出如此要求,就是对太宗功业的肯定,他心里自然很高兴,也希望成为历史上第四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然而,这时候魏征又出来反对了,并提出了有力的反对意见,太宗虽然也同意他的说法,但心里还是有点不情愿,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群臣从此不再提封禅之事,而太宗对魏征的不满也开始日益加深。

  之后,魏征又因为一件小事惹怒了太宗,下朝后,太宗愤愤地自语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这话刚好被长孙皇后听见了,问他要杀谁,太宗如实相告。皇后听了,立刻换上凤冠霞帔前来向太宗道贺,太宗不解,长孙皇后遂说道:“臣妾听说,君王英明,臣子必定正直;魏征之所以敢直谏,说明陛下很英明,臣妾就是为这个道贺的!”

  太宗本就没想真的要杀魏征,仅仅只是想发泄一下情绪,听到皇后这么一说,马上就把不愉快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即使魏征惹得自己不高兴了,李世民也没有利用身份上的便利来公报私仇,且连皇后都为他说情,试问历史上哪位大臣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可见,魏征的直谏,虽然难听点,但是他确实是以国家社稷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来考虑的,甚至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惜得罪最高统治者,这样的人不仅是忠臣,而且是良臣,聪明的李世民当然能看出这一点。因此,他才对魏征格外容忍,而魏征也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和胆量来和他据理力争。

分享到:
责任编辑: